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深化供給側改革,繁榮原創科普精品 ——科普中國創作大會暨2022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年會在西安開幕
    來源: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微信公眾號) |   2022年08月19日08:51
    關鍵詞:科普

    8月18日上午,科普中國創作大會暨2022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年會在西安正式開幕。本屆年會主題為“深化供給側改革,繁榮原創科普精品”,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普中國發展服務中心主辦,陜西省科協承辦,陜西省科普作家協會、《科學故事會》《科普創作評論》、陜西科技報社、小哥白尼雜志社協辦,得到中國科協科普部、中國科普研究所的大力支持。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黨委書記、常務副理事長王挺研究員通過線上參會;陜西省科協黨組書記李豫琦,陜西省科協常務副主席李肇娥,陜西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呂建軍、張俊華、李延潮,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尹傳紅,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秘書長陳玲在線下會場參會。特邀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主任、國家天文臺空間科學部首席科學家張雙南,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國家特聘專家程海,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二級研究員韓喜球,中國紀錄片導演、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電視行業委員會副主任李成才作主旨報告。活動通過光明網、科普中國等平臺進行直播,線上觀看人次近30萬。

    科普中國創作大會暨2022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年會西安線下會場

    開幕式由陜西省科協常務副主席李肇娥主持。陜西省科協黨組書記李豫琦和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黨委書記、常務副理事長王挺研究員分別致辭。李豫琦代表陜西省科協,向會議召開致以熱烈祝賀,對參會代表表示誠摯的歡迎和衷心的問候。截至“十三五”末,陜西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13%,為建設創新型省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陜西省科協大力推進科普宣傳和科普創作,通過組織開展優秀科普作品征集等活動,發現培育優秀科普科幻創作人才,涌現了一批優秀科普文章、科普攝影、科普短視頻以及科幻作品。未來,希望繼續加強與陜西的交流合作,支持陜西科技創新和科普事業發展。

    王挺表示,近年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年會逐漸發展成領域內有廣泛社會影響力和專業權威性的品牌活動,在促進科普創作理論與實踐交流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科普創作是新時代科普事業的重要方面,加快新時期科普創作高質量發展,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科學普及和文化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指引,加強科普供給側改革。一是大力推動全社會高度重視科普原創,支持原創科普;二是大力推動科學家積極投身科普原創,涌現更多“高士其”式的科普創作領軍人物;三是大力推動廣大科普創作者尤其是廣大會員積極回應時代命題和人民需求,創作出無愧于我們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偉大經典。

    大會主旨報告環節,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主持。張雙南以《慧眼如炬:活捉黑洞、號脈中子星——我們為何仰望星空?》為題,介紹了引力波、“慧眼”天文衛星、黑洞、號脈中子星等前沿科技進展,指出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的主要區別是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生產力和人類認識自然的進步,現代文化主要是科技文化。希望我們對現代文明和現代文化作出更多貢獻,加強“科學自信”和“技術自信”,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自信。

    程海的報告題目是《亞洲季風與文明》。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與會者介紹了亞洲季風的相關科學知識,結合歷史、詩歌、繪畫等生動案例探討了亞洲季風對人類文明發展、變遷的影響。他認為,東亞季風和印度季風變化在中國和印度的歷史篇章中都留下了一些印跡,也將會影響亞洲的未來。

    韓喜球分享的報告是《海底兩萬里——從科幻到現實之旅》。她從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談起,結合自己的大洋科考經歷,介紹了如何在洋底尋找“黑煙囪”。她用豐富的圖像和視頻資料,展示海底活動熱液區正在發生的熱液成礦現象和熱液噴口周邊繁盛的化能生態系統。她認為,深海大洋是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大國博弈的新疆域,國際上對深海資源的爭奪正在加速,海洋環境正在惡化,加強深海研究“刻不容緩”。

    李成才的報告題目是《自然影像背后是什么》。他指出,中國是一個自然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自然影像弱國。自然影像高度依賴科學,是科學的載體,因此自然影像是便捷的大眾科普形式。當前,影視人員的科學素養偏低以及中國科學家的缺席,是影響中國自然影像發展水平的兩個重要因素,應充分借助“科學”“視聽語言”和“故事”三個手段,講好中國自然影像故事。科普創作者應思考如何利用自然影像更好地開展科學傳播。

    主旨報告結束后,公布了第七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獲獎名單和第五屆王麥林科學文藝創作杰出人物。經作品申報、初評、終評、公示等多個環節,第七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共評選出科普圖書類特別獎作品2種,金獎作品10種,銀獎作品19種;科普影視動畫類特別獎作品1種,金獎作品5種,銀獎作品10種;青年短篇科普佳作類金獎作品9篇,銀獎作品20篇。第五屆“王麥林科學文藝創作獎”在征求設獎人王麥林先生本人意見基礎上,經“王麥林科學文藝創作獎勵基金”監管小組審議通過,評選出本屆獲獎者王晉康。此前,金濤、葉永烈、郭曰方、李毓佩、談祥柏、張景中等作家曾獲此榮譽。

    18日下午,圍繞“優化科普內容資源 助力科學教育改革”“生命科普創作座談”“繁榮科普文化,提升創新能力——文化與科普創作論壇”“應急科普 融合創新”“激發環保科普創新能力,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繁榮生態科普原創精品,記錄與自然同行的故事”等主題,同步開展6個特色分論壇,邀請國內科普科幻創作和科學傳播等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行業領軍人物通過主題演講、圓桌對話等方式,進行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