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錢鍾書探荔枝
    來源:人民政協報 | 楊建民  2021年11月11日08:49

    錢鍾書在《管錐編》中曾引了魏文帝曹丕給群臣詔書里的一節:“南方有龍眼、荔枝,寧比西國蒲萄、石蜜乎?……今以荔枝賜將吏,則知其味薄矣。”從“南方”二字,可知曹丕此時在北方。他賜給將吏荔枝,提示嘗一下便知道“味薄”,當然比不上西國的葡萄。唐代段成式在他的《酉陽雜俎》中記某人說:“蒲桃類軟棗。”庾信說:“君殊不體物!何得不言似生荔枝?”(葡萄有古名、異名寫法不一,此處照錄;庾信,南北朝時文學家)庾信顯然認為荔枝與葡萄相當。宋朝嚴有翼看法突出:“荔枝之味,果中之至珍,蓋有不可名言者。”嚴是福建人,應該能吃到新鮮荔枝,所以推崇極高。

    其他朝代,也有人對荔枝味道有說辭。東漢文學家王逸,在一篇《荔枝賦》中稱:“卓絕類而無儔,超眾果而獨貴。”顯然也與嚴有翼同一看法。唐代詩人張九齡,在《荔枝賦·序》中也稱譽其為:“百果之中,無一可比。”果中第一。他還舉例:“余往在西掖,嘗盛稱之,諸公莫之知,固未之信。惟舍人彭城劉侯弱年累遷,經于南海,一聞斯談,倍復嘉嘆,以為甘美之極也。”他給人說荔枝之味佳,沒人信,而這位劉姓下屬,曾遷徙多地,經過“南海”一帶,親自嘗到,所以談到荔枝,反復“嘉嘆”,認為“甘美之極”。

    引述之后,錢鍾書開始探討為何大家看法不一:“魏文不屑耳食王逸之言,親嘗此果而鄙薄之,豈口之于味,初無同嗜耶?”魏文帝并非輕信他人(王逸)說法,而是親自品嘗之后,才得出荔枝“味薄”結論。這與他人不同的判斷,是人的口味確實不同嗎?“抑南北遙阻,又無紅塵一騎之飛遞,所‘噞’者早已一日變香,二日變色,三日變味也?”錢鍾書考慮到另一層,當時南北兩地路途遙遠,又沒有后來專為楊貴妃獨享的“一騎之飛遞”,那么,當時曹丕給群臣“噞”的荔枝,早已不是新鮮味道,而是“失香”“變色”“變味”的東西了。這一考慮依然符合今天北方人吃南方水果的味道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