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雪峰山的黎明》;平民視域下的英雄贊歌
    來源:文學報 | 婁成  2021年11月04日16:36

    張雄文的《雪峰山的黎明》是一部反映脫貧攻堅奔小康的主旋律長篇報告文學新作,不但時代感、時效性強,而且敘事平實暢達、文字簡練優美,是一首平民視域下的英雄贊歌。細品這部作品,主人公陳黎明是扶貧創業的英雄,作者張雄文是文學寫作的高手,他們兩個可謂是強強聯合。讀其文,思其舉,收獲遠遠超過閱讀一本文學作品。

    第一、一語雙關的書名設計,很巧妙,很有趣。

    只看書名《雪峰山的黎明》便可知道,寫的是在黨的扶貧政策指引下,茫茫雪峰山區告別千百年來的貧困和封閉落后,迎來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光明前景。展開此書不難發現,書名還有另一層含義:主人公就叫黎明,陳黎明。陳黎明是雪峰山的兒子,他屬于雪峰山,雪峰山的山水人文早已融入他的血液,成為他的呼吸,與他的心率合轍押韻;雪峰山又屬于他,陳黎明創辦實業成功后,念茲在茲的是雪峰山的父老鄉親,他應該為魂牽夢繞的雪峰山做點什么,他有這個信念有這個能力做點什么。讀陳黎明的事跡,情不自禁想到了清代鄭板橋的一首小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陳黎明雖未從政,但心里裝著那一方山水和百姓,他有“達則兼濟天下”的情懷和責無旁貸、舍我其誰的擔當。于是,陳黎明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生他養他的雪峰山。他要改變雪峰山的面貌,他陳黎明就是雪峰山的黎明。一語雙關,巧和又巧妙,感覺這個陳黎明不為家鄉做點事還真說不過去。

    第二、平視甚至俯視的敘述視角,不但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容量、增加了可信度和親和力,也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傳播力。

    陳黎明是企業家,他的事業是如何走向成功的?他的團隊如何管理運作?他與各級主管部門和國內外同行怎樣打交道?他如何遠籌帷幄決勝千里?他不乏過關斬將春風得意的經典手筆,也必有愴然失意艱難而行。但這些都不是作家張雄文所要展現的。在本書中,張雄文始終以觀察家、記錄人的角度審視陳黎明及其團隊在雪峰山中與百姓交往的凡人瑣事,以平民的視角審視陳黎明,讓陳黎明以平民的身份行走在雪峰山的父老鄉親中間。平視觀察單刀直入冷靜客觀,俯視鳥瞰一覽無余了然于胸。涉及英模人物的作品最忌諱也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對英模的仰視,一仰視就會認為什么都好,往往寫成高大上的表揚稿。只有平視俯視才能觀察,才能分析研判,才能看清楚到底發生了什么。

    在《雪峰山的黎明》中,張雄文做到了這一點。作者對陳黎明這位上市公司老總不但自始至終直呼其名,而且著重突出了陳黎明平民的一面,略舉幾例:比如出差時舍不得買臥鋪鉆到火車座位底下睡覺,這種情景估計不太年輕的人都不陌生。那時的火車慢吞吞的,大小逢站必停,沒有空調風扇,過道上接節處塞滿了大包小包和人。因為有過類似的生活,我很受觸動,沒想到陳黎明還有這樣的經歷,還吃得了這樣的苦,受得了這樣的罪;比如陳黎明請某位領導吃飯,清湯寡水;陳黎明的木板樓只用來招待客人,自己只是簡單的鋪蓋睡在簡陋的地方;村民家的紅白喜事他到場親力親為,年年給各村父老鄉親拜年;買下貧困戶的牛而且連夜親自運回來;作品中提到的陳黎明的酸甜苦辣、歡樂憂傷;特別是深夜到農家買牛那一段,事情很小,文字不長,卻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在感嘆作家文字功力的同時,陳黎明的形象也深深印在了讀者心中。

    唐初政治家魏徵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張雄文所要做的就是鞏固根本,疏浚源頭。書中的點點滴滴不但告訴我們,陳黎明就是路人甲乙、隔壁大哥,而且從根脈上解釋了陳黎明所作所為的內生動力。有了這些鋪墊,陳黎明在雪峰山的義舉,順理成章,水到渠成,而且讀者堅信他會一直干下去。

    這些細節的設置是作者的高明之處,這樣的描寫不但沒有降低反而升華了主人公的形象,使人物更豐滿、更真實、更可信、更可親。陳黎明這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征途中挺身而出的凡人,有弱點缺點,有痛苦艱難。作者為我們樹起的,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普通人。我們講愚公移山,主要的不在于移山的壯舉,而在于愚公的愚,在于他的執著。理想因其遠大而為理想,信念因其執著而為信念。正因為如此,當陳黎明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千難萬難帶領雪峰山人民“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時候,他的形象更加高大,更了不起,更接地氣。

    張雄文是駕馭素材的高手,他在雪峰山中的行走采訪,面積廣、人物多、頭緒雜,如何收集、梳理和呈現最考驗作家的底蘊,這是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綜合實力的展現。《雪峰山的黎明》給了我們成功的樣板。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呈現的扶貧脫貧故事,條分縷析、多而不亂,既有面的廣度又有點的深度,既有具體情境的細致入微,又有居高臨下的一覽無余,詳略用筆嫻熟恰當,場景轉換舒暢自然。不僅如此,張雄文還用生動的語言和簡練的文字,記錄了很多可借鑒、可推廣、可復制、可學習的扶貧經驗:比如生態旅游開發、道路改造、房屋風貌改造、文化民俗和民間藝人的保護、房屋庭院宅基地入股、土地流轉、建檔立卡貧困戶貸款分紅。尤其是民俗文化保護和建檔立卡貧困戶貸款分紅等情節,寫得有聲有色,讀來有滋有味。

    第三、懷著敬畏之心寫作,尊重筆下的每一個人。

    讀《雪峰山的黎明》,你能明顯感到作者是懷著敬畏之心走進雪峰山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的。盡管受訪者見到這位大作家或者如他們認為的大記者時,有些緊張、有些不知所措,但張雄文在書中多次提到一個細節:給受訪者開煙。煙酒不分家,一個小舉動大大拉近了采訪者和受訪者的距離。如果說“開煙”只是表面文章的話,那么細讀作品,你會發現作者對筆下人物的尊重滲透于字里行間。最明顯的是,張雄文的文字極為干凈。作者幾年里進入雪峰山深處與貧困山民零距離接觸,在感受他們的貧窮落后、吃苦耐勞、堅韌淳樸之外,對于他們的蠻、劣、愚了解得一定不少。但在作品中,作者把這些負面幾乎全部過濾掉了。然而,過濾得太干凈往往失真,怎么辦呢?作者很節制地透露了一點點:免費為村民修葺老舊危房,他不但不出一毛錢力氣不搭一把手,竟然對施工的人理也不理,看都不看一眼,不滿意還要講難聽的;在進行鄉村道路改造時,有的村民你碰了他一棵菜他都獅子大開口,不依不饒。這一點點透露,既保證了情節更真實,又沒有破壞人民群眾的整體形象,也從一個小側面告訴讀者:即使是扶貧,即使是胸懷大愛,陳黎明們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道路上不但辛苦,而且艱難。

    扶貧題材的作品是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而生活既有陽光也有風雨,既有花也有刺。如何找一個恰當的平衡點,《雪峰山的黎明》,這首平民視域下的英雄贊歌,進行了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