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醫者仁心:陳邦賢的《自勉齋隨筆》
    來源:澎湃新聞 | 鄭凌峰  2022年04月18日08:17

    《自勉齋隨筆》 世界書局1947年初版

    上海書店出版社《近現代史料筆記叢刊》

    上海書店出版社《近現代史料筆記叢刊》自出版以來便受到讀書界的歡迎,其中尤以牽涉近現代文苑掌故和政壇紀聞的部分最為讀者所樂道。其實這套叢書包羅萬象,史料價值本不限于學界與政界。近日因滬上大疫,閑居家中,遂暇時披覽,讀到陳邦賢《自勉齋隨筆》,頗有感觸,寫下一些感想,謹向讀者推薦。

    陳邦賢(1889-1976),江蘇丹徒(今屬鎮江)人,先后師從名醫李冠仙、著名醫學家兼佛學家丁福保,畢生從事醫學史研究、醫學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撰有《中國醫學史》等。《自勉齋隨筆》(下文簡稱“《隨筆》”)雖屬業余創作的文史筆記,但其中涉及疾病與醫學的條目,仍能使人窺見其醫者仁心。

    自2019年底鼠疫擾動、2020年初新冠病毒爆發以來,以主持防治1910年東北鼠疫聞名的伍連德重回出版界和讀者的視野,人們每每稱頌伍連德,但對于疫疾與防疫的歷史每每不甚了然。其實看陳邦賢《中國醫學史》,可知清代鼠疫次數頗多,為禍甚烈,而1910年除東北外,上海也曾爆發鼠疫?!峨S筆》中也有“鼠疫的文獻”一條,講到清代乾隆年間云南多地鼠疫流行,有一位師道南曾作《鼠死行》一首,對鼠疫的慘狀描摹頗為詳細,詩將作成,師道南即因感染鼠疫而死。這首詩及其反映的鼠疫歷史,也被陳邦賢寫進《中國醫學史》中。

    陳邦賢

    除了考索文獻、研究醫史以外,陳邦賢對實際防疫工作也很關注,而且站位極高,每每將防疫作為國計民生之重點。陳邦賢喜談國防,《隨筆》中討論國防的條目不少,其中“沙眼軍的襲擊”一條最有特點,陳邦賢由南京市衛生局檢查中小學學生體格,發現半數以上罹患沙眼的事實說開去,談到法國拿破侖一世之所以終止遠征埃及,原因正在軍隊近半數在征途中感染沙眼,戰斗力低下,軍隊鎩羽遣散以后,沙眼遂蔓延西歐。陳邦賢由沙眼談到國防:“沙眼這樣的厲害,我們現在國防當前,要建立新軍,當以撲滅沙眼為第一要義。”如此陳義,其旨自然不止是為國防戰力考量,更有希望引起全社會廣泛重視,關照學生、工人等沙眼患者的微意在。

    關心國防以外,陳邦賢更是抱持民生史觀的仁者。出于桑梓情懷,陳邦賢對上世紀三十年代蘇北黑熱病爆發的情況尤為掛懷?!峨S筆》中有“蘇北最可怕的黑熱病”一條,指出黑熱病由白蛉子這種昆蟲傳染,感染這種疾病的大都是窮苦人民,雖然衛生署、省政府已在疾病流行地區投入防治力量,但依然杯水車薪,他在《隨筆》中這樣描摹民眾染病難以得到救治甚或陷入恐慌的慘狀:

    據我所知道的,有一家有五六人,都感染這病,沒有錢醫治,借到幾錢,便用抽簽的方法去決定,決定就誰先去醫治。更有一個小學里四十幾個兒童,都感染這病,于是這座小學便關閉起來。蘇北的人民,對于黑熱病流行,已不寒而栗了!

    隨后,陳邦賢提到黑熱病的傳播是由北而南,蘇北的黑熱病由山東、安徽侵入,面對疫疾束手無策的蘇北人民又多有逃難到蘇南的情況,如此便很有可能將傳染媒介白蛉子帶到蘇南,導致黑熱病進一步擴散?!峨S筆》另有“白蛉子”一條,介紹這種蟲子能傳播多種疾病,指出由于蟲體微小,其生活習性不易研究,因而防治方法也很困難,只能約略談及如何預防該蟲進入家庭生活場所而已。

    陳邦賢對于民眾尤其是窮苦人民的關切,不止于看到民眾難以接受妥善醫治的困境,更在于關注如何改善民眾的生活條件和營養水平。他接觸到番茄以后,即著力推廣番茄的普遍栽種,認為“這種最富于營養的食品,很希望一般的農村多種,一般的人民多吃”,這些事情可見《隨筆》的“番茄”一條。他在青木關看到苦力勞動者雖然相當辛苦,但是他們在早晨出工前的用餐是“兩大碗的紅糙米飯,一碗剛出鍋的豆花,和一大碗青菜豬血湯,吃得夠一飽”,都是相對廉價的食品,但是具有相當的營養價值,因此保證苦力者尚稱健康而能夠吃苦,于是將此事以“苦力人的營養”為題記在《隨筆》中,大概有打算推而廣之的意思。這種對補充營養、改善民生的關注,同樣貫穿于他的傳染病防治思想中。上世紀四十年代,上海防癆協會報告指出上海兒童有百分之六十感染肺癆(肺結核),上海市民肺癆感染率高達百分之八。須知肺結核在彼時幾乎是不治之癥,至于其傳染性和致死率,直到本世紀初仍令人心有余悸,況且彼時因為國民政府的金融政策導致的貨幣貶值、物價騰漲,更讓肺結核病人連日常生活都難以為繼,遑論接受醫治了。如此怵目驚心的患病數據,讓陳邦賢感到憂心忡忡,他在《隨筆》的“肺癆病的可怕”一條中指出:

    這種統計,使得我們感到非常的恐怖,人民日常生活的改善,已刻不容緩。例如營養不良,住居狹隘,勞逸不能平均,生活不能安定,都是造成肺癆病的原因。值此米珠薪桂,生活又怎樣的改善呢?

    但是和上述幾條探討傳染病的隨筆不同的是,這一條隨筆對于具體的傳染病防治幾乎只字未提,這自然與肺癆防治的高難度有關,但問題根本恐怕還在彼時民眾生存條件的惡劣上。傳統醫學有“三分治,七分養”的說法,不論這個比例是否精確,充足的營養和充分的休息,對于病體的恢復和免疫力形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彼時的上海民眾,終日生活在食不果腹的匱乏和朝不保夕的恐慌中,須知當基本生存都成為問題,防治工作更是無從談起。陳邦賢的呼吁并不是放棄“對癥下藥”,而是探其癥結,強調治標更要治本吧。

    《自勉齋隨筆》本質上仍是文史筆記,其中載錄的古代名賢事跡頗多,從中可以窺見陳邦賢對于廉能官吏的推崇。例如“破除迷信”、“斷腸草”兩條記載了清代康熙年間福建漳浦縣知縣陳汝咸在任上破除淫祀、打擊“信鬼賤醫”的不良風氣,以及鏟除斷腸草、矯正輕生風俗等兩項政績。在“愛民者民亦愛之”這條筆記中,陳邦賢又以同在康熙年間的寶應縣知縣孫蕙的故事為例,呼吁蘇北地方官吏能夠效仿孫蕙,以民生為念,裨使光復伊始的蘇北能盡快恢復元氣。這固然是以身作則和為民請命,但也是這一代人的局限性所在,是思路仍然囿于傳統的表現。畢竟歷史早已指出,對廉能官吏的追求終究是靠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