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劉伯明:理解學衡派的另一線索
    來源:澎湃新聞 | 謝任  2022年01月26日08:59

    1922年,35歲的劉伯明異常忙碌。他是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和國立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前身)的哲學教授,有教授知識、指導學生之責任;他也是南高-東大的校長辦公室副主任,承擔著維持全校秩序、改造浮蕩學風的使命。此外,他還是剛剛創辦的《學衡》雜志的重要支持者和主要作者。僅1922年一年,他就在《學衡》雜志發表了六篇文章,且皆為“生平刻意之作”。過度勞累使他疲憊不堪,次年即因腦膜炎英年早逝。在紀念《學衡》創刊一百周年的日子里,劉伯明不應被忘記。

    劉伯明

    一、劉伯明與學衡派

    遍觀有關學衡派的歷史敘事,梅光迪與胡適的糾紛常為人津津樂道,吳宓對《學衡》的苦心經營也著實令人唏噓不已,其余如頗具長者風范的柳詒徵、兼通科學與文學的胡先骕,無一不展現出獨特的人物風貌。然而,被《學衡》雜志諸位創辦者們公推為領袖的劉伯明,至今仍未引起學界的足夠重視。

    實際上,梅光迪和吳宓等人之所以能夠匯聚于南京,并與已在南京的柳詒徵、胡先骕等人共同創辦《學衡》雜志,劉伯明的支持不可或缺。1920年,梅光迪自美歸國,先執教于南開大學,不久即應劉伯明之聘,來到南高-東大任教。同時,梅光迪也力邀吳宓一起前來,如此才有了1922年《學衡》的創刊。不僅如此,劉伯明本人也深度參與了《學衡》從開始構想到付諸實踐的整個過程。除了撰寫大量文章,據筆者推測,“學衡”一詞本身就可能出自劉伯明之手。在發表于《學衡》1922年第1期的《學者之精神》一文中,劉伯明對當時學術界“渴慕新知”但“不加別擇”的現象提出了批評,而且總結說:“凡此種種,衡以治學程準,其相懸不可以道里計?!睙o論是在字面上還是在字義上,“學衡”與“衡以治學程準”之間都有著很高的關聯度。

    有感于劉伯明對學衡事業的重要影響和意義,吳宓稱他是“高標碩望,領袖群賢”;梅光迪也曾深情回憶說:“民十一年(1922),《學衡》雜志出世,主其事者,為校中少數倔強不馴之份子,而伯明為之魁?!?/p>

    二、《學衡》創刊前劉伯明的思想轉變

    不過,劉伯明與梅光迪、吳宓等人的合作并非一蹴而就。實際上,對于五四以后風起云涌的新文化運動,尤其是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的現象,劉伯明的態度和主張有過相當程度的轉變。用劉伯明本人的話來說,他“在五四之時,提倡向外的精神”,但不久之后“又主向內的精神”。這一轉變不僅對劉伯明本人意義重大,也是學衡派成員能夠在南高-東大發展其事業、倡導其人文主義主張的必要前提。

    所謂“向外的精神”,主要表現在社會意識與社會服務上。1919年4月,教育部組織的教育調查會建議將原有的教育宗旨改為“養成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神”。對此,劉伯明表示贊許。在他看來,所謂健全的人格,實際上就是符合共和精神的人格。“所謂共和精神者,敏慧之同情也,善良之意志也,社會的動機也,自尊而亦尊人之謂也,互通經驗之謂也,以自身為鵠而亦視人為鵠之謂也。”這種精神主要指向外部社會,體現出一種“為人”而非“為己”的品格。

    關于自我與社會的關系,劉伯明強調:“我之為我,本屬群我。我與大群,息息相關?!彼踔撂岢觯骸拔抑俏矣?,社會之委形也。我之人格非我有,社會之委蛻也?!蔽壹葟膶儆谏鐣?,則為社會獻身實際上也就相當于為自己謀福利了。需要強調的是,為社會服務乃至獻身并非出于強迫,而是要通過個體的真正自覺來實現。而要實現真正的自覺,就要進行“群化教育”。劉伯明指出:“群化教育之真精神,約言之,即服務社會之精神也,參與社會事業之精神也。此次(種)精神,根于社會的想像。有是想像,則公普而歷久之同情緣之以生。”這里,劉伯明提出了一個在今天看來都非常經典的觀點:個體對社會的想象。這與當代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提出的“想象的共同體”有不謀而合之處、具異曲同工之妙。安德森認為,民族并非自古以來就實際存在,而是近代以來印刷資本主義等多方面條件綜合作用的產物。其樞紐所在,即是眾多個體對同一個共同體的想象,進而產生認同。于是,民族得以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民族主義浪潮也不斷涌動。而在一百年前,劉伯明即已提出:社會的存在與發展,需要個體對它的想象。這種想象極其必要,否則,“囿于私利,而置他人之利害、社會之進退于不顧,茍有利于己,雖犧牲他人亦所不計”。

    在以杜威為代表的美國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同時也有感于學生運動帶來的劇烈震動,1919年的劉伯明積極鼓勵學生培養向外的精神、社會的意識。他不無感慨地說:“像這一次的學潮發生,引起全國的人民留心國事,向來麻木不仁的社會,漸漸的有動機了。這是中國一線的命脈,不可小覷了的?!眲⒉飨M源藶槠鯔C,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社會,從而真正成為社會的一員,而不是僅僅掌握知識和技能的自私自利之徒。

    然而,一旦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社會,并參與到社會政治活動之中,其弊端也很快顯露出來。五四學生運動告一段落后,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希望盡快將學校的教學秩序導入正軌,為此他采取了諸多措施,但其效果“充其量不過是微有成效而已”。而且,不只是北京大學,1919年以后全國各地的學校均不斷爆發各種學潮。教育秩序難以恢復,全國的學風也浮蕩異常。甚至,當學生的“自由”被釋放出來而又缺乏約束時,引發學潮的原因就不再限于國家、社會的重大事務,一些本應內部化解的問題也會直接影響校園秩序的維持。

    作為南高-東大的領導者,劉伯明很快注意到學界風氣正在改變,學生的思想也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從前過于恭順,近來過于浮動。”受此影響,劉伯明本人的思想也發生了重大轉變。五四之前,劉伯明認為:“吾國思想自周秦以后二千余年之日以退化,學術之不發達、政治之不修明、工藝之不增進,要皆苦于舊思想之束縛,遂致拘泥成法,而無創作以求發古人所未發之所致也。”可以說,此時的劉伯明幾乎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了全盤的否定,距離全面西化也僅有一步之遙。但在學生運動之后學風浮動之際,劉伯明敏銳地覺察到了此種主張的偏激性,并且很快改變了自己的觀點。他提出:“要曉得我國的舊文化、舊道德自有他的價值,我們要廢除他,就當先在研究精神上用功夫,研究他的意義,究竟有無存在的價值?然后再謀改造,才不至于偏激!”劉伯明對傳統文化的態度發生如此明確的轉變,這預示著他與當時引領時代潮流的新文化派漸行漸遠;同時,也預示著兩年以后學衡群體的聚合,以及他們對那些激烈否定傳統的主張的質疑與“反動”。

    1920年之前,劉伯明發表的文章中既有署名“劉經庶”者,也有署名“劉伯明”者;但從1920年開始,他的所有文章均署名“劉伯明”。南高-東大校長郭秉文曾提到:“君諱經庶,字伯明,近年以字行?!?920年是劉伯明思想轉變的時間節點,同時也是其以字代名的時間節點。他似乎在有意識地對外宣布:今日的自己不再是過去的“劉經庶”,而是發生了轉變的“劉伯明”。

    三、思想轉變后的劉伯明

    在完成思想轉變之后,劉伯明最為重視的就是他所說的“向內的精神”,也就是引導學生注重精神修養,努力使他們回歸學業,回歸理性的思考,以學者的立場觀察和回應社會問題。其中,改造學風是其首要目標。

    據南高學生張其昀回憶:“其辦學方針,最重人格修養。當時每逢開學、散學、新年元旦及其他特別典禮,常有師生一堂的盛會。那時劉先生必親自出席,對于學風問題,常侃侃而談,令人聽了非常感動?!睆埰潢赖耐瑢W胡煥庸也曾說:“劉師在校時主講哲學,余則專習史地,故課業學問余所受于劉師者甚少。然其思想、言論、行為、道德,余受其感化者至深且巨?!睆埰潢琅c胡煥庸的回憶在劉伯明的家人那里得到了印證。劉經邦為劉伯明胞弟,在一篇悼念文章中,他兩次提到學風:“兄正有為之時,領導東南學子,改良社會學風,舍兄其誰!……憶昔兄在吾之年齡,已知刻苦自勵,文章已露鋒芒,而隱然已以改良東南半壁學風私自策勵矣?!?/p>

    面對五四以后浮蕩的社會和學界,劉伯明在發表于《學衡》的第一篇文章《學者之精神》中提出五點期待:一、學者應具自信的精神(對本國文化的自信);二、學者應注重自得(超脫名利);三、學者應具知識的貞操(堅守真理,不趨眾好);四、學者應具求真的精神;五、學者必持審慎的態度。這五點是針對當時學界廣泛存在的棄舊從新的潮流而提出的,對青年群體具有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

    除了對當時學界,特別是青年群體在中西文化的抉擇中迷失方向感到憂慮外,劉伯明也深知學生在社會活動方面的“自由”已經超過了正常的限度,并影響了教育活動的正常展開。為此,他不惜“與近人所重背馳”,重提訓練在教育中的功能與作用。劉伯明提出:“訓練乃教育之中心,受過教育與未經教育者其最大差別即存乎此。”因此,他主張必須實施科學的訓練,從而使學生具備“刻苦自勵,不厭精詳、明晰、精密諸德”。有此諸德,教育才能夠取得理想的效果,中國的前途才有希望。

    當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劉伯明繼續強調精神修養的重要性。這種精神即是公民的精神、共和國民的精神。劉伯明認為,公民的精神中最切要的不外乎兩點,即“負責任”與“自動”。其中,負責任主要針對當時浮蕩的社會風氣,自動則是“德謨克拉西國家”所應具備的品格。“德謨克拉西”為英文democracy的音譯,現在一般譯為“民主”;但在清末民初之時,則是與“共和”混用的。劉伯明強調,德謨克拉西不僅是一種政治制度,更是一種精神,即共和精神?!肮埠途穹撬?,即自動的對于政治及社會生活負責任之謂也?!边@種解釋與他對公民精神的認知完全一致,即在認可自動之價值的同時,重點強調負責任的必要性。而要形塑公民自動負責的共和精神,學校和教師首當其沖。

    需要說明的是,劉伯明提倡精神修養,但并未否定此前所注重的社會意識與社會服務。準確地說,此時的劉伯明只是更加完善了這一思想,對學生如何關懷社會問題、參與社會活動有了更清晰的策略。他認為,關懷社會政治狀況是公民的權利與責任,至于如何參與社會活動,則應分別對待:中等學校以下的學生應以學業為重,盡量不要親身參與社會政治活動;大學生則責任較重,“凡政治社會問題之關系較大者,宜本學理之研究發為言論,其心廓然大公,不瞻徇任何黨系之私意,惟以高貴之精神、崇偉之心理,與國人相見?!敝劣诹T課,劉伯明基本持否定態度,認為僅可偶然為之,且須為關系全國安危之大事。否則,“外部偶有刺激則學校內部以罷課應之,刺激無已,罷課亦繼續無已時。長處于擾攘紛紜之中,其思想亦被其影響,散漫無規則。”說到底,學生應關心社會政治事務,但其言行當以良好的精神修養為前提,既能行使自由之權,又能擔負責任之重。

    所有這些,無一不與當時較為激進的新文化、新思潮保持距離,甚至是針鋒相對,這是劉伯明支持并參與學衡事業的主要原因。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與主要關注新舊沖突的梅光迪和吳宓等人相比,劉伯明似乎把重心放在了教育的現狀與教育的發展上。這與他作為大學領導者的身份直接相關,也體現了學衡派內部的差異性與復雜性。就此而言,在認識和理解學衡派的過程中,劉伯明的確是一個值得留意的線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近高清中文在线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波多野结衣女教师6bd| aaaaa毛片| 波多野结衣电影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a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免费在线色视频|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中国china体内裑精亚洲日本|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制服丝袜| 激情三级hd中文字幕| 青娱乐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疯狂性受xxxxx喷水| 男女一级做片a性视频| 午夜dj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乱xxxxxxxxx| 青青草成人影视| 日本19禁综艺直接啪啪| 性xxxxfreexxxxx喷水欧美| 男人猛躁进女人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岛国在线免费观看| 顶级欧美色妇xxxxx| 国产免费无遮挡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天堂草原电视剧在线观看图片高清| 西西人体www44rt大胆高清|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xxxxx做受大片视频免费|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二厂|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毛片在线免费观看网站| а√在线地址最新版|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啪啪免费视频| 91精品欧美激情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精久久精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