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將辦6200多項活動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游部將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后組織全國各地集中開展非遺宣傳展示活動。
2022-06-09
-
數字技術為文化遺產帶來了什么
五千年中華文明為我們留下的豐厚歷史文化遺產,積淀著最為深沉的民族底色,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血脈、智慧、神韻和氣質。
2022-06-08
-
非遺“老手藝” 遇上“新匠人”
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沈華菊在調研夏布織造技藝。
2022-06-07
-
連接現代生活,把非遺的奇妙展現出來
剛告別國際博物館日,又迎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2022-06-06
-
共享文化遺產的保護成果
核心閱讀 考古博物館的展陳語言,既是考古的,又是博物館的,更是將兩者結合的科學嚴謹、生動易懂的敘述體系。
-
古老黎錦,織出新錦繡
距今有3000多年歷史,被稱為中國棉紡織歷史的“活化石”,代代相傳的編織圖案濃縮著獨特的審美與記憶——這是古老的海南黎錦。
關鍵詞:  黎錦2022-05-16
-
非遺學科新進展!馮驥才:正式啟動教材編寫
“我們現在進入21世紀20年代,我國的高等教育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就是‘非遺學’。
關鍵詞:  馮驥才2022-04-29
-
科技手段“激活”文化遺產
近年來,不少綜藝節(jié)目聚焦文化遺產,借由科技手段重新解讀文化遺產價值,各類平臺組成傳播矩陣,迅速“破圈”、持續(xù)傳播,成為“國潮熱”的生動注腳。
2022-04-14
-
“非遺”技藝活力再現
云南建水紫陶制作過程中的陶坯刻花環(huán)節(jié)。
2022-04-12
-
沉浸體驗非遺 文化潤物無聲
游客在體驗非遺民俗。
2022-04-06
-
巧借科技激活非遺 勾勒“人文灣區(qū)”畫卷
大型現代舞劇《龍·舟》演出劇照 出品方供圖 千百年來,龍舟競渡作為端午節(jié)最重要的節(jié)日民俗活動之一,蘊含著龍的傳人自強不息、團結奮斗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傳承至今。
關鍵詞:  《龍·舟》2022-03-28
-
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2022-02-07
-
熱起來的非遺傳播,需要避免步入誤區(qū)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構建民族精神的關鍵因素。
2022-01-25
-
中國紀錄片正在奮力書寫非遺文化影像志
前段時間上映的紀錄電影《天工蘇作》劇照 當非遺與以“藝術地展現真實”為基本特征的紀錄片相結合,不僅為紀錄片創(chuàng)作增加了一種似乎取之不竭、內蘊豐富的可選題材,也在視覺文化強勢崛起的當下,為深藏于都市角落、鄉(xiāng)野旮旯的傳統(tǒng)技藝、民間風俗、民族藝術等非遺插上飛翔的翅膀。
關鍵詞:  非遺文化2022-01-25
-
非遺題材紀錄電影漸成熱潮
非遺題材紀錄電影《天工蘇作》劇照 資料圖片 “天工開畫卷,蘇作耀古今”,1月8日,非遺題材紀錄電影《天工蘇作》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行特別放映活動,吸引了近500名觀眾前去觀影。
2022-01-17
-
文化遺產傳播有多少種可能
從文化節(jié)目《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創(chuàng)新表達讓“中國節(jié)日”火遍全網、走向世界,到文化節(jié)目《萬里走單騎——遺產里的中國》助力世界遺產“活起來”;從一座充滿煙火氣的城市泉州作為“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受網友熱捧,再到逛博物館成為中國社會“新風尚”……當下,內容精彩、形式多樣、創(chuàng)意十足的各類文化遺產傳播方式,日益得到公眾尤其是年輕人發(fā)自內心的喜愛和親近。
2021-11-15
-
守護亞洲文化遺產進行時
柬埔寨吳哥古跡周薩神廟北樓門維修前 亞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
關鍵詞:  文化遺產2021-11-10
-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大歷史機遇
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發(fā)出通知,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2021-11-03
-
2021“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啟動
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指導,光明日報社主辦,“文化強國”光明日報協(xié)同推廣平臺、光明網承辦的2021“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10月29日在京啟動。
關鍵詞:  中國非遺年度人物2021-11-01
-
綏德“非遺”再認識
“柴”“繩”“爺”(泥塑) 王文瑜 作 今年9月15日,當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安宣布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開幕時,我作為全運村非遺展廳的文化顧問感到無比激動。
202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