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重讀《呼蘭河傳》:鄉關何處
    來源:《青少年文學》 | 翟曉菲  2022年05月26日12:17

    《呼蘭河傳》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經典之作,最初連載于1940年香港的《星島日報》。小說醞釀構思于蕭紅1936年旅居時期,1938年在武漢開始寫作,因戰亂1940年避居香港時重新接續上。當時,各地外鄉人紛紛涌入香港,整個香港充滿思鄉的濃郁情調,報紙雜志泛濫著各種鄉音鄉情。①正是這股“鄉愁”激活了蕭紅最濃郁的鄉情,就像王德威所述“或緬懷故里風物的淳樸固陋或感嘆現代文明的功利世俗或追憶童年往事的燦爛多姿或凸顯村俚人事的奇情異趣。綿亙于其下的,則是時移事往的感傷、有家難歸或懼歸的尷尬,甚或一種盛年不再的隱憂。所謂的鄉愁——亦于焉而起”②,回鄉無望之際的蕭紅“浸潤在關于呼蘭河的情緒記憶里” ③,以自敘傳小說《呼蘭河傳》追憶童年往事紓解故園之思,實現時空雙重情感的回歸與認同。

    如歌如畫的故鄉風物

    早年出走故鄉后,蕭紅便一直顛沛流離于多事之秋的民族歷史變動中,故鄉的風景時常成為作家的書寫對象,旅居日本時看到落雪,“好像看到了千里外的故鄉”(《沙粒?十八》)。小說每章都有家鄉風土的描摹和展示,如《清明上河圖》般使得作品呈現出“一幅多彩的風土畫”④的特質,它們既是鄉土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蕭紅懷戀故鄉的深沉寄寓。

    小說起筆描述了天寒地凍的北國景象:“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雹輫篮畠隽蚜耸澜?,人們依然勞作與生活,賣饅頭、賣豆腐、拉糧食、趕馬車……如雪峰冰川覆蓋下依然潛滋奔涌的地下河流,浩浩蕩蕩熱氣騰騰。在描述小城總特質后,蕭紅從俯瞰的視角勾勒出小城的總體布局:十字街、東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以及沿街的學堂、火磨、燒餅鋪、染缸房、扎彩鋪……已有學者做出詳細的考證研究,呼蘭河街市的店鋪“幌子”,與蕭紅的記憶高度吻合。可見,蕭紅對小城風物的熟稔與印象深刻。冬天曠野上飛馳的車馬,“打著燈籠,甩著大鞭子,天空掛著三星”,簡潔幾筆勾勒出極具東北鄉土特色的星夜行路圖。夏季晚飯后滿天的火燒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壯美綺麗多彩變幻,紅堂堂、金洞洞、半紫半黃、半灰半百合、葡萄灰、梨子黃、茄子紫……蕭紅“一肌一容,盡態極妍”地展示小城美麗的自然風光,凸顯出作者對故鄉風物的熱愛與懷念。

    作家的回憶回環往復,如墜入時光的漩渦——“我家是荒涼的”。爐灶搭好后剩的泥土就扔在門邊,磚頭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湊巧爐灶或炕洞壞了拿來就用,打碎的大缸下邊有無數的潮蟲,破了口的壇子里還有非魚非蟲的活物,腐朽的豬槽子長了不少蘑菇,生銹的鐵犁頭用手一觸就往下掉末兒……這些單調無聊的破東西在視覺上心理上都呈現出“荒涼”的質素,但卻天經地義般地存在還都是成雙成對的,“像是它們都配了對,結了婚。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來。”毫不起眼的物件卻呈現出一股原始的自然力,“不用人工,任其自然”衍生出新的生命體系,潛隱寓言著生活其中的呼蘭河人的狀態,寂寞又頑固,秉承著自然生命觀逆來順受,“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還能在貧瘠乏味的生存土壤中找到陪伴繁衍生息,以生命的怠惰頑強對抗外界的侵襲和無常。尋常普通的風物,荒涼得近乎遠古卻又生命勃發,蕭紅有意地營造出一個幽廣的審美空間,傳達出對故鄉風土文化的“理解寬容和情感認同”⑥。

    除此,故鄉的后花園更承載著蕭紅最美好的情感記憶?;▓@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螞蚱,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雨后的大榆樹葉子發著光,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花園里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闭麄€呼蘭河城是低沉壓抑的,但是“我”家的后花園卻明亮得“使人睜不開眼”。“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笔捈t以詩意化的語言描繪出一個純凈無垢、自由自在的桃花源。花鳥蟲蝶、倭瓜、黃瓜、玉米……花園中一切動植物都被擬人化了,帶有強烈的主觀意愿性,有無限本領,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呈現出生命自由自在不受約束的本真狀態。倭瓜愿上架就上架,愿上房就上房,黃瓜愿結瓜就結瓜,不想結就不結。這種帶有浪漫想象的童話敘事,呈現出生機勃勃、趣味盎然的生命基調,反映了蕭紅孩童時期對大自然和生命的最初理解和真摯熱愛。

    《呼蘭河傳》是作家臨近生命終點時對童年生活的回溯性書寫,“時間的推移造成適當的心理審美距離,使她能夠更深入地揭示生活以及人生的真實底蘊”⑦,新鮮、健康、漂亮的后花園在經歷了時間的過濾和沉淀后,“灌注的是寫作者蕭紅渴望自由的情和意”,后花園這個回憶“所召喚出的純真生命境界,展示的是成年女性蕭紅寫作時的心靈面貌”⑧。因此,后花園這一意象不僅是作家童年樂園的現實歸屬,更是蕭紅自由、明亮、開闊的精神寓所,是作家身處錯動混亂的歷史情境、身歷曲折復雜的人生形態之后,對自由純真的生命境界的渴望,對重回精神原鄉的情感表達。

    悲歡交織的地域民俗

    小城的民間風俗活動記錄著故鄉人民世代傳承、相沿成習的生活模式,具有強大無比的保守性和深不可測的影響力。這些活動在制造歡樂、教化民風的同時,也禁錮著鄉土社會的思想、道德和習俗。在小城居民習以為常的精神盛舉中,蕭紅娓娓敘說著無盡的懷想流露出對故鄉民俗的情感眷戀,同時對惡習陋俗的荒謬和悲哀注入了深重的鄉土憂思。

    小說展示了呼蘭河城婚喪嫁娶、節慶儀式、宗教信仰等富有地域氣息的民間習俗,這些活動填充了小城人民冷清寂寞的精神空隙,也讓蕭紅感知到鄉土社會的精神生活方式,獲得了民間文化的精神熏陶和藝術啟蒙。如跳大神的唱詞和鼓聲就如同鄉村古樂,常常引發街坊鄰居“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的感慨興嘆。放河燈是為往生的人照亮陰間的路助其投胎轉世,幾千百只河燈浮在河面,“金呼呼,亮通通的”,孩子們拍手跳腳歡迎,大人們都看得出了神,“陶醉在燈光河色中”。這樣舉城而動、滿河光華的境況,流到下游就顯出荒涼孤寂的樣子,“這河燈到底要漂到哪里呢?”看河燈的人由滿心歡喜而生出空虛冷落來,蕭紅從一具體的現實情境,生發出對生命萬物的悲涼感、虛無感,指向了對生命存在的普遍關懷。

    有些風俗也蘊含著蕭紅對故鄉水土和家族親情的眷戀,其中最溫暖親切的莫過于應邀回娘家看戲的姊妹相聚的場景?!跋嘁娭?,真是不知從何說起,羞羞慚慚,欲言又止,剛一開始又覺得不好意思,過了一刻功夫,耳臉都發起燒來,于是相對無語,心中又喜又悲。過了一袋煙的工夫,等那往上沖的血流落了下去,彼此都逃出了那種昏昏恍恍的境界,這才來找幾句不相干的話來開頭。”作者細致入微地描述了多年未見的姐妹在乍見之后的心理反應,從不好意思到悲喜交互再到逐漸冷靜,潛深流靜,緘默的表層下是激烈的身心震蕩。表面上看她們不像姊妹倒是陌生人,異常冷落,但她們心里早就溝通、牽動著,一早就精心準備送給對方的禮物。送禮也從不渲染不張揚,只在一兩天后夜深人靜的時候從箱底取出來,什么也說不出來,只把東西遞過去就算了事。接受的一方也不會說什么,連道謝也不說就收下了。蕭紅寫出了平淡樸實卻富有情味的兄弟母女姐妹之間深厚的感情,也道出了中國人含蓄內斂的情感表達方式。燭光燈火下,許久未見的家人談著家常說著趣事,這是蕭紅關于故鄉最溫暖的記憶。這種對傳統民族文化的潛意識認可和皈依,正是源自于內心深處的鄉情眷戀。⑨

    小說深刻揭露了摻雜著封建糟粕的惡習陋規如何頑固地支配著人的思想和命運,以其強大的慣性阻礙人對自由、幸福的追求。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娘娘廟大會等都是為祭奠鬼神準備的;指腹為婚的傳統婚俗往往演變成女子跳井、上吊的人間悲??;娘娘廟里的神像塑得溫順是因為常常挨打,由此形成家暴是傳統的社會共識;七月十五出生的孩子被認為命不好,尤其是女子很難找婆家,如果有豐厚嫁妝就另當別論等。文本對這些陳規陋習的描寫映照出底層人民的愚昧、悲苦、掙扎,也揭露出小城人民無知、冷漠、殘忍,其中最令人心痛的就是老胡一家的悲劇命運。他家總是安安靜靜的,家風“干凈利落,兄友弟恭,父慈子愛”,可是最終小團圓媳婦被折磨死了,大孫子媳婦跟人跑了,婆婆死了,兒媳婦一個哭瞎了一個半瘋了,令人唏噓。導致家族的敗落凋零的原因就是他家跳大神的傳統。兒媳婦為表孝心,就經常張羅著給病著的老太太跳一跳大神。小團圓媳婦原本是個健康、大方的小姑娘,因不符合小城低眉順眼的“規矩”,被打得生病。為了治病就請大神、吃偏方、喝野藥、看香、扶乩等,傳為一時之盛,最終聽信大神的胡言,用開水給小團圓媳婦當眾洗澡,昏死過去救醒再洗。熱鬧結束后,全城對于跳神打鼓和小團圓媳婦的哭叫“一點沒有留下痕跡”,讓人寒意凜凜。最終小女孩被生生折騰死,老胡家也耗去不少錢財,從此一蹶不振??梢婋[藏在跳大神等一系列民間習俗背后的落后封建迷信思想和鄉土文化規約,驅動著胡家婆婆和鄰居鄉人成為“無主名無意識殺人團”(魯迅)從而造成這一人間悲劇。蕭紅對此并未作出直露尖刻的評判,只以“家家戶戶都是黑洞洞的”描述全城圍觀小團圓媳婦洗澡后的場景描繪,隱喻著作者對人們冷酷殘忍的病態靈魂的憤怒與批判。

    明暗互生的人間生存

    在小說中,蕭紅通過碎片化的日常場景和片段式的人物素描,連綴起小城居民習以為常的生存與命運,揭示了呼蘭普通民眾生存慣性背后的畸形、病態與生存本能包蘊的頑強、堅韌,由此洞見小城人民悲苦疊加明暗互生的人間生存眾生相。透過這些“生的頑強死的掙扎”的民間生命,蕭紅與記憶中的故土鄉人達成和解。

    追憶故鄉不僅是重拾對往昔故園生活的珍貴回憶與左鄰右舍的生活樣貌,而且是對他們行為準則、生活哲學乃至民族精神的深刻反思與重新鍍亮。王寡婦在獨子淹死后就瘋了,但還曉得賣豆芽菜,仍靜靜地活著。開粉房的住在隨時可能倒掉的草房里,因長有蘑菇可吃被人羨慕,邊掛粉邊唱著,“好像含著眼淚在笑似的”。扎彩鋪的能做出那些炫目耀眼的活計,卻穿著破爛衣服,吃著粗菜粗飯,似乎也很苦,但“一天一天的,也就糊里糊涂地過去了”。聚引在呼蘭河這片土地生活的每個生命,過著既不向前也不回頭的生活,只是按照自然法則、習慣勢力、生存本能延續下去,“一天一天地平板地、無怨無尤地在他們祖先給他們準備好的口糧中生活著”。這些麻木而寂寞的底層生命掙扎在風霜雨雪的四季輪回里,確實是愚昧的、遲鈍的、灰暗的,動物般蠕動在生活的泥淖里,“然而他們的本質是良善的,他們不欺詐,不虛偽,他們也不好吃懶做,他們極容易滿足?!麄兌枷褡畹图壍闹参锼频?,只要極少的水份,土壤,陽光——甚至沒有陽光,就能夠生存了?!雹?/p>

    在這些愚蠢的動物、低級的植物中,蕭紅在馮歪嘴子的形象中完成了人生價值精神認同的自我確立。馮歪嘴子是個磨倌兒,給東家推磨做粘糕,日子清凈又寂寞。馮歪嘴子為人善良,知道我愛吃粘糕,看見我就切好一片送上來;愛護妻子,讓妻子多吃雞蛋補身體;珍視家庭,掛窗簾買棉花迎接孩子出生。最震撼人心的是,他面對鄉土社會價值體系與道德規范施壓的安之若素與堅韌頑強。與王大姐自由結合承受著公眾輿論的話語施暴,對于鄰居街坊的取笑,從不感到難為情也不覺得羞恥;王大姐產后死去,看熱鬧的人都認為他非完不可,可他自己并沒有絕望。看到兩個孩子,“他覺得在這個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長得牢牢的?!薄坝谑撬粘5鼗钤谑澜缟希粘5刎撝欠葚熑巍!瘪T歪嘴子安然若素地照舊生活,有力地回擊著那些沉浸在自己想象出來的種種不幸與悲慘里的看客,默然地執行著外物寂無擾的生活哲學?!八恢廊藗兌加媒^望的眼光來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經處在了怎樣的一種艱難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經完了。他沒有想過?!币磺谐靶Α⒆I諷、議論,最終在他強韌的生存意志面前陷入了恐慌與絕望,蕭紅在愚昧封閉控制的社會結構和價值體系中,鍛造出低賤如蟻卑微如芥的人的強大存在與抉擇。這不僅是蕭紅強烈追尋故土鄉人的原始生命力和強健延續力的藝術體現,更是作家在經歷了身心流浪之后對故鄉這一精神歸屬地的思想認同。馮歪嘴子不屈不撓地扎根大地的生存姿態,使得蕭紅“從呼蘭河的審視著和批判者”變成“一個逃離了呼蘭河又懷戀著呼蘭河的真實存在”?。

    歷史紛亂錯動時,蕭紅從呼蘭小城出發,從哈爾濱到北京、青島、上海再到東京,從北京到上海再到臨汾、西安、武漢、重慶,直至香港,風雨如晦的動蕩年代與饑寒交迫的生存經歷,異鄉體驗與故鄉意識深刻交糅在蕭紅的人生況味中,“這是一部在國家危難時期,背井離鄉的作者,對故鄉一往情深的戀歌?!?蕭紅以詩意的筆觸、復沓的節奏,敘述了“忘卻不了,難以忘卻”的童年記憶,透過那些“沒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展現出20世紀20年代中國東北小城的風土人情與思想文化,重新擦亮了蘊含其中的鄉土生活哲學與民族精神,使得作家在重回精神原鄉中完成與鄉土故人的和解,在重新體認價值母體時紓解了緲邈難收的鄉愁。

    參考文獻:

    ①曹革成:《我的嬸嬸蕭紅》,時代文藝出版社,2005年,第169頁。

    ②王德威:《原鄉神話的追逐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年,第 225 頁。

    ③趙園:《論小說十家》,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 年,第 250 頁。

    ④⑩茅盾:《呼蘭河傳?序》,團結出版社,第7頁。

    ⑤蕭紅:《呼蘭河傳》,團結出版社,2017年。

    以下未注明的引文均出自該版本。

    ⑥宋劍華:《呼蘭河傳》:遙望故鄉的生命絕唱,中國文學研究,2018年,第2期。

    ⑦鄭莉:悲憫與徹悟的獨特表達——簡論蕭紅小說《呼蘭河傳》的文本特征,名作欣賞,2008年,第5期,55頁。

    ⑧李玲:《呼蘭河傳》:一個現代知識女性的故園之思,名作欣賞,2019年,第1期,96頁。

    ⑨阮學云,丁根發:論民俗文化在《呼蘭河傳》中的作用及意義。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9月,第22卷第3期。

    ?段從學:《呼蘭河傳》的“寫法”與“主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年第7期,第11頁。

    ?季紅真:《蕭紅大傳》,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第5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