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娟:中國科幻文學迎來“黃金時代”
2015年,第73屆“雨果獎”頒獎典禮上,《三體》的耀眼光芒照亮了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市的夜空。這是中國科幻小說第一次獲得世界級大獎,也是該獎項第一次頒發給翻譯作品。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憑借著這部作品一躍成為世界級科幻大師,被譽為“當代中國科幻第一人”。2016年,“80后”中國科幻作家郝景芳再次捧回“雨果獎”。中國科幻作家連續兩次獲得雨果獎,中國科幻作品在海內外持續熱銷,不僅讓中國科幻小說走進西方世界,也讓中國科幻產業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晚清時期的“科幻覺醒”
科幻是一種高度密集的創意形式,科幻小說是用小說形式表達基于現代科學技術之上的幻想故事,這一類型的文學體裁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117年前,在《繡像小說》開始連載的《月球殖民地小說》,被公認為中國科幻小說的誕生之作。遺憾的是小說并沒有結尾,就連作者的真實姓名至今也是未解之謎,只知道其筆名為“荒江釣叟”。由此可見,中國晚清時期就已經有了科幻小說。
在《月球殖民地小說》之前,梁啟超在《新小說》上倡導的“科學小說”、世紀之交陸續譯入的凡爾納小說乃至更早的《百年一覺》都可以視為科幻小說的范疇。“中國最早比較推崇科幻小說的是梁啟超和魯迅。”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科學中心教授吳巖說,1902年,梁啟超在《新小說》雜志里寫下了中國第一部政治幻想小說《新中國未來記》,他也曾與羅普合譯凡爾納的《兩年假期》。1903年,魯迅翻譯凡爾納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并撰寫了《月界旅行·辨言》。在梁啟超和魯迅的大力倡導下,科幻小說在晚清時期興起。但是,對于科幻小說的側重點,梁啟超與魯迅看法不一。梁啟超認為,科幻小說不單指科學,還應涉及中國文化,發揮改變中國人思路的作用,他主張用科幻小說去面對未來的狀況。魯迅卻認為,科幻小說應聚焦在科技的引入上。
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李廣益告訴記者,晚清時期,人們對科幻小說的期待正如魯迅在《月界旅行·辨言》中所說,是以“經以科學,緯以人情”的方式“導中國人群以進行”,也就是寓教于樂,用科幻小說傳播人民所必需的科學智識。然而,由于晚清時期的創作者普遍未接受過系統的科學教育,那時的科幻小說最吸引人的并非“硬核”構思,而是光怪陸離的技術奇觀和豐沛恣肆的烏托邦激情。
近代中國面臨的生存壓力及其引發的文化革新訴求,是中國科幻出現的根本動力。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賈立元認為,科幻文學的翻譯和創作,是中國人救亡圖存的努力在小說領域的體現之一。因此,像梁啟超、蔡元培、魯迅、吳趼人等一大批近代知識精英都曾參與科幻文學的譯介或創作。不過,由于歷史的局限,起步階段的中國科幻作品和理論思考都比較粗糙,談不上是高峰,頂多也就是一股時新的潮流。
探索中國科幻文學特色
雖然晚清時期科幻文學有所興盛,但還沒有什么理論建構,只是一些零星觀點的發表,甚至到今天我們也沒有完善的科幻文學理論。同時,融入全球化語境的愿景又讓我們不得不參照西方的科幻理論體系。那么,如何在全球化語境中定義中國科幻文學?
放眼當今世界,中國科幻文學正從邊緣走向大眾,從個體創作走向集體創作,從小說領域走向全產業化發展,從國內走向國際。作為被西方科幻小說催生出來的一類文體,中國科幻小說要想走得更遠,就必須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幻文學理論和學科體系。
中國科幻文學至今也很難說有完善的理論體系,但它卻走過了一條獨特的道路。我國科幻文學到底“獨特”在哪里?在吳巖看來,我國的科幻文學不但有自己的創作形式,還有自己的批評方式。從創作形式來看,最初我國在引進科幻小說時雖然參照了國外的形式,但在科幻小說創作過程中一直都立足中國元素。尤其是民國以后,不僅可以在小說、各種科普讀物中看到科幻,還可以在科幻小說中看到詩歌、曲藝、相聲等多種類別的藝術形式。新中國成立后,科幻小說又逐漸演變成兒童文學。從批評方式來說,中國科幻批評至少有三種流派,即智識批評、科幻現實主義批評、“后革命”批評。
中國的科幻文學理論建設必須深深地根植于本國歷史土壤,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賈立元認為,1949年以前,中國的知識分子對科幻文學的思考基本上是零散的,這主要是因為民族危機深重,決定了科幻文學缺乏持續穩定生長的空間和土壤。1949年以后,新一代作家開始在國家建設的熱情中展望未來,相關理論探索也持續推進。1978年后,《小靈通漫游未來》《飛向人馬座》《珊瑚島上的死光》等轟動性的作品帶動了科幻理論的發展,但也出現了許多重要的爭論。其實,和任何一種文藝理論一樣,西方科幻理論主要是針對歐美作品展開的,西方科幻理論家對歐美以外的科幻文學情況了解非常有限。這就要求中國的科幻文學理論研究者要在參照西方理論的同時,結合本國科幻文學歷史,提出屬于自己的理論。
尋求科幻文學新突破
《三體》的成功正是因為它在科學與文學之間,在科幻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但是,凡講中國科幻,有且只有《三體》,這就是失敗。中國科幻文學必須尋求整體提升,才能在未來有新的突破。
中國第一位科幻文學博士姜振宇對中國科幻文學未來的發展充滿期待。他希望中國科幻文學能逐步走向跨文類、跨媒介、跨語種,在出現更多文類特征鮮明的作家作品的同時,也有更多廣泛意義上的科幻元素和科幻風格出現在各個領域當中。吳巖補充道,我們在進行科幻作品創作的同時,還應注重促進青少年科幻文學發展,培養他們的科學和人文精神。
對此,李廣益則認為,中國科幻文學的質量正在出現整體性提升。目前,我國科幻創作正在快速泛化到諸多文化場域尤其是青年亞文化領域,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對科幻耳濡目染、喜聞樂見,并在機緣巧合時成為科幻創作的生力軍。與此同時,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和高科技發展對當代社會生活的影響,為科幻作家提供了豐富的技術和社會直觀體驗,催生了細膩多彩的想象。而日益活躍的網絡科幻文學在創意、風格、技法等方面都有新突破,與篇幅較短的書刊科幻各擅勝場。這一切變化讓中國的科幻文學迎來“黃金時代”。
- 彭緒洛:堅持創作 永葆童心[2022-02-06]
- 《無名者之國》:開放視野下的青年想象 [2022-01-24]
- 中國科幻:站在微妙時間點,醞釀新生長[2022-01-24]
- 元宇宙:未來已來?[2022-01-18]
- 海外中國科幻文學研究新趨向[2022-01-14]
- 科幻研究和重寫文學史[2022-01-11]
- 陳楸帆:科幻文學已處于“爆款”前夜?[2022-01-05]
- Z世代熱衷的“科幻文學”期待觸發現象級影視爆款 [20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