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國奇譚》總導演:“觀眾既誠實又慷慨” 
    來源:北京青年報 | 祖薇薇  2023年01月17日08:41

     

    一個并非那么商業化的動畫項目,為何意想不到地爆火了?

    胡睿的《鵝鵝鵝》靈感從何而來?

    小豬妖的故事,為什么感覺和國人特別緊密貼合?

    2023年一開年,《中國奇譚》以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爆火。這部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以下簡稱“上美影”)和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聯合出品的中式志怪動畫短片集從2023年1月1日上線到1月14日,總播放量超7820萬,追番人數超369萬,B站評分9.9分,豆瓣評分9.4分,線下各種周邊銷售預定火熱。

    這種火爆的程度連主創們自己都不敢相信,“這不是一個非常商業化的項目。”《中國奇譚》總制片人、B站副總裁張圣晏說出當時對這個項目的判斷,“它是非常具有動畫形式的創新,然后又保留了上美影經典動畫特色的一個企劃。”

    奇從何來

    紀念中國動畫百年誕辰

    2022年是中國動畫誕生100周年,也是上美影成立65周年。兩年前,上美影決定策劃一部作品,紀念這個特殊的時刻。與此同時,長期工作在高校動畫教學一線的陳廖宇醞釀著動畫短片系列的想法。溝通后,雙方一拍即合。這次合作的淵源也可以再往前追溯,上美影廠長速達和陳廖宇曾是同班同學,二人的老師正是經典作品《天書奇譚》的聯合導演之一錢運達先生。

    2021年年底,上美影開始與B站接洽,2022年中雙方達成合作,B站為《中國奇譚》提供資金支持,并與上美影共同成立了聯合監制、制片組。“這個策劃從開始就敲定了兩個層面,一個是要在總體的文化、審美、風格方面具備中國特性,另一個就是它的主題應該具體而開放。”確定短片集的形式之后,陳廖宇找到10位有創作經驗、富于創作熱情、藝術風格不同的導演,他們的年齡普遍在三四十歲左右。陳廖宇認為,這些導演正處于創作欲望最旺盛的階段,缺少的只是一個機會。

    除此之外,陳廖宇對分集導演本人的性格、創作習慣、文化背景、長項和弱點都非常熟悉,“我們可能認識五年以上,有的認識十年以上,甚至二十年以上。”這種團隊成員之間的彼此熟悉,也是后來合作順暢的基礎。

    拓展中國動畫表達邊界

    八個短片里,最先敲定的導演是胡睿,即第二集《鵝鵝鵝》的作者。他對志怪文化、傳統文化有著獨到且深入的理解。2000年赴德國學習電影時,胡睿最大的消遣就是千里迢迢帶去的一套《續齊諧記》,常讀常新,每每被中國古人在戲劇上的現代意識給震驚。《鵝鵝鵝》的劇本就是改編自《續齊諧記》的《陽羨書生》。

    為《中國奇譚》開篇的《小妖怪的夏天》從畫風和故事都帶著上美影“美術片”最熟悉的味道。導演於水在“西游”宇宙中,選取了身處大王洞最底層一名小豬妖作為主角,這一集的英文譯名叫“Nobody”,直白地道出了小人物的命運,也讓在職場里打拼的打工人心有戚戚。

    第三集《林林》講述狼女林林自我覺醒的歷程。這個故事更像一則“身份認同”的當代寓言。如同導演楊木所說:“就像青少年時期會不自覺地模仿那些很酷的同學,模仿他們的舉手投足、說話習慣,身份認同似乎就是成長中的重要一課,但長大后回望,會生出不同的感覺。”

    其他五個故事《鄉村巴士帶走了王孩兒和神仙》講述鄉土眷戀,《小滿》聚焦孩子的精神世界,《玉兔》是古代神話嫁接科幻想象,《小賣部》以石獅子和門神視角呈現人間煙火,還有講述現代版“田螺姑娘”的《飛鳥與魚》。從生命母題到人性思考,八個故事都以傳統文化和東方哲思拓展著中國動畫的表達邊界。

    畫風上,《中國奇譚》里不僅有采用現代數碼作畫的作品,也有作品探尋傳統動畫在當今電影工業環境的應用。這其中,定格動畫、剪紙動畫,都曾是上美影的看家本領,每幀畫面都需要手繪,因而投入大、周期長,與電影工業化不斷推新的當下市場格格不入。正因此,此番上美影對傳統藝能的“召回”,越發顯得《中國奇譚》的珍貴。

    內核中有中國式美學觀

    故事可以天馬行空,畫風可以中西合璧,但《中國奇譚》的八個故事內核都帶著強烈的中國式的美學觀。

    《小妖怪的夏天》里清新的水墨光影讓觀眾贊不絕口,分集導演於水對于中國風,有不同的理解。“我把中國風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符號層面的,像燈籠、熊貓、爆竹、對聯,這是特別符號化的中國物品。第二個層面就是中國的美學,比如片中留白,有兩個鏡頭甚至連背景都沒有,就是純白的背景。”

    但在於水看來,更為重要和深層次的,是第三個層面——民族性格,這是最深的一個層次。“我們看小豬妖的故事,為什么感覺和國人特別緊密貼合,外國人就不一定能達到完全共鳴的程度?這可能就是民族性格的原因。中國的民族性格就是這樣,‘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我覺得中華民族的性格是良善和隱忍的,希望片子里能體現這些點。”

    《鵝鵝鵝》中,水墨畫風、默片形式,體現的是中國志怪故事的含蓄和意蘊。胡睿是《天書奇譚》的“鐵粉”,片中那位狐貍公子致敬的就是《天書奇譚》的狐貍精阿拐。故事中,妖怪之間層層嵌套,卻互不知曉,表達的是人心的難測。這個故事讓人看到,中國的志怪故事中不僅有超凡的想象力,還充滿了古人對人性的思考。

    前三集中唯一的三維動畫《林林》,分集導演楊木在呈現國風上面臨更大的挑戰。在楊木看來,當觀眾習慣了西式動畫流暢的三維表演,《林林》則用定格動畫這種比較接近木偶劇的方式去破掉這種流暢感,用東方人更為平緩的表演方式來做中和。

    “做得更極致一點”

    20分鐘一集的動畫短片能做出如此多的細節處理,有賴于《中國奇譚》的運作機制。

    與普通商業動畫相比,《中國奇譚》可謂工期超長。《小妖怪的夏天》導演於水表示,之前做其他動畫的時候,半年多的時間要趕出12集。《小妖怪》則是一年半時間做了22分鐘。“內容如果都一樣,在形式方面誰做得更精致,誰獲得的關注可能就更多一些。”

    創作過程中,《中國奇譚》更為寬松。上美影并沒有要求導演必須致敬經典。陳廖宇認為,“奇譚”就是離奇故事,但又很開放,并不局限在傳統作品和題材。“每個人,每個創作者都可以對奇譚故事有自己的理解。”這也給了各分集導演們廣闊的創作空間。

    “做得更極致一點,膽子更大一些。”這是上美影的前輩導演對年輕導演們講得最多的話。同時,他們也會手把手地對年輕導演進行指導。楊木記得,《寶蓮燈》導演常光希在劇本、分鏡和成片的每個階段都給出了細致反饋。除了常光希,《中國奇譚》的顧問團名單中還有凌紓、貢建英、姚光華等,他們都是輝煌履歷的老動畫導演。

    於水介紹,《小妖怪的夏天》原結尾停留在孫悟空騰身躍起棒打小豬妖的時刻。在打磨劇本的過程中,上美影、B站、總導演陳廖宇和於水一起交流,覺得結尾有一點殘忍。於水又找來小朋友觀看,小朋友普遍反映:“小豬妖為什么要死呢?”于是,於水把結尾改成了孫悟空將計就計打暈了小豬妖,消滅了山妖。小豬妖自由了,孫悟空的形象也更高大了,觀眾被治愈了。

    《中國奇譚》八個故事獨立成篇,但在創作過程中,八集的主創團隊每隔一段時間都要聚在一起,聊進度,看分鏡,相互提改進意見。不過,說好的聊天后來變成了“內卷”,“有的人一看,別人的角色造型做得太好了,回去就把自己的又改了好幾遍。”陳廖宇說。

    主創感言

    關注作品本身 解決創作細節

    《中國奇譚》的火爆雖然讓這些主創們所料未及,卻也印證了他們的一些想法。楊木認為,動畫片之所以出圈,一個共性是,它能跟現實生活有很強的一個關聯。“能讓更多的人產生共鳴”。

    陳廖宇考慮得更深。“我覺得制片人、出品方、投資方會去總結爆款的秘籍。但我作為創作者,我到今天還是堅持認為,第一,我創作這個作品,我不會追求要做一個爆款。我最多說,我們希望它成為一個好的作品,或者是什么取向的作品,我希望它給觀眾帶來什么。這個不是說空話。”陳廖宇認為,作為創作者,“我們應該更關注作品本身,把所有創作中的細節問題都解決好。”

    他指出,《中國奇譚》雖然是在網絡平臺上播放,但是從創作的第一天起,就定下了標準,不只有質量標準、藝術標準,還包括技術標準,都是按電影的標準去做的。“我們采用了4K的畫面,5.1聲道的聲音。如果你用手機看的話,我強烈建議戴耳機看我們的片子,聲音肯定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這個片子在什么事情上你多花了一分力氣,觀眾是看得到的。你所有的好和不好,他們都能感受到。你花的每一分力氣,觀眾都會回饋你,回饋你兩分、三分,甚至四分的褒獎,我覺得觀眾是既誠實又慷慨。”陳廖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