<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劉潤濤:魯迅家世考
    來源:《現(xiàn)代中文學刊》 | 劉潤濤  2022年10月10日07:20
    關鍵詞:魯迅 魯迅研究

    長期以來,受周氏族人親友著述1及紹興魯迅故居建筑規(guī)模的影響,學界多強調周家曾是紹興的巨姓望族、讀書世家,雖因太平天國運動、族人不事生計等原因家道式微,但大族世家的遺風尚存。這種對魯迅家世的習慣性描述,因脫嵌于明清紹興社會歷史語境,與史實已有相當距離,遑論以之為據(jù),推測家族因素對魯迅思想發(fā)展和創(chuàng)作心理的影響所產(chǎn)生的偏差。2本文擬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借助地方文獻,重建明清紹興社會歷史現(xiàn)場,考辨魯迅家世的歷史本相,以期為重識魯迅思想起點提供史實支撐。

    一、 “大大族”與“小康”

    在傳統(tǒng)中國,一個家族成為地方社會的巨姓望族,必須在先世事功、經(jīng)濟實力、學銜品秩等方面有突出表現(xiàn),至少要具備其一??疾祠斞讣易逶诿髑褰B興社會中的地位,須從這三個主要方面入手,進行史料辨析,接近史實本相。

    關于先世事功方面,周以均在《越城周氏支譜》(以下簡稱“《支譜》”)中說:“余家本姬姓文王之后,子孫以國為氏,世居汝南,代有偉士。傳至有宋而有濂溪公,纘承道學,為世巨儒。厥后蔓延天下,無處無之。但世次久遠,支派莫得其詳。”3周氏族人的燈籠上標識“汝南周”,即源于此。魯迅的祖父周福清《浙江鄉(xiāng)試朱卷》稱“始祖元公,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國公,學者稱濂溪先生,從祀文廟”。魯迅丁酉年(1897)購買正誼堂本《周濂溪集》,庚子年(1901)寫《蓮蓬詩》“好向濂溪稱凈植,莫隨殘葉墮寒塘”,即有致敬先祖的意味。周作人早年所作日記詩文,不僅署名“汝南介孫氏”、“汝南駒隙生”、“溓溪甲申生”、“汝南甲申生”、“汝南星杓氏”,而且更進一步署名“漢真將軍后裔”,與漢代名將周亞夫扯上了關系。但如果對祖孫三人的行為作一歷時性考察的話,則發(fā)現(xiàn):周福清現(xiàn)存手稿、文字、印章署名“介孚”“周福清”“會稽周福清”等,大概僅科舉考試時才自稱為周敦頤后人;周氏兄弟成年以后,極少提及自己與汝南周氏、周敦頤、周亞夫的關系??梢姡芨G迮食睹酥皇菫榱丝荚嚶臍v好看,周氏兄弟攀扯望族則屬于少不更事的孟浪之舉。后來周作人自己就對這種攀附名人心理有所反省和批評:

    會稽姓周的大族很不少,但和我們都是同姓不宗。他們家譜上的世系從南北宋列記下來,有的可以上達漢唐,有五六十代之多,我們的便不行,從始遷祖算起到我們這一輩才有十四代,以三十年一代計算,只有四百年的歷史……一般家譜的辦法,始遷雖是晚近或微末,卻可以去別找一個闊的始祖來,最普通的是拉住那做過《愛蓮說》的周茂叔,喜歡往上爬的還可以硬說是周公之后,大家弄慣了也不以為可笑,但是我們的家譜上不曾采用此法,干脆說逸齋公以前不可考。

    既然名聲顯赫的祖先查無實據(jù),那么只好從周氏始遷祖起考察其家世流變,及其經(jīng)濟實力在明清紹興社會的位置。周福清在《恒訓》中說:

    予族明萬歷時,家已小康。述先公祭田俱萬歷年置。累世耕讀,至乾隆年分老七房、小七房,韞山公生七子。合有田萬余畝,當鋪十余所,稱大大族焉。逮嘉道時,族中多效奢侈,遂失其產(chǎn)。復遭十七爺房爭繼,訟至京師,各房中落者多,而我 高祖派下小康如昔也。自我昆季輩不事生計,侄輩繼之,賣田典屋,產(chǎn)業(yè)盡矣。

    這應該是影響學界對魯迅家世敘述的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值得重返明清紹興社會的歷史語境,考辨“大大族”與“小康”的本相。

    《支譜?譜例》云:“吾周氏自始遷祖逸齋公于明正德間徙居越城竹園橋,而字諱生卒不詳,宗支世系亦無可考。” 一世逸齋公即魚化橋周氏6始祖,能進城、住臺門即意味著家道殷實,已脫離農(nóng)業(yè)體力勞動,與“耕”的聯(lián)系可能僅限于收租和院中種菜自娛。此后人丁興旺,一再分家遷居。五世述先公遷居清道橋東首安橋河沿。《支譜》說他“家無余貲,尤好施予,遇歲饑,嘗出粟活人,雖自食饘粥亦澹如也”7。述先公有七子,其第二子周煌(即韞山公)為舉人,第三子懋俊被舉為鄉(xiāng)大賓,余者五人為捐職國子監(jiān)生,人丁興旺而能讀書,荒年歉收而能助人,說明家庭經(jīng)濟條件相當不錯。六世韞山公遷居偏門外跨湖橋,又生七子。其第五子樂庵公又徙至福彭橋,購置老臺門定居,創(chuàng)辦“尊德”“崇德”當鋪,是為福彭橋周氏始祖。周福清所說“大大族”時,即乾隆、嘉慶年間六世韞山公、七世樂庵公時,彼時魚化橋周氏近四十個房族,共擁有當鋪十余所,田萬余畝。

    明清兩代,紹興府除官田(公田)外,民田(私田)多為封建地主所占有,長期維持著土地高度集中的局面:

    清嘉慶、道光年間,嵊縣竹溪鄉(xiāng)財主錢萬祥(1789-1879)……利用荒歉戰(zhàn)亂,兼并山水田地1萬余畝,其中水田近5000畝;十里竹山一直延伸到諸暨境內(nèi),并開設紙竹房13處;道光年間(1821-1850),嵊縣長樂鎮(zhèn)錢炳旺,利用手中囤糧,在荒年以每畝300斤稻谷的地價,兼并農(nóng)民土地1.2萬多畝。其時,諸暨縣佃農(nóng)以禽獸比喻地主,有‘四只象’(占地萬畝以上)、‘八頭?!ㄕ嫉?000畝以上),‘三十六只累灰狗’(占地1000畝以上),‘七十二只陳閹雞’(占地500畝以上)之說。8

    據(jù)史料記載,乾隆年間紹興“八大士紳為陳、趙、袁、杜、徐、李、吳、田” 9,錢萬祥、錢炳旺等人未能躋身此列,遑論魚化橋周氏?;蛴腥艘浴伴T當戶對”為由,引述七世周渶迎娶酒務橋史善慶(貤贈光祿大夫兵部尚書、云貴總督)長女,論證周家已經(jīng)進入大族之列。實則只需稍作考察,即見真相:史善慶的貤贈官職緣于其子史致光;史致光早年為拔貢生,充湯溪縣教諭,直到乾隆丁未年(1787)考中狀元,仕途才逐漸發(fā)達,而史善慶長女卒于乾隆己亥(1779年),可見周、史兩家訂婚時,史氏尚未進入紹興大族巨宦之列。周渶確有不俗的經(jīng)濟實力,但又因他間接地造成魚化橋周氏的衰落。魯迅的高祖周珄曾如此講述:

    我 曾祖輩族人行十七者,善居奇,積財二三十萬。娶陸氏,生一女嫁舊族,無子將娶妾。陸悍而狡,偽稱有妊,買貧家子冒己子。族人以異姓亂宗訟。陸遍賄當途,族人幾得誣告罪,乃赴省赴都,訟始得直。官斷逐假子而立侄。家遂落,族人亦多破家。族議:陸氏不準入宗祠。10

    此即上文周福清在《恒訓》中所言的魚化橋周家“遭十七爺房爭繼,訟至京師,各房中落者多,而我 高祖派下小康如昔也”。周福清的高祖,即福彭橋周氏始祖樂庵公的獨子周渭,字熊占,故人稱熊占公,屬周氏第八世?!案咦媾上隆?,自然是周渭以下的福彭橋周氏(以下無特殊說明,“周氏”“周氏家族”等均指福彭橋周氏)。那么福彭橋周氏的“小康”又如何呢?

    《支譜》中說,周渭“生而孝友,比長端謹,多智略,能以材力起其家。初,樂庵公家僅小康,每歲足自給外,囊無多金。公積貲,擴先緒,置典庫,親司出納,不十數(shù)年而家大起”11,購買房產(chǎn),建造新臺門、過橋臺門,為周氏家族奠定了較為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周渭以下,人丁興旺,九世分致、中、和三房。致房下分智、仁、勇三房,智房下又分興、立、誠三房,魯迅的曾祖周以埏即興房始祖;仁房又分禮、義、信三房,后來扶助周氏兄弟赴江南水師學堂求學的周慶藩即出自義房。中房下分忠、恕兩房,忠房下又分慎、裕兩房。勇房、和房在十一世人丁單傳,未再分房。福彭橋周家分居時,按照小房守老的原則,和房、勇房、恕房住老臺門,智房、仁房住新臺門,中房住過橋臺門。九世周宗翰(即佩蘭公,致房始祖)繼承祖業(yè),一生從事典當生意。他在去世前一年所寫的《分書》表明,致房擁有679畝田、佩公祭田140畝、讀書田20畝,而福彭橋周氏共有田產(chǎn)可能達到2759余畝,且“尊德”“崇德”兩爿典當依然存在。12至十世忠房周其琛開設寶來飾店、會亨錢莊,利潤豐厚,家族經(jīng)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房族因居住環(huán)境的熏陶,形成了不同的謀生之道和精神氣質。樂庵公最初在清道橋安橋側河沿開設“尊德”典當,后來又在老臺門開設“崇德”當鋪。于是老臺門的和房、勇房、恕房繼承了商業(yè)傳統(tǒng),精于算計,投資利潤低、風險小的田產(chǎn)(主要為和房)、典當(主要為勇房)行業(yè)?!八麄円话愣际浅陨虡I(yè)飯的,而且大多數(shù)是當朝俸,他們的人生觀是‘關門吃飯’,‘外婆家火著,只要我媽在家里,管它做啥’。他們都奉行這種格言的”13,對社會公益事業(yè)參與度較少。家族的大書房設在新臺門,居住于此的智房、仁房多以繼書香為業(yè),生計方面僅留適當田產(chǎn)收租,保持穩(wěn)定收入,又在其他兩個臺門的產(chǎn)業(yè)中入股分紅,風險適中,具有清高自持、過于理想的特點。像十世周瑩一生斤斤于制藝,參加八科鄉(xiāng)試未能進取,赍志而沒,即是典型。過橋臺門的族人既不像新臺門族人那樣苦讀詩書、不事生計,又不像老臺門族人那樣一心經(jīng)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是砥行修名、黜浮求實、熱心公益,成為名副其實的儒商。周其琛一方面經(jīng)營會亨錢莊、寶來飾店,一方面關心社會,致力公益事業(yè)?!暗拦飧?,海氛偪姚江,欽差揚威將軍統(tǒng)師入援,閭閻騷擾,民不能安。時杜稼軒姻長襄辦籌防,為大帥所倚重。王父(即周其?。┦渍垏儡娏睢⒚骷o律,閭里賴之。又思兵糧支絀,倡捐朱提三十流。兵輟,得敘鹽運司知事銜”,“有生子不能舉者,則捐金使人乳哺之;歲寒,備衣襦與鄰里貧寡;疫作,購良藥以施”。14后來周其琛的兒子周以均、周以增,孫子周錫祺、周錫嘉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yè),實乃家風使然。

    族人周冠五對福彭橋周氏鼎盛時期的經(jīng)濟狀況有如下描述:

    福彭橋周氏自七世祖樂庵公遷居福彭橋起至十一世這一階段,大概有百余年的時間,為福彭橋周氏的黃金時代。以房產(chǎn)而論,除老臺門、新臺門、過橋臺門三所巨宅外,從福彭橋至都昌坊口南北兩邊的小街屋、小住宅多數(shù)為周氏所有。和房并在福彭橋南堍和過橋臺門櫛比之處造有別墅名之曰:小過橋臺門。大云橋和大街、大路一帶也有周氏的房產(chǎn)。至于田地,則南門外、偏門外幾乎都為周氏所有。根據(jù)上代的傳說,每屆收租的時候,周氏租船未經(jīng)開出以前,各姓租船都在猶豫觀望,必定要等周氏租船開出和佃農(nóng)議完租水以后,各姓租船方才開出。15

    房屋、田產(chǎn)狀況多有實據(jù),議租之事得自傳說,雖不能完全視為信史,至少說明周氏家族在都昌坊一帶具有相當?shù)慕?jīng)濟實力,但不宜過高估計。

    或有人依據(jù)現(xiàn)存紹興魯迅故居,評估周氏家族在清代紹興社會的經(jīng)濟地位。但這需要對紹興魯迅故居狀況作歷時性的考察,并選擇合理的參照系,才具有說服力。就周家三臺門而言,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是老臺門,五開間四進,規(guī)范豪華,有大戶人家的氣象,但這并非是周家一己之力修建的結果。1861年,太平軍攻占紹興府城,寧王周文嘉以老臺門為王府,“拓地造花園,輦石壘山,人牛喘漢……購花木,通泉沼”16。解放后,政府出資修繕,老臺門方有今日的景象。周家新臺門除橘子屋、百草園外,均被朱閬仙改建過,解放后又經(jīng)政府頗有力度的翻修,高大壯麗與紹興現(xiàn)存的其他臺門形成明顯反差,已非當年舊觀。從新臺門整體看,前后六進,規(guī)模很大,但后面的建筑并不規(guī)范。百草園內(nèi),菜畦、瓦屑堆、廢地、糞缸、毛坑雜陳,缺少大族居所的氣象,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周氏的經(jīng)濟狀況和文化品味。就參考系的選取而言,“紹興城里五萬人,十廟百庵八橋亭,臺門足有三千零”中的臺門大多已經(jīng)消失;房屋建造多受地形、家庭人口限制;現(xiàn)存臺門主人的階層屬性、修繕狀況,均影響著參考系的合理性。其實,我們無須將百草園和紹興富商趙焯、趙鏏父子修建“省園”對比,無須和小皋埠秦秋伊在當臺門修建的“娛園”對比,甚至也無須和皇甫莊旗桿臺門中假山疊翠、樹木掩映的花園相比17。單是周氏西鄰梁家大臺門中百十竿淡竹的竹園,即非略顯寒傖的百草園所可比擬,令魯迅的父親周伯宜非常羨慕18。盡管魯迅故居建筑具有一定規(guī)模,但與現(xiàn)存的李家臺門(原為四進)、探花臺門(原為五進)、杜家臺門(五進)、皇甫莊旗桿臺門(六進)的建筑面積、氣勢相比,也未能名列前茅,更不要說像呂府十三廳、伯府第等那些巨宦的宅邸了。

    其實,紹興府城的“大戶人家每家都不只一個臺門,像先前的‘陳、趙、袁、杜’,以后的‘徐、李、胡、田’,最后的‘徐、鮑、張、王、平、陳、許、姜’等等,都是有兩個三個或四五個臺門”19,在紹興社會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此處“先前”、“ 以后”、“最后”大致對應乾嘉道、咸同光、清末民初三個時期。像會稽東浦村杜氏,經(jīng)十一世濟之公努力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而家大起,又在康熙年間設計全殲溫州、臺州一帶的山寇,得到官方賞賜而成為巨富。道光庚子年英軍犯紹,十三世杜煦首捐錢三千緡,其子杜寶辰率領鄉(xiāng)紳設籌備局,練兵修城,廣募防堵,操持三載,兩逐英軍間諜,英軍遂知紹興有備而未犯紹興,揚威將軍奕經(jīng)登門拜訪杜稼軒三天,咨詢御敵對策,并囑其主持經(jīng)略紹興軍事。20像徐氏在太平軍犯紹期間與李、胡、田等三大家族輸捐巨資平亂。徐樹蘭因此以舉人資格被授兵部郎中,后改候選知府,旋因母病歸鄉(xiāng)。徐樹蘭一生致力地方公益事業(yè),創(chuàng)設豫倉、救疫局、清節(jié)堂,捐資筑三江至斗門一帶里塘一萬丈,建言“以工代賑”大興水利,總辦平糶拯救萬余饑民。1896年又與羅振玉等在上海組織農(nóng)學會、創(chuàng)辦《農(nóng)學報》,在昆山新陽一帶購地百畝用于推廣試驗各國果木良種……尤令人矚目的是徐樹蘭1897年捐洋銀1000元(后增至4000元)仿照天津中西學堂二等學堂,創(chuàng)辦紹郡中西學堂,為紹興新式教育之嚆矢;1900年又出資32900余兩白銀,捐7萬余卷藏書(有人參考嘉業(yè)堂藏書樓的購書價格,估計折合白銀3萬余兩),創(chuàng)辦近代中國第一個公共圖書館——古越藏書樓。21相比之下,1918年周氏家族《絕賣屋契》上整座周家新臺門估價洋6200元整。《越城周氏支譜》中,周氏族人也是多以勸捐辦賑、監(jiān)造工程的身份出現(xiàn),至于捐資數(shù)量則鮮有記錄。此外,紹興醬園業(yè)、綢莊業(yè)、典當業(yè)、茶業(yè)、鹽業(yè)等發(fā)達,世代經(jīng)商者甚多,富裕者不在少數(shù)。在都昌坊,魯迅“曾祖母的娘家——戴家臺門離老臺門只有四五家門面,是一排朝南的房子,也是深宅大院”22,梁家大臺門、壽家臺門雖不及周家臺門,但都有一定規(guī)模。因此,周家以其資產(chǎn)狀況屬于紹興社會的中產(chǎn)階級應無異議,未能躋身紹興大族之列也是不爭的事實。周福清自稱“小康之家”絕非謙辭。

    傳統(tǒng)中國社會尤重流品,職業(yè)亦有高下清濁之分。一個家族成為社會大族,不僅需要相當?shù)慕?jīng)濟基礎,還需要通過獲取學銜品秩,得到紳士地位及其特權,參與社會事務。紳士有正途、異途之分:通過科舉考試成為紳士被視為正途,以捐納成為紳士被視為異途。紳士又有上層、下層之分:上層紳士指正途出身的官吏、進士、舉人、貢生(包含各類貢生)和異途出身的官吏;下層紳士指生員(包括各類生員)和異途出身的監(jiān)生、例貢生,且上層紳士在入仕、行使社會職責、婚喪祭祀儀式乃至日常衣冠穿著等方面,均和下層紳士有著明顯區(qū)別。23依清制,平民可捐貢監(jiān)、封典、職銜,“捐事戶部捐納房主之,收捐或由外省,或由部庫,或省、部均得報捐。咸豐后,并由京銅局。凡報捐者曰官生,部予以據(jù),曰執(zhí)照。貢監(jiān)并給國子監(jiān)照”。24就此而言,《越城周氏支譜》中凡標注“捐職”、“國子監(jiān)生”而未進過學的族人均屬異途出身。周作人就曾向紹興魯迅紀念館捐獻過曾祖周以埏的戶部執(zhí)照及監(jiān)照?!罢a封”是朝廷對官員及其先代、妻室援予爵位或稱號,“誥贈”“貤贈”“覃恩貤贈”則基本上是因后人為官而得的封誥。如此考察以后,太平軍入紹以前,福彭橋周氏正途出身的上層紳士僅周以均一人。

    周以均于道光十年(1830)浙江鄉(xiāng)試高中經(jīng)魁,之后參加三次會試不中,遂潛心力行,不求仕進,道光十九年起在里門授徒。因鄉(xiāng)試同年、道光庚子年(1840)進士、地方名紳沈元泰的提攜,周以均得以參與社會公共事業(yè),對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起到關鍵作用。道光二十八年,應紹興知府王德寬延邀,分修《會稽邑志》;二十九年,紹興水災,參與勸捐辦賑,疏江筑塘。咸豐二年,奉山長宗稷辰、知府徐榮令,經(jīng)理蕺山書院院務;三年應浙江巡撫黃宗漢檄委,跟隨沈元泰招募練勇,監(jiān)修城垣,連續(xù)數(shù)年幫辦籌餉局務。因此,周以均在咸豐五年以揀選知縣報捐國子監(jiān)學正,隨帶加二級;咸豐七年,經(jīng)浙江巡撫何桂清奏保,賞加光祿寺署正銜;咸豐九年,以內(nèi)閣中書候銓并敘員外郎銜,又經(jīng)浙江巡撫胡興仁保奏,賞加四品銜。其間主講鑒湖龍山書院,任龍山書院山長,又隨沈元泰監(jiān)造三江閘側石塘。至太平軍入紹,已有及門弟子周丙堃、陶謨、周寶瑛、阮寶霖、胡福增、陳爾幹考中舉人。由此,周以均逐漸成為紹興社會的知名紳士。

    在傳統(tǒng)中國,遵循“門當戶對”傳統(tǒng)的聯(lián)姻往往是宗族之間進行資源互補、強強聯(lián)合或親上加親的手段。周家大致自九世起與大戶人家、官紳階層聯(lián)姻的頻率逐漸增加。九世,周宗翰次女適道光辛卯科舉人、甲辰科進士、福建龍巖直隸州知州(正五品)馬百慶;周鑒,配候選按察使經(jīng)歷郭鴻女;周釗配廣東按察使經(jīng)歷(正七品)凌德奎女。第十世,周珄配江西太平寺巡檢(從九品),署藍山縣知縣勞烈祖女;周其琛配州同銜(從六品)余大年女,次女適咸豐辛亥恩科舉人、江山縣訓導陶謨;周其珹四女適欽加知府銜、福建云霄廳同知(正五品)章熙嗣子、捐職州同章辰。第十一世,周以埏女適捐職同知章湘云三子、州同銜候選府經(jīng)歷章錫侯;周永年配乾隆戊辰科狀元、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正一品)梁國治曾孫女、福建正和縣知縣(正七品)梁承綸孫女、捐職按察使經(jīng)歷梁念恭女,長女適道光戊子舉人、丙申恩科進士、紹興府湖州府教授(正七品)唐廷綸子、錢塘學附生唐恭安,次女適道光己酉拔貢候選教諭杜衡繼子;周誥配嘉慶己未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江西南昌府知府(從四品)朱淥女;周之錞配山東曹州府知府(從四品)潘尙楫次女;周以均四女適欽加道銜、江蘇蘇州府知府(從四品)鐘殿選三子;周以增女適咸豐己未會元、翰林院編修(正七品)馬傳煦長子;周以坶長女菱姑嫁江西袁州府同知升用知府(正五品)沈超。十二世,周錫祺配乾隆甲辰狀元、兵部尚書、吏部尚書茹棻孫女、廣東墩百場大使(正八品以下)茹壽彭之女。十三世,周起風配咸豐己未進士、翰林院庶吉士趙一林長女……

    考慮到族人功名、官階,周家的聯(lián)姻對象得以逐漸向官宦人家靠攏,主要是家族整體經(jīng)濟實力以及周以均成為名紳使然。如果僅從名單看,個別聯(lián)姻對象的官宦品級似乎說明周氏已是地方大族。然而如果按照時間線進行考察,結果則會迥然不同。像周永年之妻是朝廷一品大員梁國治的曾孫女、梁承綸的孫女、梁念恭的女兒。待周永年于道光丁亥(1827年)出生時,梁國治早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卒。兩家聯(lián)姻時,梁承綸曾以副貢資格為福建正和縣知縣,不知尚在世否;梁念恭僅為捐職按察使經(jīng)歷(正七品)的虛銜。像周錫祺之妻是巨宦茹棻孫女、茹壽彭之女。而茹棻歿于道光辛巳(1821年),周錫祺生于道光丙戌(1826年),而茹壽彭所任廣東墩白場大使,“大使”在清代僅屬雜職官,品秩自正八品至未入流不等。如此考察下來,從紹興府道光、咸豐、同治年間科舉進士名錄及其官階,周氏的聯(lián)姻對象大都屬于書香門第、鄉(xiāng)下名紳、尚未發(fā)達或已經(jīng)衰落的官宦人家。

    綜上所述,無論魚化橋周氏,還是福彭橋周氏,與紹興上層的名門望族均有一定距離,顯然屬于紹興社會的中間階層。魚化橋周氏諸多房族中落之后,福彭橋周氏則憑借家族商業(yè)財富和周以均的地位聲望,逐漸在晚清紹興社會中崛起。正在此時,太平軍李秀成部主將陸順德,率人于咸豐辛酉年(1861)九月二十九日占據(jù)紹興府城,導致周氏家族的命運由盛轉衰。

    二、“中落”與“底蘊”

    關于太平軍對周氏家族的影響,周福清在《恒訓》中說:

    我家 高曾祖,勤儉率下,歲有贏余,必置田產(chǎn),所得租谷,變價買田,故田多而產(chǎn)實。自忠房開寶來飾店,會亨錢莊,始變浮財。各房貪利息之厚,紛紛存放。咸豐辛酉,粵逆犯紹,盡為賊有。始悔不買田之失計,晚矣。我族中落,由此。25

    在周福清看來,謀生方式由實產(chǎn)變浮財,太平天國運動的沖擊,兩相疊加,成為周氏家族命運轉折的關鍵因素??上У氖侵芨G鍍H揭示了家族經(jīng)濟層面所遭受的打擊,不足以反映豐富的歷史本相,應當將這一事件置于當時的歷史語境中考察,挖掘其背后的諸多史實。

    清朝中后期,中國人口激增,吏治腐敗,會黨舉事,民生日艱,導致社會矛盾不斷激化,至鴉片戰(zhàn)爭后近十年間更為嚴重?!昂樾闳珳蕚鋵⒅袊囊磺写笫伦兏?,并改造中國歷史,甚至世界歷史。他要破除所有信仰,建立一以他自己為中心的信仰,控制所有的人力、物力,由他自己支配。他抱有大同的空想,自己則是特權階級,舉措‘不近人情,但求事濟’?!?6于是以信仰統(tǒng)制、兵民合一、軍事化行政、圣庫與田畝制度為特色的太平天國運動乘勢而起。太平軍與清軍之間展開長達十余年的殊死搏斗(包括隨之而起的災荒、饑饉和瘟疫),給人民生命財產(chǎn)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主戰(zhàn)區(qū)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等七省人口損失7330萬。27浙江“通計浙東八府,惟寧波、溫州尚稱完善,紹興次之”28。即便如此,1861-1863年間,紹興府人口損失近400萬,損失率60.6%,29以致戰(zhàn)后府城百姓自發(fā)興起“斷屠”風俗。時人有記載云:

    壬戌九月二十九日,郡城失陷。太平軍從西郭門長驅直入,一無所阻。至凈平庵前,首先向庵縱火焚燒,遂即開始殺人,縱至興文橋下小能仁寺??v火沿途見有新剃頭之人,稱為妖人,即行殺戮,無一倖免。五日后,始出安民告示。凡住居鬧市或通衢大街之處,搶掠之風至此少戢,而偏僻冷落地方則搶掠殺戮依然如故。郡人有不滿太平軍奸殺搶?行為者,乃書為痛斥匿名之榜,乘夜揭諸通衢,遂觸群賊之怒。(賊)遂大索城中,不拘老小,悉以屠之,致成尸橫遍地,血流成河情狀。殺戮之慘,無以復加。癸亥正月二十五日克復之后,每值九月二十九日,郡人鑒于空前浩劫,遂于是日,郡中自動斷屠一天,婦媼并有茹素者。蓋以迓天和而以懺悔,至今不衰,永以為例云。30

    太平軍將領陸順德拆小能仁寺及附近宗祠、家廟,在下大路藥王廟附近建成九開間、五進的來王殿;周文嘉、孟文悅初居水澄巷徐氏大宅,后孟文悅遷往前觀巷凌家臺門,周文嘉遷往覆盆橋下沈家臺門(即周家老臺門),一徐姓將領進駐周家新臺門;又在觀音橋下明朝閹黨徐大化舊宅,設立姐妹館,掠有姿色的年輕婦女充之,餐以膏漿,衣以綾羅,飾以珠玉,教以音樂文詞,監(jiān)視以老嫗,遇有臨陣出力者可擇一而賞之。

    人尚如此,何況產(chǎn)業(yè)!周氏所依賴的錢莊、典當行業(yè)遭受巨創(chuàng)?!昂闂钪邸魈幟癖姶笃鹂只?,皆謂長毛造反,時局極現(xiàn)不安,于是紛紛至各莊提取現(xiàn)銀……多數(shù)莊因此崩潰。”31“迨至清咸豐五年(1855),太平軍入浙,典當驟減。紹興城內(nèi)僅存菩提弄信和一家當鋪?!?2 周氏“十一世值太平軍起義以后,遭受兵燹影響,損失甚巨,各房族多致一蹶不振,甚或流離失所?!?3過橋臺門忠房開設的會亨錢莊、寶來飾店慘遭洗劫,周氏族人倉皇逃至鄉(xiāng)下避難,周永年、周之錞、周茀庭、周錫恩、周慶祁被太平軍或殺死、或刺傷致死,或擄走失蹤。同治二年(1863)正月二十六日,紹興被清軍攻陷,太平軍守將周文嘉敗走蕭山。周氏族人回到府城,發(fā)現(xiàn)在老臺門墻上涂滿壁畫;新臺門第五進“西頭的兩間經(jīng)了太平軍的戰(zhàn)亂已經(jīng)殘毀,只剩下南邊的一部分房屋尚可住人……后邊朝北的一間則因樓板和窗戶都已沒有了……東偏一間即是在《魯迅的故家》里所說的橘子屋……樓上也是空著,卻比東邊倉間的樓上更是荒廢了,因為那邊只是沒有樓板,空空洞洞的沒有什么奇怪,這邊卻仍是一間空著的房子,卻是窗戶全無”34,直到1906年魯迅結婚時,這一部分房子才重新修造。因為周作人只是提及和自己家有關的部分,其他房族的房屋損毀情況尚無記錄。魯迅的高祖周珄、曾祖周以埏回家不久,就分別于同治二年六月初七、六月十六去世,應該與看到臺門的慘象有一定的關系。

    盡管戰(zhàn)亂給周氏家族造成了巨大損失,但大部分房族保持著中產(chǎn)階級的生活水平,甚至還表現(xiàn)出較強的發(fā)展活力。由于謀生方式和思想觀念的差異,三個臺門的房族有不同的表現(xiàn)。相對而言,老臺門房族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和房經(jīng)濟狀況本就好于其他房族,主要投資的田地屬不動產(chǎn),故得以坐擁巨資,過著優(yōu)越生活。戰(zhàn)后,和房周以坶的次女順姑(早逝)、四女月姑(補填作繼室)嫁前觀巷鹽商兼當商、后來成為紹興商界頭面人物的鮑薌谷(鮑家在清末民初才真正崛起而躋身紹興大族);三女裕姑嫁紹興四大望族之一張溇胡氏的一個有點像神經(jīng)病書呆子,以致婚后常住在娘家發(fā)牢騷,鬧別扭35。從“門當戶對”的婚配傳統(tǒng)看,和房的聯(lián)姻對象屬于正在崛起的富戶或有點缺點的大族子弟,其在地方社會的地位可見一斑。直到周以姆晚年,“和房有兩個賬房,工頭是文相,服侍十五曾叔祖有個年輕工人叫恭慎,服侍新老太太有兩個丫頭,另外各有燒飯媽媽,做粗活的長工,管花草的花匠,管鳥的、管魚蟲的工人,還有忙月、短工,總加起來,也有20人”36。恕房從事何種職業(yè)不詳,但一直擁有老臺門的房屋產(chǎn)權,后因絕嗣由慎房的周壽恒繼承產(chǎn)業(yè)。勇房經(jīng)此沖擊,不知是無力開設當鋪,還是擔心浮財風險,只好到別處從事典當或其它實業(yè),都能腳踏實地,家境不錯:十三世,周傳梅到浦江縣隆泰當學生意,后到紹興諸善弄的善興當做經(jīng)理,周梅卿20歲起在杭州一家當鋪學做朝奉,后在紹興作揖坊的容大當繼續(xù)做朝奉,周心梅14歲起在紹興大路元泰紙店工作,一直到70歲退休,周梅舲從事錢莊業(yè);十四世,周錫三先在紹興開元弄道記當做學徒,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本人進城搶當鋪后,就到諸暨鮑同順醬園當出納,解放后在諸暨副食品公司做營業(yè)員直到退休……37因此,原老臺門的房族都能守住祖業(yè),始終未將臺門賣出。

    過橋臺門、新臺門房族的情況比較復雜。一方面,各房族入股的會亨錢莊、寶來飾店被洗劫一空。盡管有余力的房族仍不失商家本色,38但多數(shù)房族失去了廣置田產(chǎn)、從事經(jīng)商的本金,幾乎徹底放棄了商業(yè)傳統(tǒng),以繼書香為業(yè),依靠有限的地租維持生活,而一旦人口繁衍,分家析產(chǎn),經(jīng)濟境況就不容樂觀。另一方面,周以均在太平軍入紹后,繼續(xù)致力于抗擊太平軍和戰(zhàn)后恢復事宜,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可圈可點:同治二年,應山陰知縣臧可園邀,任吳融兵米局總辦;應紹興知府楊豫庭邀,至善后局襄辦事務,主持新建昭忠祠、新司考棚、證人書院工程,又隨辦米捐局;同治三年至六年,掌教龍山書院,兼辦貢院、捐局、善后局務,又因紹興水災,赴塘工總局,襄辦籌捐筑塘抗汛 ,重浚三江閘港;經(jīng)閩浙總督左宗棠、浙江巡撫馬新貽奏保,交部從優(yōu)議敘;及門弟子王熙年、王崧年、楊燮和、潘良駿、孫琥銘、沈百墉、鮑謙、胡大晟、周福清又考中舉人……正因如此,周以均雖非“紹興的首席紳士”,但在地方社會中仍具有相當?shù)挠绊懥Α?9大致受周以均的積極影響,新臺門、過橋臺門的房族,或參加科舉考試、充當幕僚佐治,走從政之路,或投身文化教育事業(yè),從而形成與老臺門房族迥乎不同的謀生方式和精神氣質。十二世,周福清考中進士,仕途坎坷,官品不超過正七品;周藕琴在陜西長安、富平、合陽、韓城、華陰等地當刑名師爺;周慶藩考中舉人,投身教育,后來扶助周家子弟到江南水師學堂讀書,回到紹興后曾任紹興府學堂總理(即校長);周花塍、周玉田等坐館授徒。十三世,周鳴山、周伯文、周仲翔等從事教育;周憶農(nóng)、周伯?、周仲陽、周慰農(nóng)、周子衡、周秉模(即四七)均當過幕友、師爺;周秉樞(即六四)在育嬰堂做司事,周丙鈺在杭州報關行做司賬;周冠五先做幕友,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蘇松江縣政府第一科科長、紹興縣政府地政處處長等職,抗戰(zhàn)期間紹興陷落,任紹興縣政府第一科科長、印花局局長,解放戰(zhàn)爭時期又先后任紹興縣政府清丈處主任、縣政府建設科長等職……也有個別族人“臺門氣”十足,眼高手低,不樂做事,最后處境潦倒,下場悲慘。

    盡管太平天國運動過后,過橋臺門、新臺門的族人多投身科舉及文教事業(yè),但在紹興稱“讀書世家”則是過譽。福彭橋周氏上溯到一世祖逸齋公,中進士者僅周福清1人,中舉人者僅周煌、周以均,周慶蕃等3人。便是擴大到自逸齋公以下的整個魚化橋周氏近七百人中,進士1人,舉人6人,中秀才者數(shù)以十計,其余有功名者多為捐職,實職最高七品。紹興素稱人文淵藪,教育昌盛,明清兩代僅會稽、山陰二縣考取文科進士者999人(其中狀元9人,榜眼5人,探花4人),考取文科舉人者2805人,40且世家望族甚多。水澄劉氏明清兩代考取進士者13人,考取舉人者41人;下方橋陳氏,明清兩代考中進士者15人,考取舉人者27人;陶堰陶氏明清兩代考取進士者42人,考取舉人者66人;另有狀元坊張氏、偁山章氏、張溇胡氏、孫端孫氏、霞川沈氏、五云王氏、梅墅祁氏、魯墟陸氏、后馬周氏……一般而言,家譜記錄著一個家族的榮耀,為家譜作序者乃是家族所能接觸到的最高層次的人物。就此而言,《越城周氏支譜》作序者分別國史館總纂、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章嗣衡。而《水澄劉氏家譜》作序者為南京兵部尚書奉勅參贊機務商周祚;《會稽孫氏家譜》作序者為太子太保、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張之萬;《山陰張川胡氏宗譜》作序者為浙江布政使加三級許應鑅,《會稽陶氏族譜》作序者為貴州布政使汪新……相比之下,周家在文化上的表現(xiàn)、所處的社會階層,在紹興很難說是讀書世家,文化大族。

    其實一個家族的經(jīng)濟實力、文化底蘊在生活細節(jié)中最能體現(xiàn)。周作人曾說:

    例如同是住于東陶坊的人家,在百草園西邊的梁家和迤東河南岸的壽家即三味書屋,他們掃墓的儀式便截不相像,兩者都出于顧范的記錄之外……梁家儀式繁重,上午早到墳頭,從獻面盆手巾,茶碗煙袋起,演到吃中飯,要花上小半天工夫,壽家則用小船,父子二人祭畢下舟,懷中各出燒餅兩個,吃了當飯,雖然沒有說明,大概只備香燭紙錠,并無什么食品的。這固然是極端的例……至于周家那是極平常的一般的辦法,與顧范二家所記大抵相同,或者可以說是最沒有特色的一種吧。41

    此處周作人所說的梁家,即周家的西鄰梁子貞家,“聽說上代出過狀元”42。紹興歷史上中狀元且為梁姓者,只有乾隆戊辰科狀元梁國治,其曾任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在紹興雖非大族,也是巨宦。梁子貞一生設塾授徒,家境已衰落,卻仍然保持著繁重的儀式,說明家族遺風尚存。而三味書屋的壽家,先前壽鏡吾的祖父壽峰嵐在紹興偏門外釀酒、賣酒,因珍惜愛好文字,遷居福彭橋購置建造了壽家臺門。至壽鏡吾的父親壽韻樵擺脫商業(yè),壽家才真正成了書香門第,文化積淀略顯不足,故于儀式也不甚講究。周家介乎其間,說明周家的文化積淀在紹興社會處于中等水平。

    或有人認為梁子貞未必是曲池梁氏后人,上述說明沒有足夠的說服力。那么,我們比較一下周氏、杜氏的清明節(jié)上墳儀式。周作人曾說,會稽周氏掃墓成規(guī)與山陰平氏大抵一致,差別僅在周氏祀后土及祭祖時普通用雙響炮仗五個、十個,并引平步青編《平氏值年祭簿》如下:

    座船兩只,今改大三道船一只,酒飯船一只,吹手船一只,吹手四名。向例每只約船錢銀三錢幾分不等,臨時給船米七升五合,酒十五吊,魚二尾,雞蛋二個,折午飯九四錢百文,點心等俱無,后改一切俱包,回城上岸時每只給撣艙酒一升壺。

    祀后土神祭品,肉一方,刀鹽一盤,腐一盤,太錠一副,燒紙一塊,上香,門宵燭一對,酒一壺,祝文。

    墓前供菜十大碗,八葷兩素,內(nèi)用特雞。三牲一副,鵝、魚、肉。水果三色,百子小首一盤,墳餅一盤,湯飯杯筷均六副。上香,門宵燭一對,橫溪紙一塊,大庫錠六百足,祝文。酒一壺,獻杯三只。

    在船子孫每房二人。值年房備茶,半路各給雙料葷首兩個,白糖雙酥燒餅兩個,粉湯一碗,近改用面。散胙六桌,八葷兩素,自同治二年起減為兩桌。每桌酒幾壺不等,醬油醋各二碟,小桌二桌,三爐十碗。吹手水手半路各給小首兩個,燒餅兩個,粉湯一碗,近年改用面一中碗。管墳人給九四錢二百文,酒一升壺。43

    而大族杜氏的祭規(guī),據(jù)《會稽東浦村杜氏家譜》中的記載則更為詳實周密,如去徐家塘一節(jié):

    值年房備烏篷大船五只,吹手六名。每船備值茶人。船桌、椅、凳、茶炊、茶碗、茶葉、炭籃。……徐家塘祭畢,給守墓人熟肉一斤、酒一升,又田八分,土名杜家田。令其耕種,拜掃日值年房收錢二百文以作租息。與祭人登舟,每人給朱糕四埭、白糖燒餅四個、甘蔗二節(jié)、二寸為度。門香干一塊。舟人、吹手各給白糖燒餅二個,與祭人各給胙肉簽一支。墓前領。

    后土祀品:杯箸二副,獻杯三只,三事一副,桌圍一張,酒一壺,鹽筍,饅首、果品,寒食一盤,單餅一盤,鵝一只,門宵燭一對,香一股,方連一塊,永富一副,祝文一道,徽炮五枚。

    墓前祭儀:庶羞十六簋,魚翅、刺參、魚肚、貢干、火腿、扣肉、整雞、整鴨、鯽魚、羊肉、油豆腐、素雞、細炒、整面筋、筍、鉤湯。五牲,雞、鵝、鯉魚、肉、羊。如水果四盤,饅首一盤,寒食二盤,燒餅二盤,杯箸六副,蓮子茶六鐘,粉湯飯各六椀,酒一壺,四兩燭一對,香一股,板紙二塊,獻杯三只,祭文一道,足錠一千八百,雙聲六枚,黃傘一頂,五事一副,八仙桌二張,桌圍二張,棕薦二條,豬羊架一對,全豬一口、全羊均插花。

    ……

    與祭人午席飲胙,每席四位。鵝八兩,片肉十兩,煎鯉魚八兩,咸蛋二個,筍十兩,湯雞、和菜、羊肉八兩,血羹二椀。撐船等吹手午酒八椀,一桌。肉七兩,羊七兩,鯉魚六兩,鵝六兩,筍、和菜、肉羹二椀。管祠人菜一桌照式,酒一升……遠方與祭者、舟人俱給酒飯。照上式。吹手工錢有貴賤,不限定。44

    杜家沒有詳細記載雇船費用,大概是家族自有舟船。從掃墓祭規(guī)看,場面之大,細節(jié)之繁,均超過平氏(即周氏),對管墳人、吹手相當厚待??梢?,周家上墳儀式在壽家之上,在杜家之下。除此之外,《會稽東浦村杜氏家譜》中對家訓、世系、祭祀、人物傳略等較為完備充實,尤其祭祀之典,分元宵祭、追遠祭、生辰祭、忌辰祭等,且對參加人員、祭祀儀式、出資數(shù)目、下人待遇等均有細密的規(guī)定。相對而言,《越城周氏支譜》僅述姓氏淵源、世表、世錄、宸章、祭田、義田、家傳,內(nèi)容相對簡略粗疏,祭祀之典更是付之闕如,也能說明周家的文化積淀處于中等水平。

    隨著周以均于同治辛未(1871年)去世,周以增于同治甲戌(1874年)去世,地方公益事業(yè)中便鮮見周氏族人,家族的社會影響力有所下降。但在都昌坊(即西至都亭橋,東至覆盆橋)一帶,戴家臺門的人已經(jīng)敗落。壽家臺門的壽子持與魯迅從叔祖周慶藩同為光緒二年丙子科舉人,其子壽孝天和其弟壽鏡吾一家都是秀才,壽鏡吾次子壽洙鄰直到1903年以秀才身份考取浙江優(yōu)貢,1904年參加優(yōu)貢會考取得朝考第一名即 “朝元”。梁家臺門的“梁子貞,他是新臺門的西鄰,他是一個老學究,也曾進過秀才,進學后一直沒有去鄉(xiāng)試?!惠呑釉诩以O塾教書,他家境平常,雖非富有,尚足溫飽”。45租住老臺門閑屋的沈守愚設塾授徒,屢考不第,直到科舉停廢始終是個文童。其余人家大致如周作人所說:

    那時東昌坊口是一條冷落的街,可是酒店卻有兩家,都是坐南朝北,西口一家曰德興,東口的即咸亨,是魯迅的遠方本家所開設,才有兩三年就關門了……德興坐落在十字路的東南角,東北角為水果蓮生的店鋪,西邊路北是麻花攤,路南為泰山堂藥店,店主申屠泉以看風水起家,綽號“矮癩胡”更為出名。路南德興酒店之東有高全盛油燭店,申屠泉住宅,再隔幾家是小船埠頭,傅澄記米店,間壁即是咸亨,再過去是屠姓柴鋪和一家錫箔鋪,往南拐便是張馬橋了。路北與水果鋪隔著兩三家有賣扎肉腌鴨子的沒有店號的鋪子,養(yǎng)榮堂藥店,小船埠頭的對過是梁姓大臺門,其東為張永興棺材店,魯迅的舊家,朱滋仁家,到了這里就算完了,下去是別一條街。中間有些住宅不能知道,但是顯明的店鋪差不多都有了……46

    可見在都昌坊一帶,除了幾個臺門以外,其余都為街頭店面商鋪和手工業(yè)作坊。在四民社會,士紳階層的社會地位要高出其他階層。周以均去世以后,周福清考中進士,周慶藩考中舉人,而且周氏家族人丁興旺、個別房族富裕程度在附近首屈一指,周氏家族自然成為都昌坊的最突出的家族,備受街坊鄰居尊敬。

    余 論

    中國廣土眾民,地區(qū)間差異極大,尤其到了近代,“中國社會上的狀態(tài),簡直是將幾十世紀縮在一時”。倘若研究近代歷史人物時,研究者忽略地區(qū)差異、時代懸隔等因素,“有意無意之間,往往依其自身所遭際之時代,所居處之環(huán)境,所薰染之學說,以推測解釋古人之意志”,47則極易看朱成碧,其言論愈有條理統(tǒng)系,則去歷史之真相愈遠。從歷史學、社會學的角度入手,借助地方文獻,考慮著述者的境遇、地位,比較、辨析各種材料,庶幾接近魯迅家世的歷史本相。周氏家世流變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傳統(tǒng),藉由“數(shù)世同堂、內(nèi)外有制、長幼有序、上下有分”的臺門,所構成的相對固定的文化場域,對長期浸淫于其中的魯迅影響深遠。因此,中產(chǎn)階層、里坊大戶、商業(yè)傳統(tǒng)、書香傳家等家族特點,才是探尋魯迅經(jīng)驗限度、文化慣習、思想觀念的邏輯起點。

    改定于2022年6月3日

    注釋:

    1 如“魯迅,以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之紹興城內(nèi)姓周的一個大家族里”,見魯迅:《自傳》,《魯迅全集8》,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401頁;“周氏有三個大臺門,有兩爿典當,有幾千畝田,有無數(shù)的市房,往來的盡是巨商、豪族”,“周氏為當時社會望族,自命書香傳家”,見周冠五:《魯迅家庭家族和當年紹興民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93、240頁;“鏡吾公執(zhí)教雖嚴,對于魯迅,從未加以呵責,每稱其聰穎過人,品格高貴,自是讀書世家子弟……魯迅家為紹興城中望族。……周氏三臺門,嘉、道以來,老臺門以富稱,新臺門,過橋臺門,以讀書世家稱,光緒之際,皆衰落矣,至魯迅而家聲以振”,見壽洙鄰:《我也談談魯迅的故事》,《魯迅研究資料3》,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第225-226頁。

    2 有關代表性的成果有段國超:《魯迅家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年;張永泉:《從周樹人到魯迅》,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顧瑯川:《周氏兄弟與浙東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王曉初:《魯迅:從越文化視野透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彭定安:《魯迅的性格與家族的影響》,《錦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886年第1期;陳方競:《“大家族”出身之于魯迅的積極意義》,《魯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6期;裘士雄:《論周氏族群對魯迅的影響》,《魯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1期;李新宇:《魯迅的出身與周家的文化》,《關東學刊》2018年第1期等。

    3 周以均:《舊譜自序》,首都圖書館藏《越城周氏支譜》,北京:線裝書局,1996年。

    4 鐘叔河編訂:《四百年前》,《周作人散文全集11》,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724頁。

    5 周福清著,魯迅抄,國家圖書館藏:《恒訓》,1899年。

    6 因其宗祠在魚化橋,故得名。

    7 沈元泰:《述先公傳》,首都圖書館藏《越城周氏支譜》,北京:線裝書局,1996年。

    8 紹興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紹興市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32頁。

    9 杜世楙:《杜家臺門的變遷》,《紹興文史資料》第14輯(內(nèi)部發(fā)行),2000年,第199頁。此處“吳”疑為“胡”。

    10 周福清著,魯迅抄,國家圖書館藏:《恒訓》,1899年。

    11 史致光:《熊占公傳》,首都圖書館藏《越城周氏支譜》,北京:線裝書局,1996年。

    12 周冠五:《周氏家族的經(jīng)濟狀況》,《魯迅家庭家族和當年紹興風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236-237頁。

    13 周冠五:《周氏家族的經(jīng)濟狀況》,《魯迅家庭家族和當年紹興風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33-34頁。

    14 王父,即祖父,周其琛是口述者周錫嘉的祖父。朱提,銀的代稱;流,量詞,八兩為一流,此處即指忠房的周其琛捐銀二百四十兩,得敘鹽運司知事銜,見周錫嘉述、鮑臨撰:《燮三公行實》,首都圖書館藏《越城周氏支譜》,北京:線裝書局,1996年。

    15 周冠五:《魯迅家庭家族和當年紹興風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230-231頁。

    16 王彝壽:《越難志》,詳見邢鳳麟、鄒身城:《天國史事釋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年,第371頁。

    17 裘士雄著:《魯迅避難過的皇甫莊旗桿臺門及其主人范嘯風》,《魯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4期。

    18 鐘叔河編訂:《兩個明堂二》,《周作人散文全集11》,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632頁。

    19 周冠五:《魯迅家庭家族和當年紹興風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95頁。

    20 杜立夫等:《會稽東浦村杜氏家譜》卷十、卷十一,光緒二十五年(1899)。

    21 裘士雄:《徐樹蘭百年祭》,《紹興文史資料(內(nèi)部交流)》第17輯,2003年,第63-65頁;陳惟予:《書饗天下 碩德可風》,《紹興文史資料(內(nèi)部交流)》第17輯,2003年,第62頁;民國紹興縣修志委員會:《浙江省紹興縣志資料第一輯》,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第3128-3129頁;紹興圖書館整理:《浙江紹郡中西學堂章程》,《民國紹興縣志資料第二輯》第20冊,揚州:廣陵書社,2012年版,第8頁。

    22 周建人口述,周曄整理:《魯迅故家的敗落》,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23頁。

    23 張仲禮:《中國紳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6-8頁。

    24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3234頁。

    25 周福清著,魯迅抄,國家圖書館藏:《恒訓》,1899年。

    26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第84頁。

    27 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五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553頁。

    28 左宗棠:《浙省被災郡縣同治三年應征錢糧請分別征蠲折》,《左宗棠全集 奏稿一》,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第369頁。

    29 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五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486頁。

    30 紹興叢書編輯委員會:《城陷紀念日斷屠》,《紹興叢書 第二輯》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520頁。周作人己亥年(1899)九月日記:“二十九日,晴,諸暨縣童正場,冷。荷孫往皋步去禁屠,以是日為咸豐發(fā)逆進城之日也,”見魯迅博物館藏:《周作人日記(影印本)上》,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70頁??梢姟敖馈憋L俗至少沿襲至1899年,此時距太平軍退出紹興已三十七年之久。

    31 紹興圖書館整理:《錢業(yè)》,《民國紹興縣志資料第二輯》第26冊,揚州:廣陵書社,2012年,第67頁。

    32 紹興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紹興市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19頁。

    33 周冠五:《魯迅家庭家族和當年紹興風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7頁。

    34 鐘叔河編訂:《家里的改變》,《周作人散文全集13》,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28-329頁。

    35 周冠五:《魯迅家庭家族和當年紹興風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59頁。

    36 周建人口述,周曄整理:《魯迅故家的敗落》,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8頁。

    37 裘士雄:《口述與筆談(二)》,《上海魯迅研究》2006年秋季卷。另見張能耿、張款:《魯迅家世》,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0年。

    38 新臺門周仲翔大約在咸豐甲午、乙未之間于新臺門大門對面開設咸亨酒店,見鐘叔河編訂:《咸亨酒店》,《周作人散文全集12》,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91-192頁。魯迅家可能直到1899年還在和記投資分紅,見劉潤濤:《魯迅“家道中落”考》,《魯迅研究叢刊》2018年第2期。

    39 周建人口述,周曄整理:《魯迅故家的敗落》,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6頁。周建人說周以均是紹興的首席紳士,周冠五說周以均是地方社會的首席縉紳。考察史實,周以均參與分修邑志、招募練勇、監(jiān)修城垣、幫辦籌餉局務、建造三江閘,多緣于有總角之交且鄉(xiāng)試同年沈元泰的推薦提攜。周以均雖為虛銜,但品級高于紹興知府(從四品),會稽知縣(正七品)。

    40 分別見紹興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紹興市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45-1946頁、第3310頁。

    41 鐘叔河編訂:《風俗異同》,《周作人散文全集11》,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735頁。

    42 周建人口述,周曄整理:《魯迅故家的敗落》,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44頁。

    43 鐘叔河編訂:《掃墓》,《周作人散文全集11》,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736-737頁。

    44 杜立夫等修纂:《會稽東浦前村杜氏家譜》卷九,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

    45 周冠五:《魯迅家庭家族和當年紹興風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64-65頁。

    46 鐘叔河編訂:《孔乙己的時代》,《周作人散文全編10》,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728-729頁。

    47 陳寅?。骸恶T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年,第279-280頁。

    (作者簡介:劉潤濤,男,文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魯迅研究。現(xiàn)執(zhí)教于河北大學文學院。)

    (轉載自“現(xiàn)當代文學通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