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傳承孫犁創作精神 創造新的文學經典
    來源:文藝報 | 周思明  2022年07月13日08:23
    關鍵詞:孫犁

    今年是作家孫犁(1913.5.11—2002.7.11)逝世20周年。孫犁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一位無可取代、頗具個人風格特色的杰出文學家。說他是文學家,絕非溢美之詞,亦非與“小說家”“作家”“散文家”等頭銜無所區別。

    俗話說,文如其人。首先,孫犁的人格是高尚的。孫犁生前,一直以背對文壇、遠離喧鬧的孤獨文人姿態,用一支筆“痛并快樂”地創造獨具個人特色的文學經典。孫犁是一個躲避時尚的人,一個典型的“宅男”。作為一位青史留名的文學大家,孫犁顯得很“另類”,他習慣于閉戶獨自寫作,基本不參加文人聚會。他有一句名言:“文人宜散不宜聚。”孫犁從不趨炎附勢,也不刻意模仿大師,更不為得獎而刻意寫作。像孫犁這樣的作家,還有柳青、陳忠實等人。他們憑借扎實深入生活,厚重的知識積累,精心的藝術雕琢,刻苦的寫作毅力,超拔的人格精神,創造出了名垂青史的《創業史》《白鹿原》這樣的文學經典。

    進入市場經濟時代,文壇紛繁擾攘、資訊泛濫,新興電子媒介掀起的信息狂潮,在慷慨給予人們更便捷、更豐富的文學信息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間使得寫作者的創作時空越來越逼仄。因此,能夠像孫犁這樣的文學大師那樣生活與寫作的人越來越少。躲避時尚,埋頭耕耘,這是孫犁等經典作家留給健在的當代作家和寫作者的巨大精神財富。置身消費時代,一些寫作者心浮氣躁,不愿或不屑于腳踏實地地創作,卻躲進書齋絞盡腦汁、挖空心思琢磨著如何包裝、炒作、推銷自我,他們信奉“好酒也怕巷子深”的銷售原則,不惜做足“詩外”功夫。此類寫作者缺乏文化自覺,生活貧瘠、情懷不夠、學養匱乏。反之,戒除浮躁,守望真誠,這是孫犁留給世人的一筆無與倫比的寶貴財富。孫犁就像茫茫黑夜里閃閃發光的一星燈火,給遭遇路障、精神困頓的人們以踔厲前行、篤行不怠的勇氣,為有志于文學創作的人們導航。

    赤子其人,星斗其文。唯有人為赤子,方能文如星斗。孫犁的文學經典,源于他的崇高人格。孫犁的文學經典,呈現出了一種高貴品質。他筆下的人物并非達官貴人或富裕階層,他所書寫的時空也不是什么現代化高樓大廈,而是戰爭時期底層農村婦女和農家子弟。《荷花淀》等作品之所以流傳至今,正是因為它們骨子里是向善的、純潔的、高貴的,是一種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的美學升華,是孫犁文學創造的精神結晶。缺少這個根本點、關鍵點,那些所謂趨時主題、迎合元素、語言技巧是靠不住的。孫犁文學給予讀者的光和熱,永遠讓人們為之感動,也將作家自我的生命與中國人民融為一體。如巴金所說,中國的新文學是撒播火種的文學,他從它那里得到溫暖,也把火種傳給別人。舉凡文學經典,都具有直接與人民感情和心靈相呼應的性質。文學經典中的光和熱是一種力量,它能夠超越時空,直抵心靈;它是一種可以燃燒自己、溫暖人們的力量,能使冷漠的情感火熱起來;它是一種永遠不可磨滅的生命,能感染乃至喚醒另一個趨于衰落的生命。有鑒于此,孫犁不惜用整個身心、整個生命來鍛造文學經典。

    說起孫犁的文學成就,大可以“輝煌”狀之。20世紀四五十年代,孫犁以中短篇小說《荷花淀》《鐵木前傳》奠定了其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大師地位,從鄉村移居城市,他害病10年,遇動亂10年,20年間秉筆寫作很少。人們原以為他在寫作上大勢已去,“落花流水春去也”。豈料“文革”結束以后,老先生突然之間老樹發新芽,以寂寞之身埋頭耕耘,很快便有了《晚華集》《曲終集》等新著,他以一年多出版一本書的速度,又給讀者奉獻了“耕堂劫后十種”,迎來了他文學寫作的第二次高峰。孫犁以眾多經典作品,描繪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我方軍民同仇敵愾、勠力同心抗擊敵人,保衛故土家園的一幅幅壯麗、清新的文學畫卷。

    文學,關乎心靈,關乎形而上的精神創造。唯有內心保持獨立寧靜的空間,方能在作品上達至精致,正所謂寧靜致遠。

    如今在文壇,聒噪于耳鼓頻率最高的,便是“經典”二字。作家想創造經典,評論家一直在熱議經典,影視導演們則為圈錢在忙著戲說或解構經典。這些,已成為一道揮之不去的文化景觀。各種“經典”元素奪人眼球,諸多文藝“大師”悉數出現。但浮華過后留下的,多是文化泡沫或文藝贗品,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成為當下文藝界難以治愈的突出痼疾。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提孫犁,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孫犁一生筆耕不輟,精耕細作。他獨步文壇,在其影響下出現了享譽后世的“荷花淀派”。孫犁文學經典之魅力,在現當代中國文壇上,堪稱獨樹一幟,可謂高風亮節。

    孫犁文學經典,凸顯美學的、歷史的、藝術的、人民的品質,優美中透著崇高,樸實中彰顯高貴,具有一種撼動人心的“情感之美”和化繁為簡的形象思維力量。孫犁的文學寫作,完美體現了毛澤東關于文藝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他堅持深入人民生活,扎根火熱革命斗爭,堅持正確的政治思想內容與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相統一。在從事文學創作實踐中,他盡可能地將生活與藝術、理性與感性、人性與詩性結合起來;將冷靜地科學地審視與分析審美對象,與動情地詩意地體驗、介入、表現審美對象結合起來,正如馬克思所說,“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從而使得他的作品呈現出一種既優美崇高又樸實高貴、充溢情感、柔韌可賞的詩學態勢。從文藝美學意義上講,孫犁的文學作品無疑具有“思、詩、史”相結合的經典特征。在整體文學意蘊上,既閃耀著向上向善的思想光芒,也散發著濃厚的藝術氣息和詩性光芒,同時也是特定社會歷史時期的內涵反映,是在作家個人獨特世界觀滲透下不可重復的藝術原創,為后人提供獨屬于孫犁風格與個性的審美經驗。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衡量一個作家的成就最終要看作品,要看是否創作出了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沒有優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熱鬧、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鳴的。”“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必須有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努力做到‘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除了要有好的專業素養之外,還要有高尚的人格修為,有‘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感。”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這段講話,可以視為是對以往文學經典的最大認可,也是鼓舞和鞭策中國廣大作家和寫作者們努力創造文學經典的不竭動力。

    (作者系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