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那些地鐵里的讀書人—— 閱讀是平淡生活中最有質感的部分
    來源:中國文化報 | 胡 芳  2022年05月30日08:15
    關鍵詞:閱讀

    地鐵上的讀書人 朱利偉 攝

    對很多人而言,人潮洶涌的地鐵,是通勤路上的“放空”之所,我們在地鐵上看到的大多數人,習慣于利用這段時間補個覺,或者刷短視頻、刷劇、玩游戲。與運動著的地鐵同步,地鐵上的很多人,也在用“動態”的方式度過通勤的這段時光。

    有一些人,卻用另外一種沉靜的方式,豐盈著地鐵上的這段時光——他們是地鐵上的閱讀者。

    每每,我們看到地鐵里手捧紙書潛心閱讀的乘客,總不免發出這樣的感慨:“地鐵上適合讀書嗎?”“站著都嫌擠,居然還能翻出一本書看?”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喧囂的地鐵環境跟需要安靜的閱讀始終是很難伴生的。

    地鐵里的“一束光”

    從事電視編導工作的李墨鑰也是地鐵上的閱讀者之一,談及為什么會在地鐵上看書,她坦言,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在家里,大部分時間被安排為親子時光,自己獨處的時間幾乎只有往返通勤的兩個多小時。“好在,我上下班可以避開早晚高峰,在并不擁擠的地鐵車廂里,打開一本書閱讀,成為一段自在和放松的旅程。”

    閱讀愛好者小黃有個讀書群,朋友們經常會在群里打卡分享同一本書的閱讀進度。有一次,他在群里發表了一段關于一本心理學著作的讀書心得:“我是群里第一個讀完這本書的,有30多萬字。”讀書群的朋友們驚異于他的進度,當得知他是利用通勤時間全程在地鐵上讀完這本書時,一致感慨道:“太勵志了!”

    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總經理助理、營銷部主任朱利偉是北京地鐵高峰時段千萬通勤者之一,她在豆瓣個人主頁上建了一個相冊,名為“北京地鐵上的讀書人”,里面收集了她從2018年至今在地鐵上拍攝的2000多張照片,這些鏡頭記錄了她在地鐵上和2000多個捧著紙書的身影不期而遇的瞬間。

    “一開始并沒有很刻意地留意地鐵里的讀書人。我喜歡隨手記錄生活中的一切,拍一些很普通但日常的瞬間,僅僅習慣于記錄。”為了方便存儲,朱利偉把這些照片存放在了豆瓣上,一邊發一邊為照片寫備注。

    2018年2月,朱利偉從老家過完春節回北京,節后的北京還沒有恢復往日的熙攘,地鐵上人也比較少,朱利偉看到一個人在她面前讀書,還拿著筆在書上勾畫。當時她想,北京地鐵居然還有人讀書,是作秀還是真的在讀?當她看清對面乘客手里的書時,出于職業的敏感和平時愛好攝影的敏銳觀察,帶著點好奇,拍了一張照片。“一個人在地鐵上讀了一本我想讀而沒有讀過的書。”那本書是《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沒多久,那年3月,朱利偉乘地鐵時又看到一個人捧著書在讀,同樣也拿著筆在寫。當時尚且天寒,北京地鐵乘客穿的大多是黑色、灰色等暗色系的冬裝,那本翻開書頁的醒目白色,與周圍的暗色系形成鮮明反差。“像是一束光照過來。”朱利偉說,這就是她那一瞬間的感覺,“地鐵里除了我之外,別人也在讀書,之后再遇到,就順便拍照記錄下來。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我看到這是一個具體的人在讀一本具體的書。”擅長圖像思維的她,從那以后,開始對地鐵上的閱讀群體有了更為細致的觀察。

    流量時代的地鐵書單

    每次在地鐵拍到新的讀書人照片,朱利偉就會在豆瓣相冊里隨手在照片下記錄下來是什么書。“在標記的過程中,會發現哪些書是比較暢銷和流行的,會發現讀者在關注什么、流行什么、愛好什么。”朱利偉說,“照片存的多了,我就想給它們分分類,粗略勾勒出地鐵閱讀群體的精神面貌,就大致分了幾個方向,后面會分得更細一些。”目前,她的地鐵書單分成了文學(小說、散文、紀實、傳記等),學術、文化、社科、生活等,專業及職業技能提升、資格考試類和報刊幾大類。

    除了通勤的乘客之外,學生群體也是地鐵閱讀的一大主力。“有的學生已經有很好的讀書選擇能力了,這說明他們有很好的讀書量與質方面的積累。

    有時朱利偉會反復遇到同一本書,如《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在地鐵上看到七八次不同的人在讀這本;又如《遙遠的救世主》,這本十幾年前的書忽然又流行起來;出鏡率比較高的還有《三體》,這兩年很多人在讀。

    “拍這些照片時,我的焦點都在書上面。我會觀察他們讀什么書,結合書的內容想象這些讀書者是什么人,有什么興趣愛好。有時會在心里思忖某一本書的版本選得不夠好,很想推薦另外一家出版社的版本。”在整理地鐵書單的過程中,朱利偉也發現個別口碑平平的書被短視頻等流量市場“帶火”。一些直播號為了把書賣出去,完全不顧及書的品質,推薦了很多“口水”書,吊詭的是,這些口碑質量相當一般的書還成了暢銷書。

    流量背后是多方角力,有時是資本在推動暢銷書的內容和主導方向。某種程度上,受眾是被動接受,沒有更多篩選過濾能力。對此,朱利偉認為,這是需要出版社和媒體為好書發聲的時代,讓更多實至名歸的好書而非快餐讀物為更多讀者所知,是出版社和媒體的責任所在。

    從閱讀里獲得慰藉和力量

    4年多來,朱利偉在地鐵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讀書者,也記錄下了許多有溫度的瞬間。她看到過很多次同一個人讀不同的書,也看到過很多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印象比較深的,朱利偉遇到過同一個女孩100多次,但是從來沒有交談過,只是讓自己始終處于旁觀者的視角,沒有打擾那個女孩的閱讀。

    “我還見過在靠近東四的地鐵線路上,有人把中國美術館的門票當書簽,你會發現這些人的閱讀和他們的生活圈是一體的。”

    通過對地鐵書單的整理,朱利偉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回到讀書的原點,經典又開始流行。書單里,《紅樓夢》《三國演義》《山海經》《戰爭與和平》《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殺死一只知更鳥》《簡·愛》《蘇菲的世界》《月亮與六便士》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屢屢上榜,她多次拍到有人捧著這些古今中外的經典書籍讀得津津有味。她在“文學”大類書單下面寫道:“如果沒有想象力,我們只能被時間和空間牢牢困住。自己的人生再長也只有一次,好的小說能給人活在里面的真實感,讀100部小說就像活了100次。”

    “我并不是倡導人們要在地鐵上讀書,我只是珍視讀書這件事本身,并隨手記錄下了閱讀愛好者在地鐵上閱讀的瞬間。”關于她拍攝的“北京地鐵上的讀書人”的相冊,朱利偉坦言,“希望更多人通過這些畫面,看到閱讀的美好,分享閱讀帶給普通人的點點滴滴。這些讀書人,今天看的這本,明天看的那本,他們在地鐵上又獲得了不同的人生,獲得了不同的體驗和經歷。這就是他們在這條路線上豐富自我的一種方式。”

    這兩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人嘗試從閱讀里尋找慰藉,通過閱讀獲得力量。李墨鑰也是其中之一。“最近我喜歡讀非虛構、人物傳記類的書籍。每讀一本這類的書,就像認識一個人,你漸漸地會了解這個人的思維方式、語言邏輯、脾氣秉性、覺知感受,并一起經歷他生活當中的某個片段。幾天下來,你與他就成為了朋友。于是,上下班的地鐵上,雖然周圍是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但你有了這么一個熟悉的朋友陪著你,還帶你穿越時空,豈不快哉!刷短視頻和刷劇時,周遭越吵,越影響視聽體驗,看書就不會受影響。”李墨鑰說。

    小黃也對此感同身受,他說:“讀書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場合。其實只要你想讀書,沉浸到書的世界里,外界的喧囂都與你無關。在地鐵上的閱讀,只是愛書人閱讀中的一個切面,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從書籍中獲得滋養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