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有態度】(第二期):距離“理想的寫作”有多遠? 張怡微:不要放棄寫作,此外別無他法
    來源:中國作家網 | 張怡微  杜 佳  2022年05月11日08:11

    距離“理想的寫作”有多遠?

    ——學院視野中的寫作品格與價值追求

    在當下眾多寫作者中,經受過完整學術訓練的高校教師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職業上得天獨厚的優勢某種意義上解放了身心,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從事寫作,閱讀、授業、鑒評等職業屬性也為他們行走在創作的現場創造了條件。教師、學者、作家的復合身份令這一寫作群體的實踐總體上呈現出人文性、前瞻性和探索性。在新媒體時代,相較日益繁榮的大眾文化呈現出的過度商業化和娛樂化傾向,他們的非職業化寫作具備更加獨立的品格與追求,或許是一種可供借鑒的、接近于理想的寫作狀態。

    《有態度》專欄第二期聚焦“學院視野中的文學書寫”話題,邀請數位活躍在高校的中青年作家、批評家參與討論,通過觀察梳理受過完整學術訓練、具有學院背景的作家群的習學養成與創作實踐,輻射當下寫作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以期以鮮明的觀點鏈接現實,形成啟發。

    ——欄目主持人:杜 佳 李英俊

     

    【訪談】

    張怡微:不要放棄寫作,此外別無他法

    中國作家網:在當下作家群體中,有一類是經過完整學術訓練、較長時期在高校或研究機構從事教學研究的同時,還進行文學創作的群體。在您看來,這一群體所擁有的多重身份對他們的寫作構成怎樣的影響?

    張怡微:以現在高校青年教師“非升即走”的淘汰規則,要做到教師、作家、學者身份兼顧是不可能的,甚至要兼顧教師和學者的身份也是極其難的,重要的考核要求并不包括教學。對寫作的影響,就是時間的分配被嚴重壓縮。比較理想的研究和創作狀況,是需要認真生活的時間的。但現在來看顯然不可能。在高校青年教師能維持一般的健康狀況,就已是萬幸。不過也有資深作家進入高校的,我想考核和青年教師相比,不是一個標準和環境。

    中國作家網:從創作立場的角度考量,學院派作家既不同于專業(職業)作家,也有別于一般的非職業化寫作者,從事的是具有學院背景、經過學術訓練與規范的非職業化寫作,他們的創作狀態是怎樣的?

    張怡微:我只能以王安憶老師為參考。王老師是一個標桿。她非常自律和勤奮。但她不是通過學術訓練獲得學位的。王老師一直都很重視文學教育。她也經常鼓勵我們多看書。她曾對我說,要上好寫作課,要看很多很多書。王老師甚至還認真完成了論文的考核要求,雖然沒有人這么要求她。我是相反的情況,我的文學成就并不高,但我比較幸運獲得了相對完整的教育,我的工作也沒有離開寫作,在專業的寫作教育領域摸索理論和經驗。我自己的經歷比較特別,有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復旦中文系對我比較包容。我博士階段的研究主題是《西游記》續書,進入復旦中文系工作以后,我是在當代文學教研室。照常理,我沒有機會上《西游記》的課,但是在復旦通識教育中心,我實際上開了好多年“《西游記》導讀”課,也在創意寫作專業上散文、小說寫作實踐課,還在當代文學教研室開研究生的“現代臺港文學史”。這些科目看起來并不相關,我也是邊學邊教邊創作。像同時在做幾個完全不相干的項目,進展也很緩慢。

    中國作家網:在您看來,專業評價和市場反饋對學院派作家寫作的影響幾何?這些評價機制如在學院外一樣奏效嗎?

    張怡微:對我影響不明顯。這五年來,我每年出版2-3本書。銷量基本也是維持在相同的情況,和我進學校工作之前差不多。

    中國作家網:從文學創作實踐來看,學院派作家總體上具有深厚的學識修養,這是否為這一群體的文學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張怡微:我們熟悉的前輩文學家,例如魯迅等,都是多面手。研究也做、創作也做、翻譯也做。胡適改寫過《西游記》九十九回,他其實可以直接批評,但他自己考證了還不滿足,還是想改。所以我想這沒有什么奇怪的。魯迅的《故事新編》,是專業讀者和專業寫作者雙重身份才會具有的視野和能量。“故事新編”也是文學研究的重要話題。西方作家納博科夫、昆德拉也上過寫作課,對文學作品有非常專業的看法,這都值得我們學習。

    中國作家網:文學創作更多訴諸感性,而學術研究和學術批評則更多訴諸理性,在您看來,這是否可能成為學院派作家不得不面對的內在沖突?

    張怡微:在學校工作給我最大的訓練,就是堅持學習。如果我是專職作家,能比現在松散得多,不需要就著學期來完成教學計劃。現在青年教師申請課程時就要填很多表格,細化到每一周的內容。上課過程中,也會有監督,例如錄課、課程紀實(講稿逐字稿)、視頻音頻展示,結課后還有各種成果比賽、點評。不太可能隨便講一講。真正的沖突在于,文學經驗有大量不可言說、不必言說的部分,在教學時卻一定要說。至于學術研究和學術批評,我做得也不夠好,但我一直沒有放棄。我已經做了十年的《西游記》研究,沒有做出什么大成果,但我也沒有放棄,還在學習新的東西。王安憶老師在一篇文章《情感的生命》里寫過,要理性地運用感性,對思想有感情。她說的是對散文的要求。其實也是廣義上對寫作的要求。

    中國作家網:請結合自身經驗,舉例談談創作對創意寫作學科研究的啟發。

    張怡微:例如我寫過一些論文,認為明清以來的小說“續書”就是中國的創意寫作,修訂博士論文《明末清初<西游記>研究》時,我在文末也提過這個觀點,后來《文匯報》“筆會”曾有介紹。我也寫過一本《散文課》,因為“創意寫作”作為舶來學科落地中國時,小說和詩歌較為容易直接運用海外的材料進行授課。中國有自己的散文理論,但銜接上存在很大的問題。如何將創意寫作“本土化”,如何寫作自己的現代散文寫作教材,是我們面對的挑戰。總之,在創意寫作中國化、或者說本土化的理論建設中,小說續書和現代散文都是很好的路徑。

    中國作家網:您認為高校是否能培養出作家?在復旦中文系具體的做法是怎樣的?

    張怡微:復旦創意寫作,一直有作家教學的傳統。復旦中文系成立于1925年,當時就由著名作家擔任了中文系的教師。著名的戲劇家洪深在復旦成立了復旦劇院,復旦劇團在上海戲劇界一直是頂著1/3的力量,小說家孫俍工、詩人劉大白都曾在列。即使在剛剛成立中文系的時候,復旦的文學創作力量就不容小覷,他們奠定了文學創作的規律,這個規律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后來的盧新華、虹影、衛慧,包括新時代的年輕作家,其實接續了這個傳承的脈絡。如何成為、如何傳遞,都在無意識的進行中。創意寫作專業進入中國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們其實培養了幾位青年作家,王侃瑜、余靜如、郭冰鑫、胡卉等等,都有自己的書出版。具體做法就是認真考、認真學、不放棄寫作。

    中國作家網:您認為什么是理想的寫作?

    張怡微:至少要有時間生活,很遺憾我現在實在做不到,其實我沒有時間生活,我一直在干活。我希望不要羨慕我,我的生活并不理想。

    中國作家網:作家王安憶認為,文學教育,會讓作家的創作更加持久。對此您怎么看?文學并不是“立竿見影”的學問,事實上未見得所有受過專業教育的人都將從業。對并未以文學寫作為終生志業的那部分習學者來說,花費數年學習的意義何在?專業教育能給予這部分人哪些養成?

    張怡微:復旦中文系是一個平臺,上海也是一個平臺,在復旦中文系創意寫作專業接受文學教育,并不意味著只上創意寫作的課。學生可以有很多機會旁聽、學習、交流形成文學共同體,甚至經由文學,去向別的學科,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興趣。專業教育能夠使他們經由文學這個媒介看歷史、看世界、看人的困境、看自己和社會的關系,提供一些基本方法。

    中國作家網:有評論認為您屬于“天賦型作家”,您認同這個看法嗎?對于大多數普通寫作者來說,如何實現可持續的寫作?

    張怡微:我不這么認為。因為我很努力,所以我知道我和天賦型作家的距離,是努力無法達到的。我只能面對自己、面對現實做準備。實現可持續的寫作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不要放棄寫作。

    中國作家網:推薦您心目中的理想作品并簡單說明理由。

    張怡微:《西游記》。它本身就是一部大書,人生之書。冥冥中給了我另一段文學人生,給了我博士學位就等于給了我工作,圍繞它也讓我交了很多朋友。

     

    受訪者簡介:

    張怡微,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戲劇(創意寫作)專業碩士導師。出版有專著《情關西游》《散文課》《細民盛宴》等二十余部。2021年獲得第四屆茅盾新人獎提名獎、華東師范大學“未來文學家”大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