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王蒙:初心未改 熱情不減
    來源:中國文化報 | 劉 淼  2022年01月18日08:14
    關鍵詞:王蒙

    開欄的話:

    中國共產黨走過一百年光輝歷程,文化和旅游部機關黨委、離退休干部局聯合策劃推出“紅色文旅年華”訪談活動,邀請百余位文化和旅游部機關、直屬單位離退休黨員干部代表,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和參與者進行訪談,呈現文化和旅游事業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決策部署、重點發展變化,回顧奮進歷程、總結發展經驗,大力唱響時代主旋律。本報即日起開設“紅色文旅年華”欄目,“文旅中國”客戶端也同步推出專題,通過老黨員講親身經歷的歷史、故事,更好弘揚老一輩文化和旅游工作者的優良傳統,并將其轉化為推動新時代文化和旅游繁榮發展的強大動力。

    出版過100多部小說,撰寫了近2000萬字;81歲斬獲茅盾文學獎;85歲獲得“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作為與共和國共同成長的文學創作者,王蒙用深情的筆觸,描繪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和文化的繁榮興盛,見證并推動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

    從少年到耄耋之年,從中學生黨員到新中國的文化部長,從“少年的布爾什維克”到“一個清醒的、經過各種磨煉的布爾什維克”,作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王蒙作為中國共產黨員的初心從未改變,對國家、對生活的熱情從未消減。

    “少年入黨是我的幸運和光榮”

    王蒙的革命之路,開始得很早。1945年8月,抗戰勝利,11歲的王蒙在北平讀中學。父親的朋友、著名黨史專家李新是他遇到的第一個共產黨人。“我從他那里第一次聽到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道理,體會到了全新的思考與做人的路子。他的雄辯,他的真理在手的自信,他的思想方法與表達方法,使我感到醍醐灌頂。”

    王蒙說,那時他正在讀的書是巴金的《滅亡》、曹禺的《日出》、茅盾的《腐蝕》《子夜》……這些書都告訴他,“中國需要一場大變革”。

    一天,王蒙在所就讀的平民中學操場上閑站,等待下午上課,學長何平走過來,問他在讀些什么書。王蒙回答了一些書名后說道:“我的思想……”王蒙頓了一下,然后突然宣稱,“左傾!”王蒙的宣稱讓何平兩眼放光,從此他成為王蒙革命的領路人。

    王蒙回憶,何平熱情、坦率、充滿活力,而何平的家就如同一所家庭黨校。在這里,王蒙讀了艾思奇的《大眾哲學》、華崗的《社會發展史綱》、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和大量蘇聯小說。尤其是水夫譯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青年人革命的圣經:“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人只有一次……”立即使王蒙服膺,令他熱血沸騰。

    一年多后,何平中學畢業,有了別的任務,王蒙的聯系人由何平改為中共中央華北局城市工作部學委中學工作委員會委員黎光。

    1948年,王蒙初中畢業后,和同學秦學儒舍四中而上了河北高中,原因之一就是河北高中有革命傳統。“河北高中一直是黨的堅強堡壘,‘一二·九’時期,參加救亡運動的北京中學生就以河北高中為首。但是在1948年4月17日,河北高中的黨組織遭到巨大破壞,有30多名同學被國民黨反動當局逮捕。”

    入學一個月后,黎光來了,他正在為河北高中地下黨受到破壞而憂慮。“他二話沒說,就要介紹我和秦學儒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給我們看了《黨章》。1948年10月10日,我與秦學儒在離河北高中不遠的什剎海岸邊再次見到黎光,我們聲明都已經認真考慮過了,堅決要做共產黨員,把一生獻給共產主義事業。黎光宣布即日吸收我們入黨,我的候補期至年滿18歲時為止。這一天,我差5天滿14歲。”

    從什剎海返回到位于西四北小絨線胡同的家的路上,王蒙流著淚唱著冼星海的一首尚未流行開來的歌:“路是我們開喲,樹是我們栽喲,摩天樓是我們,親手造起來喲。好漢子當大無畏,運著鐵腕去,創造新世界喲,創造新世界喲……”

    “歷史的洪流就這樣將我這樣一個貧弱少年吸引到革命的大潮里,從此我的命運與黨的命運、國家的命運、人民的命運結合到了一起,我不再僅僅是一粒浮沙,而是創造歷史、在歷史的行進中跌跌撞撞,有時豪情萬丈,有時慚愧恐慮的成員。我是黨的,黨是我的,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我的。我感謝歷史的厚愛,時代的豐盛,見識的充盈,理論與實踐的啟迪,屢敗屢勝的經驗。少年入黨是我的幸運和光榮,是我的來自大時代的洪運。”王蒙說。

    “‘人民藝術家’是美好而崇高的榮譽”

    在近70年的文學創作歷程中,王蒙撰寫了200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出版近百部小說、散文、詩歌和學術著作,作品被譯成20多種文字在國際上出版,獲得過茅盾文學獎等國家級文學大獎和多項國際性文學大獎,顯示了中國當代文學的創作高度。

    作為與共和國共同成長的文學創作者,他用深情的筆觸,描繪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和文化的繁榮興盛,見證并推動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新中國的成立、發展、建設是我一生的經歷,也是創作的主題,我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新中國的命運也是我的命運,她的輝煌成績我分享了,她的曲折和坎坷我也有經驗。”

    從上世紀50年代的《青春萬歲》《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到改革開放后的《蝴蝶》《布禮》《活動變人形》等,再到進入新世紀后的《這邊風景》及“季節”系列長篇小說……王蒙始終敏銳地捕捉著時代的脈搏,關注現實、反映現實。

    在王蒙看來,他的作品中有一個永遠不能回避的重大主題——革命。“對于我而言,所有的卑微與恥辱,所有的渺小和下賤,在接觸到了革命以后是怎樣的一掃而光了啊!我們的黨經歷了艱難而殘酷的奪取政權的斗爭,也經過了艱巨而復雜的建設國家的歷程。在這些‘革命’歷程中,在這些歷史性實踐中,各式各樣的黨員、黨的干部和黨團結的人民群眾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青春萬歲》中,王蒙以高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刻畫了成長于新舊交替時代青年黨員特有的精神風貌;在《活動變人形》中,通過描寫舊社會的腐爛和隱藏著的種種矛盾,召喚一種新的生活,一個新的政黨和新的國家;在《布禮》中,塑造了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受到不一般考驗的黨員形象;在《蝴蝶》中,講述了老一代革命者在新中國不平凡歷史中的困惑、覺悟與心得。

    王蒙說,多年來,他接觸了太多的黨員,從一邊參加戰斗一邊種地的民兵游擊隊員,到在敵占區做情報工作的地下工作者,從土改后農村中的基層黨員,到新中國各個建設時期的領導干部,這一個個黨員的形象與故事,都成為他作品中豐厚的素材。“我從來不回避生活中的政治,也不僅僅將作品中的黨員形象當成政治的符號。文學寫的是活人,是各式各樣性格的人。”

    2019年,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85歲的王蒙獲得“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王蒙說,“人民藝術家”是美好而崇高的榮譽。“這是黨對各行各業奮斗者的肯定和鼓勵,非常莊嚴,也非常提氣。和那些國之重器的發明者、維護者、發展者相比,和解放軍的戰斗英雄相比,我所做的事情是很微薄的。這份榮譽對于我是榮幸,也是鼓勵。我希望還能盡自己的力,還要加油寫作。”

    “文化建設亟須高質量的作品與人才”

    1986年至1989年,王蒙擔任原文化部部長,見證了我國文化事業的長足發展。他說:“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的文化事業有了很大發展。”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多年來,在黨的領導下,王蒙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始終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努力。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這讓王蒙非常興奮。

    “關于文化強國,包含的內容非常多,我想,里面有兩個重要方面:我們的文化產品有什么樣的經典,能夠留給后人、民族和國家,充分展現出這個時代的民族精神和社會風貌?我們的文化有什么樣的陣容,有哪些人才,達到了怎么樣的水平和水準?”在王蒙看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理念,文化建設也亟須高質量的作品與人才。

    王蒙認為,新中國的歷史經驗、光輝成績和痛苦探索無與倫比。進入新的時代,我們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這樣的時代應該留下更多杰作、經典,應該有更多深刻的作品出現,有成就更大的作家、文藝家出現,有對這段歷史更多的咀嚼、消化、記憶和加工出現。我相信會有這樣更好的作品和人才。我也希望年輕的文藝工作者能以最高標準擺脫暢銷市場的誘惑,為國家、民族和歷史創造新時代的經典。”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作為“一個清醒的、經過各種磨煉的布爾什維克”,王蒙寄語青年黨員,要始終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在黨還沒有得到政權的時候,入黨要禁得住危險;現在,入黨可能會給你開拓更平坦的道路,但在這條道路上,碰到的挑戰并不比之前少。我希望每一位年輕黨員,仍然有接受各種考驗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