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有態度】(第二期):距離“理想的寫作”有多遠? 葉煒:重合多種身份恰恰是創意寫作從業者的理想狀態
    來源:中國作家網 | 葉 煒  杜 佳  2022年05月17日08:17

    距離“理想的寫作”有多遠?

    ——學院視野中的寫作品格與價值追求

    在當下眾多寫作者中,經受過完整學術訓練的高校教師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職業上得天獨厚的優勢某種意義上解放了身心,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從事寫作,閱讀、授業、鑒評等職業屬性也為他們行走在創作的現場創造了條件。教師、學者、作家的復合身份令這一寫作群體的實踐總體上呈現出人文性、前瞻性和探索性。在新媒體時代,相較日益繁榮的大眾文化呈現出的過度商業化和娛樂化傾向,他們的非職業化寫作具備更加獨立的品格與追求,或許是一種可供借鑒的、接近于理想的寫作狀態。

    《有態度》專欄第二期聚焦“學院視野中的文學書寫”話題,邀請數位活躍在高校的中青年作家、批評家參與討論,通過觀察梳理受過完整學術訓練、具有學院背景的作家群的習學養成與創作實踐,輻射當下寫作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以期以鮮明的觀點鏈接現實,形成啟發。

    ——欄目主持人:杜 佳 李英俊

     

    【訪談】

    葉煒:重合多種身份恰恰是創意寫作從業者的理想狀態

    中國作家網:在當下作家群體中,有一類是經過完整學術訓練、較長時期在高校或研究機構從事教學研究的同時,還進行文學創作的群體。他們的身份大多是專職教師和兼職作家的統一體,在您看來,這一群體所擁有的多重身份對他們的寫作構成怎樣的影響?

    葉煒:多重身份的影響還是非常明顯的。這也是這一群體擁有明顯辨識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師、作家、學者等多重身份的集合,讓這一群體自帶“知識復合體”的屬性。一段時間以來,“文學是人學”的觀念深入人心,所以寫作歸根結底是“人”的事業。對這一群體而言,除了用作家作品塑造人,還用學者身份影響人和用教師身份做真人。從作品塑造人這一視角來說,這一群體的寫作所塑造出來的多是多面棱角的知識人,而不是單純生物人。從影響人這一視角來說,他們所能運用的手段和形式不僅僅是創作文學作品,更重要的還有學術研究和言傳身教。從做真人這一視角來說,他們更重視教師身份的學高為師和行為世范。這些方面共同發生化合作用,對這一擁有復雜身份的共同體形成聚合式影響,當然也會影響到具體作品的創作。

    “人學”之外,文學也是“物學”。身兼教師、作家、學者等多重身份的寫作者,往往對文學的復雜性認識得很清晰。所謂物學是指文學在塑造人的同時,也塑造物——這里的物是指天地萬物。說到底就連人也是物的一種。人身上有人性,但也有神性,更有物性。強調文學寫人性的同時,也應該關注到物性。曾在學院任教的魯迅和沈從文等人的寫作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們對人的復雜性的深刻認識。

    我們會發現學院作家在現代中國是有一個傳統脈絡的。除了魯迅、沈從文,更有朱自清、聞一多等長期在大學任職的學者型作家和作家型學者。我曾經承擔過中國作家協會“中國百位文化名人傳記”中《自清芙蓉:朱自清傳》的寫作,由此我看到了一個學者型作家的錚錚風骨,更看到了一個作家型學者的傲人才華。從當代文學來看,格非、曹文軒等教授作家也一直在高校教學、寫作;王安憶、閻連科、莫言等人則選擇了“寫而優則教”,分別加盟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領銜各校的創意寫作學科建設。

    中國作家網:從創作立場的角度考量,學院派作家既不同于專業(職業)作家,也有別于一般的非職業化寫作者,請結合自身經歷和創作經驗談談學院派作家創作的狀態是怎樣的?

    葉煒:相比較而言,這一群體的寫作無生存之虞,可能因此少了些許功利心,寫作心態更趨淡泊。就我本人而言,讀完大學后到高校任職,期間讀碩士再讀博士,直到今天都沒有離開過高校。時間久了,就形成了不輕易追隨潮流或者說比較穩固的心態。新時期以來,文壇上的風刮過不少,對高校里的作家所形成的影響相對較少也較為隱秘。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好的一面是可以形成創作定力,可以較為長久地堅持自己的寫作理想。壞處在于有可能會阻滯短期的創新和突破。

    中國作家網:一位高校作家曾經談到,“我是以對藝術負責的態度進行小說寫作的,基本沒有考慮過暢銷的問題。忠于現實,忠于自己內心的聲音是我的原則,我不會因市場的考慮而改變自己的寫作態度”,不少學院派作家更是終其一生踐行了寫作的獨立品格。在您看來,專業評價和市場反饋對學院派作家寫作的影響幾何?這些評價機制如在學院外一樣奏效嗎?

    葉煒:每個作家或多或少都受到這兩方面的影響。但比較而言,學院派作家更注重來自專業的評價。因為這一群體本身就在專業之中,不能容忍自己的創作低水平重復。他們寧可少寫或不寫,也不愿意制造文學垃圾。關于市場,前面我談到了他們并無生存之虞,所以這方面的影響相對較少。

    中國作家網:從文學創作實踐來看,學院派作家總體上具有深厚的學識修養,這是否為這一群體的文學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人們一般將專業水平視為有力支撐,與此同時,這是否對這一群體的寫作價值取向構成制約?

    葉煒:理論上,作為知識復合體的學院派作家的確在文學探索方面更具優勢。因為寫作其實是一種綜合“輸出”,是藝術的、學識的、思想的輸出,歸根結底是價值觀的輸出。學院派的特點為這種綜合輸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為輸出建立在輸入的基礎上,換句話說,輸入與輸出必須成正比才能確保探索與創新的動力。有效的文學探索離不開生活、知識、思想和價值觀的綜合汲取。

    同時,學院派作家對自身創作的嚴苛要求也可能對寫作價值取向構成制約,或者說容易形成創作的“眼高手低”。

    中國作家網:文學創作更多訴諸感性,而學術研究和學術批評則更多訴諸理性,在您看來,這是否可能成為學院派作家不得不面對的內在沖突?

    葉煒:創作和學術所配置的不同思維,是一個客觀存在。我要強調的是,文學創作的確更注重感性,但也有理性的一面。具體來說,細節和情感是感性的,但思想和價值觀卻是理性的,一味感性不可能寫出偉大的文學作品。同理,學術研究的確更注重理性思考,但也需要感性認識,尤其是切近當下現實注重文學現場的文學批評和研究,如果沒有對具體作品的感性認識,就不能寫出血肉豐滿的文章。真正理想的狀態是一種渾然天成的化境,是感性與理性有機結合,情感與思考無縫對接。真正理想的寫作是無界的,真正理想的文學是相通的。在我看來,這并不是一定要面對的沖突,尺度拿捏很重要,拿捏得好了,就不會矛盾。

    中國作家網:請舉例談談創作對學術研究的啟發。

    葉煒:就我個人而言,創作和學術研究基本上是融為一體的。創意寫作從業者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作家、學者和教師多重身份的重合。我是因為喜歡寫作才讀了創意寫作文學博士的,從大學時代開始寫作發表作品,一直到讀博,這期間一直在從事長篇小說創作。在上海大學申請博士學位的時候,我既出版了百余萬字“鄉土中國三部曲”《富礦》《后土》《福地》,還遞交了三十萬字的學位論文《新中國文學新人培養機制研究:從中央文學研究所到魯迅文學院》。正是因為“鄉土中國三部曲”的創作,促使我在《中華讀書報》的訪談中提出了“新鄉土寫作”和“大小說”理念,并主動從作家作品、流派思潮,對其進行學術梳理和研究。與此同時,我還在主編的《中國作家研究》雜志開辟了相關研究專欄,進行跟蹤研究。這是一個典型的創作與學術互動的例子。更重要的是,通過新鄉土寫作的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讓我更加了解了農村題材寫作,加深了對當代中國的認識,更加理解了柳青、路遙和陳忠實的寫作對于中國當代文學的重要意義。

    中國作家網:您認為什么是理想的寫作?作為學院派作家,你們的寫作可以為理想的寫作提供怎樣的營養?

    葉煒:理想的寫作其實是一個復雜的混合體。就每個人的寫作理想而言,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寫作環境而言,我感覺理想的寫作一定是可以自由探索的;就寫作心態來說,理想的寫作一定是發自內心的;就作品而言,理想的寫作應該是既能繼承傳統,又有現代精神,內容既有獨到之處,手法又新穎別致,精神上獨上高樓,思想上喜聞樂見。總體上說,是生活、知識、思想和價值觀的有機體。

    前面提到學院派作家容易面臨“眼高手低”的問題。他們所具備的學識素養,決定了他們所能有的識見和見解必定較高,但理念一旦落實到實踐中來,筆下往往可能力有不逮。學院派的寫作是有可能提供出一種新的寫作范式的。這種寫作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和營養所在。何況,如果看得遠一點,未來的職業作家也好,非職業作家也罷,恐怕都會和學院產生關系。現在的80后、90后乃至00后作家們,幾乎清一色地從學院里面走來,他們中的許多人,正在或者已經向學院走去。

    中國作家網:您在中國大陸第一個創意寫作博士點上海大學讀了博士學位,也有赴國外學習創意寫作的經歷,能否結合自身談談國內創意寫作學科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葉煒:我曾經把創意寫作在中國的發展概括為“北上廣模式”,提出中國化創意寫作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的數所高校努力下,形成了一定的發展模式和經驗。時至今日,創意寫作在中國已經有了新的發展,形成了新的“北上廣蘇浙”版圖。

    在北京,以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為中心,形成了文學與創意寫作教學系統。這個系統包括創意寫作碩士生、文學創作方向的博士生招生培養,也包括成立專門的教學、研究和交流機構。如北京師范大學成立了以莫言為主任的國際寫作中心,并與魯迅文學院賡續合作辦學傳統,再次啟動聯合培養創意寫作碩士班。北京大學則成立了以安徒生文學獎獲得者曹文軒為所長的文學講習所,一改北京大學不培養作家的刻板印象。在上海,除了復旦大學和上海大學之外,較早開設創意寫作課程和招收創意寫作碩士的還有同濟大學以及華東師范大學。綜合來看,復旦大學側重于愛荷華大學文學教授經驗的傳承,建立了完全復刻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的上海寫作計劃。上海大學是創意寫作理論研究的重鎮,也是目前國內最有實力的創意寫作理論研究成果的產出地。以葛紅兵教授為中心,這一團隊創建了中國大陸第一個創意寫作教學研究理論體系,成為國內第一個招收并成功培養創意寫作博士生的高校。這一團隊產出的創意寫作理論成果為創建中國化創意寫作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廣東,廣東財經大學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在本科生層面為中國化創意寫作做出了重要嘗試。在江蘇,老牌高校南京大學一直有著作家培養的傳統,近年來,也在創意寫作碩士生培養方面發力,和江蘇省作家協會合作成立江蘇文學院,并聯合培養創意寫作碩士研究生。我原本的工作單位江蘇師范大學作為蘇北一所以師范教育見長的高校,在我的倡導下,較早成立了江蘇師范大學作家工作坊和中國長篇小說創作與研究中心,并招收創意寫作方向的文藝學研究生。江蘇這兩所大學一南一北,形成了創意寫作教育呼應之勢。而沿海發達省份浙江是創意寫作學科發展的后起之秀。面向日漸發達的文化創意產業,在浙江辦學的高校紛紛開設創意寫作等新專業。我新近就職的浙江傳媒學院較早開設了創意寫作課程,并在未來作家班的基礎上開設了創意寫作本科方向。學校還聯合浙江省作家協會,依靠文學院成立了浙江網絡文學院,統籌創意寫作新專業建設。 除“北上廣蘇浙”版圖之外,在武漢、西安、濟南、南昌、吉林等省市都有諸多高校在全力跟進。相信這將有力帶動未來全國創意寫作學科的迅速發展。

    中國作家網:您認為高校是否能培養出作家?在施教或學術研究過程中,其具體做法是怎樣的?

    葉煒:我相信從高校走出來的作家并不少,能持續創作的作家大多都接受過較為系統的文學教育。尤其是較為年輕的作家,大多都是經過大學鍛造的。曾有聲音質疑高校能否出作家,對于這樣的疑問,我們完全可以置換成高校能否出音樂家、舞蹈家、畫家書法家,如果這些藝術人才都可以通過高校成長起來,那么作家也可以。在美國的愛荷華大學等開設創意寫作的高校,即是如此。我先后去過兩次愛荷華,一是在2011年11月,以作家身份帶隊中國青年作家代表團參加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的青年項目;一是在2015到2016年,以訪問學者身份再次訪學愛荷華大學創意寫作系統。我目前所從事的創意寫作教學,其中一項內容便是像愛荷華大學那樣,為有興趣成為作家的學生提供相關課程。我到浙江傳媒學院以后,在學校的支持下,每年高考面向全國招收30名網絡文學與創意寫作方向的本科生。對于這個專業的學生我們采取的多是工坊教學方式,師生一起切磋,共同提高。這里好比一塊土壤,我們做的是施肥澆水的工作,成長情況還要看“文學種子”自身的努力。

    中國作家網:作家王安憶認為,文學教育,會讓作家的創作更加持久。對此您怎么看?文學并不是“立竿見影”的學問,對并未以文學寫作為終生志業的那部分習學者來說,花費數年接受專業教育的意義何在?

    葉煒:我贊同王安憶的觀點。在當代文學史上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有許多只寫出了“一本書”的作家。這里的一本書作家有別于丁玲在中央文學研究所(魯迅文學院前身)所提出的“一本書主義”。丁玲的“一本書主義”指的是作家要寫出自己的代表作來,這并沒有錯。這里的“一本書”作家,指的是一輩子只寫出一本書的作家,這之后再也不見其他長篇作品。而文學教育可以給作家提供總結提煉生活的能力,并學會如何讓寫作細水長流。

    的確,并不是所有接受文學教育的人都要成為作家,相比較來說,能成為作家的還是少數,更多的人會成為大地上詩意的棲居者。一個人之所以能作為人而不是物而活著,是因為有著不同于動物的精神,是在最大可能張揚“人性”和“物性”的同時,保持偉大的“神性”。這就突顯出精神生活或者說文學生活的重要性。畢竟,人生是需要出口的,經此才可能客觀看待和保持自身與世界的關系。

    中國作家網:我注意到您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之余,還致力于文化產業研究,這似乎需要一種更宏觀的和更具有前瞻性的思維格局。那么受過完整的學術訓練及具備多重身份對此是否有助益?

    葉煒:因為博士階段讀的是創意寫作,博士后階段主攻文化創意,所以學術視野從文學事業向文化產業的延展是自然而然的。萬川歸海,關鍵在打通和匯通。創作和文學,最后都要落到文化上來。

    中國作家網:推薦幾部您心目中的理想作品并簡單說明理由。

    葉煒:可推薦的作品不少,在此只羅列五部:

    《故事新編》:向魯迅先生學習如何編故事。

    《百年孤獨》:小說中的小說,學習寫小說的必讀書目。

    《喧嘩與騷動》:福克納代表作,創意寫作班學生必讀書。

    《紅樓夢》:曹雪芹創下的白話小說第一高峰。

    《白鹿原》:從這部作品不僅可以領略當代文學的審美內蘊,還可以體悟中國當代史的復雜。

     

    受訪者簡介:

    葉煒,創意寫作文學博士,文化創意博士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世界華文創意寫作協會副秘書長,美國愛荷華大學訪問學者。發表出版有長篇小說“鄉土中國三部曲”《富礦》《后土》《福地》等14部;中短篇小說集《狼王》等3部;非虛構長篇作品《自清芙蓉:朱自清傳》等4部;文學評論集《冷眼看文壇》等3部,學術專著《認同的危機》等3部。曾獲第三屆茅盾文學新人獎、葉圣陶教師文學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當代作家評論》年度優秀論文獎等多項。現為浙江傳媒學院創意寫作中心主任,浙江網絡文學院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