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奴役與個體解放 ——從賽博朋克到元宇宙
如同韓裔美籍學者朱瑞英在《隱喻會夢見語言之眠嗎?》一書中所提及的,工業革命之后的所謂“現實主義”文學,實際上已經無法真正對現實圖景進行表現(representation),而只能依賴于隱喻來提供某種并不精確的模仿。這并不意味著文學正在失去它直抵現實本質的力量,反而是凸顯了人類在面對難以把握的科技經驗之時所激發出的想象力量。畢竟物種意義上的人類的更新演化,需要數以十萬年計的時間;而組成當下人類生存環境的新技術產品,往往是以季度和星期來排列迭代的次序。
“元宇宙”,以及這個概念的流轉與發展歷程,正是對當下人類所面對的共同困境的絕佳隱喻。我們用這個有著清晰詞義錯位的翻譯,來指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發展所必然導向的下一個階段。一方面,由于人們對“下一代互聯網”有著千差萬別的認知和描述,因而這個詞被用來指代一系列差異頗大的未來圖景;另一方面,“元”而且“宇宙”,這個詞匯遠較“Metaverse”響亮,二者之間的這種錯位,又給中文語境下本土科技文化的生長提供了空間。
有趣的是,這個來自科幻小說的自造詞匯,不僅擊穿了科技界、互聯網圈與大眾傳媒之間的壁壘,而且將關于未來的幻想與焦慮,廣泛地散布到了人文學者、政務部門人員以及最廣大的網絡用戶當中。這種只屬于信息時代的傳媒事件,正如位于概念核心的“虛擬現實技術”一樣,在諸多層面上打破了人機界限,改變了物理空間與信息空間相互鏈接的基本方式。而這一切也預示著,近半個世紀前賽博朋克所描繪的晦暗未來,正在加速彌散成一幅更加混沌的世界圖景。
賽博朋克敘事的幼稚之處,在于它雖然意識到了技術資本所必然帶來的全方位壓迫,卻仍舊寄希望于一個依托于個人原生性的天才,以及個體所能掌握的科技資源,來形成一個反抗性的——或至少標榜著不合作性質的——烏托邦。在從《神經浪游者》到《雪崩》的賽博空間圖景中,線下生活的平庸與困頓是線上個體全面解放與全面超越的充分必要條件。這種前互聯網時代的幼稚幻想,實質上仍舊是在以個人英雄氣概來抗拒——甚至不是反抗,更毋庸說革命——“終結歷史”的晚期資本主義。因此,現實中這場文藝運動的繁榮興起到迅速凋零,恰好與其文本中所浸潤的絕望抗拒形成了微妙的互文。其后無論是將菲利普·迪克的瘋癲追認為賽博朋克先驅,還是在《攻殼機動隊》或《銃夢》之類灌注著昭和殘響的異域風情中尋找文化支脈,都難以承續那些尚未逝去的先輩在青年時代的熱情、真誠與痛苦。
這些來自文藝虛構的無奈與絕望,隨著現實網絡空間以及賽博文化的發展,影響著當下具備更深刻不確定性的“元宇宙”敘事。在對這個來自上個世紀以及上個時代的詞匯進行概念考古和思潮定位的過程中,我們猛然意識到,現實歷史中信息技術對人類文化生活的全方位入侵,甚至比對肉體軀干的滲透來得更快。
具體來說,“元宇宙”召喚著肉體與機器的深度結合,要求線下個體在網絡中注冊自己的賽博分身,并承諾一套全然自由和新創的社會乃至自然法則,這在過去的幻想和當下的事實中都有其對應。
首先,物理意義上通過肢體改造或信息設備植入而形成的“賽博格”(Cyborg)還是罕見的個例,但信息通信網絡已經被視作人類文明基礎設施建設——社群或社會組織和治理,冷熱戰爭對抗,乃至國家和文明競爭與共存——的組成部分。其次,雖然眼下意識上傳或輔助思考的“濕件”,基本還停留在小說和思想實驗之中,但對人類有限的注意力時間和生產消費及傳播場景的爭奪,已經吸引了海量的計算力。我們不斷看見鮮活的個體被桎梏在算法所帶來的推送與派遣當中,也不自覺地將自己的部分情緒和人格以模塊化的方式放置在不同的互聯網巨頭所提供的“空間”與“平臺”之上。最后,尚值得慶幸和期待的,是伴隨著諸多話語權力斗爭和技術管理的摸索,全新的文化公共空間正在形成,全新的議事規則和信息傳播邏輯也正在演化。當然,這種不斷變動的發展變化,恰如生命與環境在數十億年間的磨合與選擇一樣,迫使每個個體和社群都獨立地進行學習、適應,或者付出代價,或者成為代價。
小說與現實,哪個更令人氣悶呢?賽博朋克小說中的主人公,雖然擁有“高技術”,卻仍舊過著“低生活”,他們的科技和資源無法革新、引領抑或影響資本和市場的邏輯,只好掩藏自己的真名實姓以求有限的自由。在現實中,從中本聰到斯諾登,從海盜灣到Sci-Hub,“大巫師”們的傳奇固然還在延續,但他們無不托庇于機器與機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罅隙。在可以預先設想到的層面,文本內外、線上線下似乎打了個平手;但在科幻作家孱弱的想象力之外,更晦暗的事情正在發生。相比之下,馬斯克、扎克伯格這些“外星資本家”們擁有強大得多的技術儲備、計算能力、政府扶持和輿論支撐。掌握了“高技術”的他們,也過著“高生活”。當“元宇宙”被推動、推廣和推進的時候,他們不是反抗大機器的螺絲釘,也不是從主流市場中自我放逐的賽博朋克,而是在迷幻藥和電子迷幻藥之間預售著人類的未來演化方向。他們是“把海弄干的魚”。
我們知道,未來是現下在時間維度上的無限延伸,它的可能性早已內蘊在眼前世界的某個角落當中。技術權力的爭奪轟轟烈烈,隨之而來的奴役悄無聲息,其中尚且蘊含著走向彼此共通之人類解放的惶惑與希望。因此,這篇文章合適的標題可能是“個體解放@群體奴役”。就如同電子信箱中的“@”,“@”后面的符號代表的是提供(電子郵件)服務的服務商。“元宇宙”技術和場景,主要是由這些大資本或者商人提供/壟斷。“元宇宙”中的個體解放,也是建立在“外星資本家”們所提供的基礎服務或者描繪的圖景之上的,即“在群體奴役中尋找個體解放”。
(姜振宇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專職博士后,姜佑怡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文學人類學博士生)
- 元宇宙的“洞穴”[2022-05-16]
- ?王威廉:元宇宙與未來文化[2022-05-12]
- 劉詩宇:元宇宙與人類的敘事藝術[2022-05-10]
- 陳楸帆:亂彈元宇宙,科幻?騙局?還是未來?[2022-05-09]
- 楊慶祥:信元宇宙,何所得?[2022-05-07]
- 嚴鋒:從文學到元宇宙[2022-05-01]
- 從摹仿到塑造,元宇宙藝術何以可能?[2022-04-14]
- 科幻,或元宇宙意義下的景觀營造 [202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