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有態度】(第二期):距離“理想的寫作”有多遠? 蔡東:理想寫作給予我創造的隱秘快樂和心靈寧靜
    來源:中國作家網 | 蔡 東  杜 佳  2022年05月09日08:08

    距離“理想的寫作”有多遠?

    ——學院視野中的寫作品格與價值追求

    在當下眾多寫作者中,經受過完整學術訓練的高校教師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職業上得天獨厚的優勢某種意義上解放了身心,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從事寫作,閱讀、授業、鑒評等職業屬性也為他們行走在創作的現場創造了條件。教師、學者、作家的復合身份令這一寫作群體的實踐總體上呈現出人文性、前瞻性和探索性。在新媒體時代,相較日益繁榮的大眾文化呈現出的過度商業化和娛樂化傾向,他們的非職業化寫作具備更加獨立的品格與追求,或許是一種可供借鑒的、接近于理想的寫作狀態。

    《有態度》專欄第二期聚焦“學院視野中的文學書寫”話題,邀請數位活躍在高校的中青年作家、批評家參與討論,通過觀察梳理受過完整學術訓練、具有學院背景的作家群的習學養成與創作實踐,輻射當下寫作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以期以鮮明的觀點鏈接現實,形成啟發。

    ——欄目主持人:杜 佳 李英俊 

     

    【訪談】

    蔡東:理想寫作給予我創造的隱秘快樂和心靈寧靜

    中國作家網:在當下作家群體中,有一類是經過完整學術訓練、較長時期在高校或研究機構從事教學研究的同時,還進行文學創作的群體。他們的身份大多是專職教師和兼職作家的統一體,身兼教師、作家、學者等多重身份。在您看來,這一群體所擁有的多重身份對他們的寫作構成怎樣的影響?

    蔡東:談談個人的情況。教師是職業,寫小說是興趣,學術研究就談不上了,主要寫一點閱讀隨筆。教的課程與文學相關,加之適應多年,撕裂感并不強烈,是相對平衡和健康的狀態。

    中國作家網:從創作立場的角度考量,學院派作家既不同于專業(職業)作家,也有別于一般的非職業化寫作者,從事的是具有學院背景、經過學術訓練與規范的非職業化寫作。請結合自身經歷和創作經驗談談學院派作家創作的狀態是怎樣的?

    蔡東:其實挺羨慕職業寫作的。我對職業寫作的理解是,養成了較穩定的寫作習慣,不管有多少雜事,每天動筆,每天能寫一點。目前我寫作還是有明顯周期的,主要在寒暑假集中出產。即使不能每天保持手感,閱讀和吸收不能斷。我寫作醞釀期較長,大體知道小說結晶而出的時機,寫起來很快,想的時間遠遠超過寫的時間。

    中國作家網:一位高校作家曾經談到,“我是以對藝術負責的態度進行小說寫作的,基本沒有考慮過暢銷的問題。忠于現實,忠于自己內心的聲音是我的原則,我不會因市場的考慮而改變自己的寫作態度”,不少學院派作家更是終其一生踐行了寫作的獨立品格。在您看來,專業評價和市場反饋對學院派作家寫作的影響幾何?這些評價機制如在學院外一樣奏效嗎?

    蔡東:書暢銷不是壞事,對創作者和出版社都好啊。不過沒必要刻意追求,扭曲本心就更不值當了。寫的時候,注意力都在小說敘述本身上,顧不上怎么迎合,畢竟也不太懂市場和營銷。相對來說還是更重視專業評價,有些評論文章都不敢細讀,捂著眼睛不敢看似的,引發的情緒也不少,羞愧、懊惱、不開心都是有的。看重專業人士的文章,倒不是迷信權威,而是確實想在寫作上有進益,很多學者的梳理解讀讓原本模糊的東西變清晰了,讓我有方法論上的自覺,那些批評到點子上的文字也影響和改變了我的寫作。

    中國作家網:從文學創作實踐來看,學院派作家總體上具有深厚的學識修養,這是否為這一群體的文學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人們一般將專業水平視為有力支撐,與此同時,這是否對這一群體的寫作價值取向構成制約?

    蔡東:深厚的學識修養對寫作來說是優勢,學院派作家總體上閱讀量大、鑒別能力強、起點高,出手更有文學品質的保障。但紙上得來和寫作實踐終究是兩回事,見過好東西和寫出好東西之間隔著千山萬水。該走的路要走,寫作還是要在寫作上磨,不然很容易眼高手低。另外,我有意識地拓展閱讀的范圍,狹窄了對寫小說沒好處。文學之外的讀物也會翻翻,包括歷史、傳記、心理學、社會學等。

    中國作家網:文學創作訴諸感性形象,而學術研究和學術批評則更多訴諸理性,在您看來,這是否可能成為學院派作家不得不面對的內在沖突?

    蔡東:我不算真正進入學術研究領域,大部分閱讀隨筆純為興趣而作,有感而發居多。有時因要寫文章,讀得細致深入,對創作還有啟示。內心里會把文學創作放在第一位,是最親的那一個,學術研究要往后排。另外,在高校如果對職稱不存熱望,學術KPI壓力會小一些的,不必一味追逐數量,讓自己很痛苦。

    中國作家網:請結合自身經驗,舉例談談創作對學術研究的啟發。

    蔡東:有創作的體驗和經歷,讀小說時會敏銳一些,感受更直接。寫研究性的文章也較少闡釋作品思想,不用術語,不戴理論帽子,主要從藝術的角度切入。創作中常遇到一些小難題,比如人物如何出場,場景如何轉換,平時有所思考,閱讀時就有這根弦,更容易有心得。讀遲子建老師的小說,發現她處理得很妙,幾近無痕的境界,做遲子建作品研究時就會格外關注這些細節。我自己也很喜歡讀作家解讀經典的文章,散發著強烈的個性化氣息,角度有趣,文字漂亮,常有獨到精妙的見解。

    中國作家網:您認為什么是理想的寫作?作為學院派作家,您覺得你們的寫作可以為理想的寫作提供怎樣的營養?

    蔡東:理想的寫作滋養心性也有益現實生活,她給予我創造的隱秘快樂,同時也應該讓我的心變得更安靜。學院派作家的日常有清寂的一面,大概是教書、讀書、寫書,與書為伴的時間長,人的氣息多少會清新一些吧。

    中國作家網:在施教過程中,您最希望給予學生的是什么?

    蔡東:我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教大學語文,這門課屬于通識課程,課程設計里并無系統的寫作訓練和學術訓練模塊,區別于文學院或中文系的專業課程。我覺得大學語文課的“技術性”沒有那么強,主要是一種生活教育和審美教育,感受性的,對非文學專業的年輕學生來說,對美敏感、懂得體會生活、學會表達和交流太重要了。介紹經典作家和文學理論的套路也不必有,我經常跟學生聊起當下的好書和好劇,一些有現代生活質感的作品,一些真正值得花時間去了解的精神產品。我的愿望很簡單,希望她們有辦法、有足夠多的精神資源應對接下來的生活,希望她們此后的生命自知、明澈而豐美。

    中國作家網:您是否經歷過寫作的瓶頸或困境,是如何走出來的?專業知識和視野是否對擺脫困境起到作用?

    蔡東:經歷過,困境伴隨著寫作的不同階段。如何走出來的呢,第一,始終沒放下閱讀;第二,內心還是想寫。當然專業知識讓人自信,會有效地幫助我走出與具體寫作有關的困境。

    中國作家網:您筆下的生活經過了藝術的、詩意的淘洗,許多作品呈現有別于庸常生活的質地,您如何看待寫作與生活的關系?

    蔡東:生活大于寫作,生活包含寫作,寫作可算作生活的禮物。我作品里沒什么驚天動地的東西,大體與日常、城市、女性有關,都源自于生活。沒有生活哪來的這些小說,前提是,你沉浸到真正的生活里,觀察、體驗、思考,像大偵探福爾摩斯說的,是在“觀察”而不僅僅是在看。

    中國作家網:王安憶、張新穎在《談話錄》中談到我們的現當代文學史上多的是年輕的反叛者,缺少的是終身寫作者。前不久賈平凹接受《作品》訪談當時也談到,“文學這場馬拉松運動,不停地在加入人,不停地在淘汰人,我就這樣一直走過來了。”似乎如何延伸寫作的生命力,保持持續的創作力對青年寫作者來說,越來越構成一個值得思考的話題。您對此怎么看,經受完整的學術訓練是否是延長創作生命力所不可或缺的?

    蔡東:寫作是高度綜合的精神和智力活動,訓練是必要的。寫作處在起步階段時訓練尤為重要,廣泛閱讀,分析經典,鉆研技術,形成風格。邁過這些門檻也不一定能終身寫作。成為終身寫作者需要諸多條件配合,稟賦和意志、才力和耐力,還有身體條件、生活環境等。除此之外,我覺得終身寫作者,要有不斷更新寫作觀念、暗中變化的能力,信心和熱愛、洞察和發現、保持感知生活的靈敏度對持續寫作也很重要。

    中國作家網:推薦幾部您心目中的理想作品并簡單說明理由。

    蔡東:最近又重讀了《奧麗芙?基特里奇》,很感慨,好小說可堪重溫,總能帶給人至高的精神享受。小說值得稱道之處甚多,結構精巧,有情感深度,語言令人心折神往。雖是譯文,依然能感受到語言的優美,有一種綿長悠遠的韻味。這樣的文字叫人心生感慨,這才是好語言。好語言不僅有辭采之美,重要的是語言所包涵的內容,充滿對生活的洞察和發現,并通過具體字句以極其精微的方式表達出來。作家閱人入世甚深,對生活殘酷的一面多有揭示,也因此,她對生命的肯定和禮贊是可信的,有力量的,讓人發自真心認同,遠非雞湯文字蒼白的溫情可比。

    受訪者簡介: 

    蔡東,小說家,執教于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主要寫作小說和藝術隨筆。在《收獲》《十月》《人民文學》《當代》《花城》等刊發表小說,出版《星辰書》《來訪者》等小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