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柳亞子緣何提出開除梁漱溟
    來源:人民政協報 | 張杰  2022年06月23日08:55

    柳亞子《北行日記》1949年3月19日記載:余提議開除梁漱溟;決議由秘書處撰文申斥,并聲明斷絕關系,差強人意。(注:此處開除,為柳亞子建議民盟中央開除梁漱溟的民盟盟籍。)

    此記錄相當突兀,因此時梁漱溟任民盟秘書長,學術成就很高,而且突然如此,與柳氏《北行日記》的風格及主要思路相悖,實在是值得推敲。問題在于柳、梁二者之前關系一直不錯,為何竟突然如此。

    查1949年之前梁漱溟同柳亞子的關系,并不糟糕,甚至說兩者是同一陣營的戰友。如《聚焦臺前幕后(下)·親歷者說出的歷史真相》中記載:“梁漱溟還與在港名人何香凝、廖夢醒、柳亞子、陳翰笙、彭澤民以及著名文化人茅盾、夏衍、金仲華等取得了聯系,他們均承諾支持梁漱溟辦報。”史飛翔在《有一種沉默叫驚醒》寫道:“1942年1月3日下午,梁漱溟、陳淑芬的婚禮在桂林市區一家旅館的宴會廳舉行……然后由著名詩人柳亞子和戲劇家田漢先生宣讀‘賀婚詩’。”《桂林文史資料(第11輯)》中也記載:“1944年5月28日,亞子五十八壽辰。桂林文化界共百余人,在社會服務處禮堂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慶祝茶會,田漢同志主持并講了話,還有金仲華、宋云彬、朱蔭龍、千家駒、熊佛西、林礪儒、梁漱溟等先后發了言。認為先生具有‘敢怒、敢罵、敢笑、敢哭’這一革命詩人的本色。”這一些論述充分證明柳亞子同梁漱溟之間關系算不錯的。

    二人的分歧源于梁漱溟在1949年1月至3月發表的一系列文章。

    第一篇重要文章是《過去內戰的責任在誰?》,發表于1949年1月22日的《大公報》上。這篇文章主旨有二:一是“過去內戰的責任不在中國共產黨”,二是“今天好戰者即已不存在。全國各方應該共謀和平統一,不要再打!”第二篇是《論和談中一個難題》,發在1949年2月13日《大公報》上,梁漱溟提出:“第一、凡事國民黨之在高位者,應表示負責精神,自認作事失敗,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一律隨同蔣先生下野,閉門思過。第二、國民黨這樣做了之后,共產黨應宣布三年作戰,事非得已。今后只要各方講理而不用兵,共產黨愿以政治方式解決一切問題,達成改造,絕不用兵,以免重苦人民又毀國家。第三、在國共兩方之外,公推信譽素著之公正人士(五人或七人),負責邀集證人采集證據,考察過去事實,確定破壞和平造成內戰慘劇者究是哪些人。”還有第三篇《敬告中國共產黨》,發于1949年2月13日《大公報》,指出“從正面說,就是須要容納異己;從負面說,就是不要用武力”。

    梁漱溟認為解放戰爭的主要責任不在中國共產黨,國民黨目前在高位者應當承擔責任,主動認罪。但同時,梁漱溟高估了第三種勢力的力量,認為他們可以主持大局,超脫于國共兩黨之外,因此才建議由第三方面出面,積極參與政治。這樣的精神設想在當時沒有實現的可能。

    實際上,三年前,即1946年舊政協召開期間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清楚說明了除國共兩黨之外的第三方并沒有多少生存的空間,甚至包括宋慶齡這樣地位的民主人士也基本上無法左右政治格局。而時間到了1949年時,這樣的情況并未發生改變。因而,民主人士并沒有第三條道路,梁漱溟問題主要出自于此。

    觀柳亞子《北行日記》,則可以看出與梁漱溟大相徑庭的另一番味道。1949年3月7日,“下午,偕子化、亞明同乘公路車赴萊陽,宿于三里莊軍屬馬大姐家,其夫李正滋,參軍已五載矣。馬略識字,能言擁護毛主席八項條件,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文化水準之高,可以想起。”1949年3月8日,“余被推講話,大呼‘擁護毛主席,擁護中國共產黨,打倒蔣介石,打倒美帝國主義!’興奮至于極度矣。”柳亞子和梁漱溟的態度截然不同。

    因而,兩人此時的政治態度發生了重大分歧。事實上,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早已經證明第三條道路是“死路一條”,梁漱溟這樣的態度成為其他民主人士批評的對象,顯然也就不足為奇。

    當然,梁漱溟最終還是被邀請至北京,參與建國籌備相關工作。

    (作者系柳亞子紀念館文史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