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做好學術長銷書 助力新時代中華優秀文化建構 ——專訪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國文聯出版社有限公司高級編輯馮巍
    來源:中國藝術報 | 何瑞涓  2022年10月18日07:47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圖書編輯則是協助作者搭梯子的那個人。從高校副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博士、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博士后,到中國文聯出版社有限公司高級編輯,黨的二十大代表馮巍將學術與出版緊密結合,以學術精神編書做書,近年來主持《中國歷代美學文庫(修訂本)》出版項目,參與“中國藝術學文庫”“北京大學藝術學文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著書系”等叢書的出版工作,致力于推出精品力作,以出版助力藝術學、文藝學、美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為新時代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搭建知識與思想寶庫。不久前,她還入選了中宣部2021年度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理論人才、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國慶期間,在中國文聯出版社,燦爛的陽光灑進二樓的大玻璃窗,記者見到了埋頭編輯書稿的馮巍。她正一邊翻閱古籍查證,一邊用紅筆、藍筆和鉛筆標出了各種修改與有待解答的問題。看見記者,她馬上站了起來,笑稱自己這個“做書匠”做書太慢。大巧若拙,“慢”,或許正是她一路走來的寶典。

    《中國藝術報》:作為中國文聯出版社學術分社的高級編輯,您主持和參與了一系列重要的學術書籍文庫、文叢的出版。請結合具體出版實踐,談一談以出版助力藝術與學術發展的經驗,以及學術出版的意義與價值。

    馮巍:人要在大局中做事情,在大局中找到自己與之合拍的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建設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及2035年文化強國的建設目標是大局;2011年2月藝術學升格為第十三個學科門類,以及2022年9月新頒布的學科專業目錄調整是大局;近兩年,中國文聯出版社明確的“服務中國文聯工作大局”的全面轉向是大局。

    就這些不同層面的大局而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著書系”有其重要的價值。這是一個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而我自己的主要研究領域就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及文藝批評,兼及中國古典文論和西方文論。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在新時代,這套叢書一定程度上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做出了新開拓,其中我擔任責編的一本《人民:文藝的尺度》今年又再版了,納入“中國文藝工作者知識讀本”系列推出。而“中國藝術學文庫”“北京大學藝術學文叢”這兩套書系,指向性非常明確,就是直接服務于中國藝術、中國藝術學學科發展大局的。這種學科化、系統化的出版,首先是直接為藝術學話語體系建構提供平臺、打通渠道,發揮導向作用,回歸理論與批評的本質本源,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創新,推動了新時代中國藝術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的充實與完善,客觀上也推出一批在藝術學各分支學科有重要建樹和影響的優秀學術研究者,尤其是中青年研究隊伍。

    編輯工作跟做學術一樣,也是重在積累,并且要不斷拓展。我現在也獨立編輯兩套叢書,一個是“北京大學網絡文學研究叢書”,一個是“微風叢書”。前者聚焦網絡文學研究這一前沿領域,對于新媒介環境下的文學經驗的開掘和理論體系建構,提出了開拓性的見解,比如二次元存在主義、羅曼蒂克2.0,等等。后一個叢書已經出版的分別是關于日本近現代美學、蘇俄美學與藝術的,探討的都是一些重要但沒有被系統研究過的問題。叢書名取“八面來風、微風徐徐、微風不燥、微風送花香”之意,就是要取來東西南北風,慢慢滋養出一塊豐盈的藝術思想園地。

    《中國藝術報》:一路走來,從學術研究跨入學術出版,您怎么看待這幾年來所從事的編輯出版事業,對怎樣才能做好學術出版有哪些心得?

    馮巍:我覺得,人要找到并堅持自己喜歡的東西,把喜歡變成擅長,以此為立身之本。學術出版是我繼續在藝術學領域深入學習思考的一條很好的途徑。換言之,這是一條延續我對學術的熱愛的很好的途徑,是一條能把我所熱愛的事物推薦給更多的人的途徑。所以我會盡量去約那些兼具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學科價值的書稿,也會適度地追求大眾閱讀價值,先后編輯出版了中國古典美學、西方美學、馬克思主義藝術學、中國戲曲批評、中國電影思潮史、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等領域的圖書。

    學術書要做得好,本質上是要做出長銷書。一本書能夠在長銷的意義上暢銷,才是一個學術出版編輯的追求。很多時候,為了這個追求,要耐得住努力過程中暫時的寂寞,要堅持不做圖書市場上走過場的“流水書”。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厚植文化根脈,堅定文化自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我們每個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對我來說,《中國歷代美學文庫(修訂本)》不僅是一個大的出版工程,也是我的一個學習工程。這套書早在2016年的秋天就已經啟動約稿和簽訂合同的工作,并系統增補了關于各選篇的美學價值、美學命題或范疇的說明,我正在做最后的勘校。2021年秋季至2022年春季這個學年,我重回北大做中國美學方向的訪問學者,也是為了能夠配合美學文庫的主編團隊更好地推進這套書,使其有望在今年年底正式進入圖書市場。

    在一字一句編輯圖書的過程中,我既學到了專業知識,也學到了這些學者做學問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享受到了思想上的啟發和相互激蕩,出版力和學術力都得到了明顯提升。我做書慢,但我很喜歡每天都有一點進步,大處提建議、小處細斟酌,追求表現形式的妥帖。看著一本書變得更美好,是很開心的事。

    《中國藝術報》:這些年您持續在文藝學、藝術學理論研究和文藝評論領域深耕,出版《建構之維:文化批評與當代藝術》等專著,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請談一談學術研究方面的收獲,以及對當下藝術理論與評論的思考。

    馮巍:我的知識背景是從中國語言文學到文藝學,再到藝術學、美學。這種跨學科的學習、研究和出版經歷,有一定的客觀原因,但在必須攻克學科壁壘的不懈努力中,人生視野充分地打開了。

    “建構意義上的文化批評”是我的基本立場,《建構之維:文化批評與當代藝術》這本書就是為了集中呈現我的這個立場出版的。我的學術研究和學術出版都是圍繞這一點展開,腳踏實地,日積一功,已經初步形成以學術研究促學術出版、以學術出版促文化建設的良好循環。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藝評論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新時代文藝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彰顯。這些年我寫過不少文藝評論,涉及電影、電視劇、戲曲、美術、音樂等多個門類。現在也在嘗試了解其他相近的門類,比如戲劇、雕塑等。廣泛了解藝術實踐,對我寫評論、做理論思考都很有必要。同時,我堅信,沒有價值觀的藝術理論研究與批評,是沒有靈魂的。“建構意義上的文化批評”,首先就是指向我們應該弘揚文化維度的、建構維度的文藝評論。面對前些年歷史虛無主義的解構之風,我特別感受到,文藝評論不能止步于學術界的自說自話,不能止步于文藝作品的創作指南和欣賞指南,它在總體上承載著“為藝術立命,為民族立人”的重大文化使命。因而,文藝評論要從學術界、文藝界“破圈”,走到人民群眾中發揮引導力、影響力。不能懷疑一切、批判一切,留一大片雜亂不堪的精神廢墟給人們,而應該不辭勞苦、一磚一瓦地建起新的藝術大廈、文化大廈、思想大廈;不能將一切均勻地抹平為精神平原,而應該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壘起令人們向往并且樂于攀登的藝術高地、文化高地、思想高地。

    《中國藝術報》:作為中宣部2021年度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理論人才、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您對入選有哪些感想,接下來將做哪些工作持續為中國藝術學和文藝理論建設作貢獻?

    馮巍:每一段經歷都有它的寶貴之處。我這十多年自我成長的苦與甜,我近六七年做出來的書,積淀了現在的我。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學術出版,未來的我會努力進一步做好自己在馬克思主義文論、西方文論、中國古典文論三大領域的知識架構。這樣才能想通問題,寫好文章,做出好書。現在,我們正處于一個偉大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國家為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提供了充分的、蓬勃向上的發展機遇。我個人的力量雖然很微薄,但也會努力借助這兩個人才項目給予的機遇,激發自己更大的潛能,多做出一些努力,多貢獻一些力量。

    今后,更具體來說,我還是想繼續以藝術理論研究與批評,以及藝術領域的學術出版為抓手,推動當代中國的藝術發展和文化建設。目前的基本任務還是寫作和出版兩個方面。寫作方面,關鍵是要擠出時間繼續寫作、做研究。圍繞自己“建構意義上的文化批評”的基本立場,多關注新時代的文藝創作實踐及文化藝術現象,進一步加深理論思考,撰寫相關文章并成書出版。出版方面,我很想多做一些文藝評論的書。不管是有著鮮明學術立場的個人評論集,還是有著一個理論焦點或研究對象的多人評論合集,或者是一個藝術門類的年度精選集;不管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立場、中國古典美學立場,還是西方古典或當代理論立場——只要是直面中國文藝歷史與現狀的,我都很希望有機會編輯出版。這樣,應該是能夠以自己的寫作實踐和出版實踐,為建構新時代中華優秀文化貢獻一些力量。

    《中國藝術報》: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您對黨的二十大有哪些期盼,將怎樣履職?

    馮巍:黨的二十大是我們黨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會,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我對大會滿懷期待,一定認真履職盡責,不辜負黨組織和廣大基層黨員的重托。

    “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我想這是每個黨員、每個中國人都滿懷期待的理想。美麗中國,不僅要美在生態環境,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要美在人文環境,就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世界都能和諧共生。這些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我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為實現這些目標而努力,更是責無旁貸。身為一名基層文藝工作者,我有決心有信心立足本職工作,扎根中華大地,寫出更多有建設性的評論,做出更多有影響力的圖書,并在這個基礎上以更高的標準不懈努力、履行好代表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