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藝門新思|《中國》:中華精神的創新呈現
    來源:文學新批評(微信公眾號) |  賀彩虹  2022年01月07日11:23

    編者按:自綜藝、人文紀錄片、真人秀等電視節目形式誕生以來,長期居于百姓文化生活重要位置。近年來,在固有形式基礎上更于情境、體驗、敘事、畫面等方面融入不少創新性表達,令電視觀眾耳目一新的同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生活多有兼具廣度、深度、銳度的發現與開掘。

    中國作家網 “藝門新思”欄目特編發一組新近的文藝評論文章,解讀幾檔受到廣大觀眾關注、尤其在青年觀眾中引起熱烈反響的電視節目及劇集,由藝術呈現、時代審美、價值引領等層面深入探討,帶您讀懂其中蘊含的文化密碼。感謝首發平臺 “文學新批評”授權發布。

    歷史人文紀錄片《中國》(第一季)播出后引發廣大觀眾深度關注和廣泛討論,該片在情境、敘事、畫面等方面均有創新性表達,從一個個活生生的歷史人物身上汲取獨屬于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力量,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氣韻生動的壯美畫卷。

    情境引入,打造歷史現場感

    《中國》第一季由《春秋》《眾聲》《洪流》《一統》《天下》《視野》《南渡》《融合》《佛變》《關隴》《基業》《盛世》12集組成,每一集片頭之前都有一個戲劇性的情境引入,幾乎每一個情境,都以近乎穿越的方式進入歷史中的某一個時間點,也許那時正有灼熱的陽光,微微的風或潺潺的雨,也許那時正是正午、黃昏或迎著朝霞的黎明,那時的人或憤怒,或焦急,或躊躇,或茫然,或思緒萬千……一個情境將本集中的核心人物一生中較為重要的人生片段裁剪出來,如第一集的孔子見老子,第五集的劉徹遭竇太后怒斥,第六集班超出使鄯善國時與匈奴使團狹路相逢面臨生死抉擇,第八集幼小的拓跋宏被選為皇位繼承人的時刻及與母親有關的回憶。這些重要情境的時空重現使塵封的遙遠歷史得以全方位地打開,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受眾對這些歷史事件產生熱切注目和重新審視的興趣。

    另一方面,該片大膽地采用了戲劇舞臺上的假定性情境手法,將傳統戲曲美學完美地運用于人文歷史紀錄片的拍攝。我國古典戲曲藝術最重要的美學特征是對生活的“虛擬”,是“寫意”。本片創作團隊沒有沿用紀錄片常用的資料挖掘、文物展現和專家訪談等方式,而是采用了“真實再現”的新范式。其再現并非是寫實性的全景再現,而是舞臺假定性的情境再現,用舞臺布景的方式搭建出別有意味的歷史空間。“一堵高墻,就是一座城池;一扇大門,就是一座宮殿;一面壁畫,代表了敦煌盛況”。事件表現方面也并非完整的戲劇情節,而是表現歷史人物在抽象空間中談話、飲酒、品茶、撫琴、觀舞、行禮、禮佛、沐浴、盥洗等日常情境,行止坐臥,一舉一動,都具有傳統戲曲中的程式化、虛擬化特征,將日常生活儀禮化、儀式化,看似與紀錄片表達相矛盾的手法在這里卻起到了神奇的效果,營造出擬真的現場感和寫意的象征性。

    以人帶史,激蕩鮮活生命力

    紀錄片《中國》立意高遠,氣勢恢弘,有意表現中國思想制度文化發展變化的歷史全貌,但中華文明悠悠幾千年,偉大歷史人物浩若繁星,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現出宏大的歷史感是一個比較難以處理的問題。本片主創頗具匠心地選取了各個時代的重要人物,圍繞這些人物的思想成就歷程描畫勾勒出歷史發展的主體脈絡,使得本片既具有壯闊歷史的寬廣,又具有微觀細節的鋪陳,通過人物情感情緒的準確傳達,激蕩出鮮活的生命質感,創造出受眾喜聞樂見的有溫度、有活力的人文歷史紀錄片。

    本片的片頭一反常態,沒有壯麗河山和文化遺跡等常見文化符號,而是在全黑的歷史星空一般的背景中依次顯現出孔丘、嬴政、劉徹、班超、司馬睿、拓跋宏、蕭衍、宇文泰、楊堅、阿倍仲麻呂等22位核心人物雕塑般的人像,他們的頭像不是歷史畫像,而是由演員飾演的,但是片頭并沒有像電視劇那樣出現演員的姓名,而只用樸拙的金色字體標識出歷史人物的名字,讓受眾忘掉演員原本的氣質面貌,對這些歷史人物產生似真性和親切感。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在這些歷史人物身上得到生動活潑的呈現,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上那些固化的字符,而成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孔子、孟軻、荀況等人身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仁政禮制、家國天下的儒學精神,李耳、莊周身上上善若水,為而不爭的道家情懷,商鞅、韓非、李斯等人身上所傳達的賞罰分明、緣法而治的法家秩序……古代先哲用智慧、勇氣和信念開創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而在本片中我們不僅能感知到這些文化精神,更能看到他們是在何時何地何種歷史狀況下創造了這些思想文化,又是如何在苦難波折的人生中堅韌奮進,九死無悔。除了這些先賢之外,本片還選取了開創和鞏固統一格局的嬴政、劉徹、楊堅等古代帝王,細數他們在開疆拓土統一全國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國家治理和體制推進方面作出的努力。另外,還講述了班超、拓跋宏、宇文泰等以敢為人先的開創意識打開視野,提升格局,促進多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傳奇經歷。

    《中國》一片在表現這些人物時,并非完全客觀地陳述其人其事,而是以恰到好處的視角轉換進入人物內心,用飽含深情的語言解說表現他們當時的喜怒哀樂、煩惱憂愁、人生滄桑、命運起伏。使這些人物不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大哲,而成為有血有肉有情有愛的普通“人”。為了深入人物情感的細部,該片還將人物置于復雜多樣的人物關系之中展開講述,如孔子與眾弟子、韓非與李斯、劉徹與董仲舒、司馬睿與王導、宇文泰與蘇綽、楊堅與獨孤伽羅等,通過師生關系、兄弟關系、君臣關系、夫妻關系等呈現人物的思想交鋒及文化選擇。

    而在最后一集《盛世》中,選取的人物不再只是思想家和帝王士人,而是用三條線索三組身份迥異的人物去表現大唐盛世開放包容的氣度。來自日本的留學生阿倍仲麻呂仰慕大唐文化,來唐學習后與普通學子一樣參加中國的科舉考試。敦煌女子李巧兒與丈夫翟生因婚后生活不和而提出離婚,雙方“一別兩寬、各生歡喜”。來自粟特的商人米福山和妻子維耶維斯打理著自家的生意,來自西域和南方的貨品在這里應有盡有。最后一集的人物選得精準巧妙,從一個個細小的局部真實呈現出盛唐氣象。

    細節考究,揮灑華美中國風

    《中國》最值得贊嘆的是其唯美寫意的藝術形式,與中國故事相吻合,主創運用中國美學表現中國文化,用獨具中國氣韻的山水草木、亭臺樓閣等構造空靈畫面,細節考究,處處用心,使全片彌散著濃濃的中國范式、中國氣派和中國味道。

    在《中國》片首,觀眾首先看到的是一個紅木質地的寶箱,上面雕刻著精美吉祥的傳統花紋,裝飾著金燦燦的銅扣,中間金色的圓盤加上燙金描紅的中國兩個字,伴隨著穿云裂石般的巨響,寶箱緩緩開啟,一幕幕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每集結束時,寶箱再緩緩關閉。這個小小的設計別具匠心,可以讓我們意識到在那個叫作“中國”的寶箱里,珍藏著無數的文化瑰寶,值得我們永遠珍惜,代代傳承。為了營造特殊的藝術效果,《中國》運用50格鏡頭升格拍攝,再以半速播放,人物的行為動作全部放慢,衣袂飄飄的人物從歷史深處緩緩走來,一派雍容大氣,儀態莊嚴典雅,全片節奏舒緩,不疾不徐,形成一種氣韻悠長的古典文化氛圍。

    在畫面構圖上,《中國》除了上文提到的戲劇性置景之外,還將大量的鏡頭放到自然山水之中,讓人與自然、自然與建筑置景等巧妙融合,用有盡之言、有象之畫表達出象外之象、韻外之致。本片中有大漠黃沙駝鈴聲聲,茫茫草原駿馬奔馳,青山碧水帆影點點,蒼翠山林鳥鳴宛轉,不同的場景組合呈現出祖國從南到北由東及西幅員之遼闊山川之壯美。本片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充滿靈性,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陽光,云卷云舒的天空,草長鶯飛的大地,簾外潺潺的雨,枝頭掠過的風,觸目可及的皆是詩,皆入畫。本片還將人工置景與自然風物相結合,充分利用門、窗、亭、臺等設計,使人物置身于虛擬與真實的臨界點上,令受眾產生蒼茫宏闊的歷史厚重感。在本片的最后一集,采用了更加極致的畫面風格,全白色的背景中,只立一架屏風,人物如同剪影畫一般在這素雅的背景中歡聚、高歌、暢飲,身后是一首首光彩奪目的詩行,像是流動起來的中國畫,極簡,又極美。

    總之,本片用極具中國氣派的風格形式呈現出中華精神的思想脈絡,氣勢恢弘,美輪美奐,令人嘆為觀止。當然,作為一部人文歷史紀錄片,本片還存在一些細微的瑕疵,如解說詞過于綿密,雖然語言非常優美生動,但有時卻又帶了幾分當下的流行語氣,部分消解了歷史的莊嚴感;又如有些戲劇化的故事情境使其帶有某種戲說意味;而過于宏大的設計與跳躍性的史實剪裁使得各集之間跨度較大,連貫性不足。不過,綜合來看,本片仍不失為一部極具美學品質的佳作,期待著主創團隊更優秀的作品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