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婚戀現象綜藝觀察——以《再見,愛人》為例
    來源:文學新批評(微信公眾號) | 李冰  2022年01月07日11:20

    婚戀類綜藝節目因其切中日常生活,自帶普適性話題,歷來是最受歡迎的那一類。從《非誠勿擾》《愛情連連看》的素人舞臺牽手配對,到《我們相愛吧》明星戀愛實景真人秀,直至《妻子的浪漫旅行》已婚夫妻生活狀態呈現,婚戀類綜藝在拍攝對象、表現形式、內容主題上經歷了一系列更迭。今年,芒果TV推出的一檔離婚真人秀《再見,愛人》劍走偏鋒,聚焦婚姻陷入危機的群體,通過紀實的方式,呈現三對夫妻在一趟為期十八天的旅程中的相處點滴。

    因其題材的特殊性,節目組在籌備之初便遇到了重重困難:沒有嘉賓,尤其是具備一定知名度的明星嘉賓愿意在鏡頭前,揭開自己婚姻的傷疤給數以萬計的陌生觀眾看。待克服了這道難關,又面臨另一重風險:那些經過一天的忙碌、坐在電視前想尋求片刻輕松的觀眾,在習慣甜蜜輕松基調的綜藝后,會對充斥著尖銳沖突與矛盾的兩性關系節目產生興趣嗎?事實證明,芒果TV走對了一步險棋。節目開播當天,就突破八千余萬播放次數,引發大量熱議。關于幾段關系中誰對誰錯的爭論喧囂網上;一些嘉賓的精辟言論,如“不要把婚姻用來解決現在的問題”“人都是用被愛的方式愛別人”等,被稱作“金句”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廣泛流傳;而當旅程走向終點,幾對夫妻究竟是聚是散的猜想也牽動了無數觀眾的心。

    這樣一檔離婚紀實類節目,能在一眾充斥爆笑與糖精的娛樂綜藝中成功突圍,似在意料之外,卻又是情理之中。

    據全國離婚率統計調查,自2003年起,各省平均離婚率持續17年增長,至2020年,高達39.33%。全國離婚率的持續走高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其背后隱因值得深究。《再見,愛人》正是精準抓取了這一點,以綜藝的視野,照見嚴肅的社會議題,由此引起廣泛關注也不足為怪。其實,在這檔綜藝之前,也不乏關注兩性矛盾的節目,如《金牌調解》《愛情保衛戰》等。其呈現方式大多是讓夫妻雙方登上舞臺,各自陳述彼此的不滿與矛盾,而調解嘉賓本著“勸和不勸分”的態度,予以開導和調解。這類節目預設了一個立場:旨在修復一段瀕臨破裂的關系。相較之下,《再見,愛人》無疑走得更遠,它關注的不僅僅是一段關系,更是關系兩端的兩個鮮活個體。它力圖以紀實的方式,細致入微地呈現這段關系中的“人”的真實狀態。

    從節目的名稱談起。再見,愛人。這個標題擬得很有意思,它既可解讀為一次重逢:再,見愛人;亦可理解為一次告別:再見,愛人。一語雙關。同樣有意思的,是“愛人”一詞的選擇。“愛人”這一稱謂近代以來方才出現,最早見于新文學作品之中。上世紀20年代初郭沫若寫的詩劇《湘累》中,就有“九嶷山的白云喲,有聚有消;洞庭湖的流水喲,有汐有潮。我的愛人喲,你什么時候回來喲。”在此之前,稱“夫妻”,稱“夫婦”,稱“郎君娘子”,稱“外子內人”。它們總是二元對立地出現,嚴格區分著性別與角色。偶有可通稱的“良人”,也總繞不過一個“良”字。而“愛人”就不一樣了,愛人,是愛的人,因愛情締結在一起,它消弭了婚姻中主體雙方的角色和身份的桎梏。

    再深究一下,其實“愛情”一詞也非自古就有。傳統儒學禮教宣揚“三綱五常”——妻為夫綱。所謂夫妻之愛,往往推崇具備分寸感和角色感的舉案齊眉、互相扶持,而“情”是被忽視的。婚姻中的主體性,尤其是女性的主體性是隱沒的。至明代文人李贄發出“夫婦,人之始也。夫婦正,然后萬事不出于正”之論,再到此后馮夢龍“情教”的興起,“情”才在婚姻中被賦予重要性,婚姻關系也才被擺放在平等互惠,而非統治服從的位置上。——這在現代婚姻中似乎難以想象,但對諸多失敗的關系抽絲剝繭(例如節目中這幾對),不難發現,婚姻中不對等的兩性關系比比皆是。而《再見,愛人》打一開始就為兩性關系奠定了平等的基調,這看似不值一提,實則難能可貴。

    不可否認,節目組出于收視率、關注度等方面的考慮,在影片的剪輯和播放上強化了一些具有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在每一集中都設置了“爆點”和“燃點”,但與此同時,又通過嘉賓采訪、記日記、互問互答等多種形式,部分消解了沖突中造成的人物或偏執、或天真、或軟弱、或幼稚的刻板印象。每一集都是一張殘缺的拼圖,十八集播完,觀眾才逐漸拼湊出六位人物的原貌。

    在具體的拍攝過程中,節目組格外注重細節的呈現。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鏡頭語言,準確抓取幾位嘉賓瞬息變化的表情和內涵豐富的肢體語言,通過對他們一顰一笑、一皺眉、一撇嘴的捕獲,細膩地展現了幾位豐滿而立體的人物形象,為觀眾呈現出三段頗具藝術質地的,幽微復雜、愛恨交織的兩性關系。相信每一個看過節目的觀眾,都不會忘記最后一集里沙漏滴完的瞬間,演員郭柯宇臉上的表情。那飽含痛苦、猶疑和無奈的表情,讓她褪去明星的光環,裸露出一個平凡的中年女人在婚姻中的脆弱與不堪。這才是日常生活該有的質地,也才是一檔紀實類節目該有的質地。正是這種真實性打動了無數觀眾,讓他們在這六個人身上投射自己的影子,共情他們的喜與樂、怒與悲。

    為了增加觀眾的參與感,節目組還邀請了七位嘉賓組成觀察團,代表不同年齡段、不同身份的觀眾,對“離婚”這一現象做近距離的觀察。乍一看,觀察團嘉賓與《金牌調解》或《愛情保衛戰》中的調解員頗為相似,其實又大為不同。他們的角色更接近西方社會的婚姻心理咨詢師。現代婚姻制度在西方社會存在的時間更悠久,隨之應運而生的婚姻心理咨詢機制也更為成熟。許多夫妻在婚姻關系出現危機時,往往會向心理咨詢師求助,獲取心理層面的干預咨詢。相較之下,國內的伴侶咨詢市場,目前仍處于巨大的真空狀態。值得一提的是,《再見,愛人》觀察團中邀請來兩位社會學學者,他們在鏡頭前的分析和點評,不妨視作一堂面向全國觀眾的婚姻心理咨詢課。節目播出后,還真有不少觀眾反饋自己的家庭矛盾通過這檔節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紓解和緩和。

    指望一檔綜藝節目成為靈丹妙藥,拯救現實中所有失敗的兩性關系顯然不切實際,心理咨詢師的分析解讀也難免帶有各自的偏見和局限,但婚姻咨詢機制亟待完善的現狀、兩性關系的心理學干預的必要,或許會隨這檔節目的熱播,得到重視和普及。

    節目中,除了點評嘉賓的一些“金句”廣泛流傳,三對夫妻的部分言論也頻頻引發爭議。例如,在一個問答環節中,一位嘉賓對“能否接受另一半有異性朋友”的回答是:“男女之間有的是性很好,有的是精神很好,只要能遇到都挺難的,就都可以。”此言一出,輿論一片嘩然,不少網友對此表示不認同,個別偏激者,甚至對她進行言語攻擊。撇開這番言論合理與否不談,她確實引出了一個有趣的議題:在婚姻中,“性”和“愛”可以分離開成立嗎?“性”,在漫長的歷史中,往往是作為婚姻中不穩定的因素出現的。朱熹有言,“性猶水之靜,情則水之流,欲則水之波瀾。”稍有不當,欲望就將沖垮禮儀的堤壩。直至弗洛伊德學說和性科學的引入,性才獲得了脫離愛而獨存的合法性。而婚姻,為“性”和“愛”的結合構筑了合法的框架。這個框架能否被打破?現代婚姻中的夫妻雙方如何看待這兩者的關系?對此,網友們爭論不休,觀察室的幾位嘉賓同樣各執一詞。而各執一詞,恰恰是這檔節目的意義。它不給出答案,也無意于尋找一個答案——這樣的問題本身就不該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它的意義在于搭建一個平臺,為探討拓展出空間,讓溝通和對話成為可能。

    隨著第一季的完結,《再見,愛人》第二季也在觀眾的千呼萬喚下進入緊鑼密鼓的籌備中。有成功的范本在前,找不到參演嘉賓的困難大概能夠迎刃而解了。然而,在高曝光率和話題度的影響下,新的參演嘉賓們還能像第一季的幾位一樣,有勇氣、有誠意、不設防地暴露真實的自我嗎?“紀實性”會被“表演性”所蒙蔽嗎?我想,這將是節目組接下來遇到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