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華傳統文化是“永不耗盡的黃金庫” 翻譯經典 文明互鑒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艾 森  2022年06月15日08:26
    關鍵詞:翻譯

    艾森在山東省中醫藥博物館參觀。   作者供圖

    我與中國的緣分,始于我一位朋友遭遇的一場車禍。他通過針灸治療治好了受傷的手。如此神奇的效果,讓我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盡管來中國之前我學習的是計算機軟件工程專業,但我下定決心到中國學習中醫。

    2009年,我第一次來到中國。由于之前沒有學過漢語,我先在上海中醫藥大學學習了一年漢語。此后,我一邊學習中醫,一邊繼續學習漢語。2011年,我轉學到山東中醫藥大學,繼續攻讀中醫專業。山東是孔孟之鄉,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山東人熱情好客、淳樸厚道,讓我體會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君子情懷。這些富有強大生命力的中華文化傳統深深地吸引著我。我閱讀儒家經典,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018年,我來到重慶,在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伊朗研究中心工作至今。在此期間,我有了更多機會了解、研究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3世紀的波斯著名詩人魯米曾把文化的精髓比喻為“永不耗盡的黃金庫”,他還說“雖然我無法把整個黃金庫帶給別人,但至少可以給他們介紹這處寶藏的存在”。中華傳統文化對我來說,就像是魯米所說的“永不耗盡的黃金庫”。中華文化典籍歷史久遠、底蘊深厚,雖然無法把全部中華文化典籍都介紹給伊朗人,但我至少要通過翻譯,把這處寶藏的一小部分介紹給伊朗人。

    為什么要把中國“永不耗盡的黃金庫”介紹給伊朗人?首要原因在于,文明互鑒離不開經典的翻譯。中華文化典籍浩如煙海、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通過閱讀可以發現,“仁政”“仁者愛人”“天下為公”“大同世界”“德治”“政者正也”“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而不同”“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等觀念,蘊藏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內涵豐富,思想價值超越時空。這些優秀思想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啟發,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和挑戰提供了重要借鑒。

    在向伊朗民眾翻譯、介紹中華文化典籍的過程中,我注意汲取歷史上“伊儒會通”的寶貴經驗,從兩國文化共通之處著眼,以反映人類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共同追尋。

    儒家思想的精華與伊斯蘭教文化的某些理念是相通的。中伊典籍中有許多這樣的例證。譬如,在國家與人民的關系上,中國的《孟子》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伊朗的《薔薇園》則主張“天下的得失在于民心的向背”。在國家治理層面,伊儒學說都主張“仁”的思想。儒家希望通過“仁政”來達到“老安少懷”和“博施濟眾”,從而實現“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理想社會。而波斯詩人薩迪希望“賢明的統者”實行“仁政”,建立一個和平安康的社會,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在選拔和任用官員上,孔子提倡“學而優則仕”;波斯詩人菲爾多西認為“不學無才之人不宜在朝為官”。在處世哲學上,二者也有相近的思想,主張折中調和的態度。“中庸”作為儒家思想中的美德素養,要求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既不要過頭,也不要“不及”,反對走極端,而菲爾多西則提出“凡事要取其中,取中便是上計”“遇事取中”。以上能夠很好地說明伊儒文明之間存在的共性,這正是伊朗民眾理解和接受中華文化典籍的基礎。

    但在文化經典的翻譯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難,需要伊朗漢學家、翻譯家共同努力。首先,近幾年在伊朗當地大學里,每屆漢語專業本科人數差不多為75至85人。從專業人才儲備方面來看,中文學習者的人數遠不及英語、法語、德語、俄語等語種專業的人數。其次,在伊朗,有關儒家、儒學的圖書仍然非常少,而且基本是從其他語言翻譯成波斯語的,是“二手翻譯”。比如伊朗最早的波斯語《論語》就是從德語翻譯而來的。哲學外譯專業性很強,“二手翻譯”容易偏離哲學原典的意思。最后,建立中華傳統文化專有名詞的波斯語對譯標準也至關重要。比如孟子在英文中就是“Mencius”,但在波斯語翻譯中卻五花八門。類似這樣的專有名詞該怎么譯,需要建立起通行的翻譯標準。

    要解決這些問題,中外譯者與文化專家組成團隊進行翻譯合作必不可少。2021年是中伊建交50周年。當年3月,中伊雙方以交換文本的方式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新聞出版署與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斯蘭文化聯絡組織關于經典著作互譯出版的備忘錄》。根據備忘錄,中伊雙方約定在未來5年內,共同翻譯出版50種兩國經典著作,為兩國讀者和人民奉獻更多優秀精神文化產品。這令我非常鼓舞。近年來,我自己也通過翻譯《黃帝內經素問》《神農本草經》《金匱要略》等中醫藥經典,在《伊朗日報》《伊朗建設日報》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波斯語部發表有關中國文化的文章,積極參與中伊文化交流活動和項目,為推動兩國文化交流盡己之力。

    當今海內外有識之士對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看法高度一致——各種文明既要“各美其美”,還要“美人之美”,更要交流互鑒、相互學習。同時,人類應該攜手解決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正如薩迪所說,“亞當子孫來自一個相連的肢體,他們都被創自一種物原;當有一個肢體承受痛苦和折磨,那么其他肢體也難逃安逸;你如果不同情憐憫別人的不幸遭遇,你就不適合用人類這個名字”。

    作者小傳

    艾森·杜思特穆罕默迪(英文名Ehsan Doostmohammadi),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伊朗籍專家,中國文化譯研網(CCTSS)會員。長期從事中國傳統醫學、文化研究和中國經典著作的波斯語譯介工作,先后翻譯出版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公眾防護手冊》《四書五經的名言》《瀕湖脈學》《舌診》《中藥學》《中醫內科學》《慈悲》《孟子》《中國古代智慧教義》(含《大學》《中庸》《弟子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