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生態文學:新時代文學的山西視角 ——山西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主席杜學文訪談錄
    來源:《中國生態文明》 | 李景平  2022年05月18日08:20

    生態文學,是文學對于人與自然視野和空間的現代重構。是否具有自覺的生態環境現代意識,是否具有生態環境現代文化自覺,應該是生態文學區別于傳統文學的顯著標志。

    山西的第一代作家在作品中描述的雖然是人與自然的故事,但從本質上來說屬于突出人和人定勝天精神的傳統文學,并不屬于現代意義上的生態文學。

    后一代作家承接了人的人定勝天戰天斗地的歷史現實,但已不再為這種精神高奏凱歌,而是揭露和揭示人類狂妄自大心理在歷史和現實中的負面影響。他們的文學作品是具有歷史憂患和批判的環境文學。

    在更后一代作家那里,老一代作家曾經歌贊的戰天斗地的精神和現實不存在了,前一代作家曾經充滿憂思的黑色污染的行為和現實也不存在了。在他們筆下,自然已經是青山綠水的自然,人與自然已在走向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的境地。這樣的作品當是典型的生態文學。

    山西作家的這個歷程,實際也是一種歷史的歷程,一種時代的進程。

    中國生態文學的新視野和新空間

    在2021年底舉行的中國作家協會第十屆全國代表大會上,漸漸由冷到熱的一個文學門類“生態文學”,第一次被寫入了中國作家協會的工作報告。報告在談到新時代文學的發展歷程時,指出:“非虛構、科幻文學、生態文學展現著新視野和新空間。”這可謂把生態文學推向新時代文學的前沿。

    李景平:作為文學評論家,你理解的生態文學是什么樣的文學?

    杜學文:關于生態文學,我認為至少應該從這樣幾個層面來考慮。

    第一是哲學層面。生態文學關注的是人怎樣更好體現自己價值、如何擁有未來的問題。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非常重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一關系具有基礎性與根本性意義。其最重要的范疇是“道”。道,首先講的是宇宙自然之道,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天道”。它反映的是宇宙自然存在與運行的法則,決定了包括人在內的所有自然存在的基本狀態、運動變化、相互聯系等根本性問題。這個道,是一切自然存在均需遵循的、不可違逆的。其中當然也包括人。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也非常重視人的基本法則。這就是說,人作為一種宇宙自然存在,既要遵循天道,又要體現人道。也就是說,人的獨立性,是人與其他存在的不同。人既體現出自身的特殊性,又體現出與自然和諧適應的普遍性。兩者結合起來,互為依存,互相統一,才能夠在遵循天道的同時表現出人道。否則,違背天道,人道亦將不存。而違背人道,亦不可能體現出人之所以為人的法則,是對天道的損傷。認識到這種既具有獨立性又具有一致性的存在現象,體現了人的高度自覺,所解決的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根本性問題。

    第二是審美層面。中國傳統審美非常強調在作品中體現天道與人道的統一混同。這是中國審美極為重要的特點,亦是中國傳統哲學在審美領域的反映。藝術的出現、發展,實質上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表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勞動創造了美。這里,勞動的主體是人,勞動的對象就是自然,或者說,是自然存在的某種具體形態。二者之間如有沖突,或者將損傷天道,或者將違背人道,亦在總體上損傷審美。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審美的境界是由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界層次來決定的。如果我們能夠領略體悟到這種協調與統一,就能進入審美的境界。所以,中國古典藝術從根本上來講,就是追求二者協調統一境界的表達。以最早的詩歌《擊壤歌》為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而食,鑿井而飲。帝力與我何有哉!”前四句表現的,就是一種天道之中的人道。人們按照自然的運行變化來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享受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福祉。這種超越了時間局限的具有普泛意義的存在狀態,不僅屬于堯的時代,亦跨越了五千余年,屬于今天,并將一直如此,直至未來。它具有恒久性意義。其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偉大的帝堯,把一切都按照自然社會的法則治理得非常妥帖,用不著在我們身上花費什么精力,我們就能過得很好!這是對前四句的高度概括與總結,亦是當時社會現象的縮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表現出超拔的審美理想。

    第三是創作層面。近年來出現了許多關注自然生態的作品,其中尤以散文與報告文學為多。這是非常好的現象。一是說明現實生活中人們對生態、對自然的關注多起來了。二是反映出文學的題材領域得到了拓展,作家們的表現對象更為豐富多樣。就文學自身的發展而言,這是極為重要的。三是這一題材的獨特性,對藝術表現手法也提出了新要求,可以促進作家在表現方法上進行新的探索,來豐富創作的方法和文學的表現力。

    李景平:生態文學寫入中國作家協會工作報告,這意味著什么?

    杜學文:中國作家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談到了目前文學創作的態勢,指出文學創作百花齊放,活力奔涌,既承載著博大壯闊的時代氣息,也刻寫著豐富深邃的心靈圖景,呈現出多姿多彩、新意迭出的發展態勢。“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兒童文學、軍事文學佳作紛呈,非虛構、科幻文學、生態文學展現著新的視野和新的空間”。

    報告特別強調了文學創作中出現的新的領域與新的現象,其中對生態文學給予了高度關注。顯然,這是對近年來文學創作新現象的肯定與激勵,反映出中國作協學習貫徹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自覺意識。同時,這也是對創作的引導和助推。

    就生態文學的創作和發展看,作為當代文學的一個新門類,從最初文學界有人提出環境文學,到提倡生態環境文學,再到后來統一為生態文學;從最早作家寫出生態文學作品,到評論家熱議生態文學,再到報刊網絡和出版機構競相推出生態文學作品,直至生態文學首次寫入中國作協工作報告,可以看出,生態文學已匯入中國文學的主流,成為一種新的話語時空,也預示著生態文學的創作和發展前景廣闊,具有令人矚望的未來空間。

    李景平:生態文學所展現的新視野和新空間,又體現在哪里?

    杜學文:所謂新視野,一般意義上說,就是說作家關注的生活面有了新的拓展,角度有了創新。這主要體現在作家觀察生活的角度與表現生活的切入點上。由于視野不同,作品的思想含量與審美意味也不同。通常,創作者習慣于從某一個點切入,那些視野比較開闊的人就可能從這一點折射出更廣闊深邃的世界,但也有人可能會把關注對象只聚焦在某一點。我們不能簡單地說誰高誰低,但還是希望能夠從細小之處看到更大的世界。也就是說,我們希望作家能夠從更為廣闊深邃的層面來表現生活。正所謂從一滴水中見到太陽。

    一般來說,開闊的視野往往能夠解決好這樣幾個問題。

    一是具體事件與相關事件的關系。描寫一條河,并不僅僅寫河的形態,而是涉及到與河相關的山、林、人、事等人文自然的內容。二是當下與過去、未來的關系。這樣的作品以時間為軸,溝通了不同階段的生態人文,具有歷史的厚重感、未來感。三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們討論自然,實際上也是在討論人,是關于特定時空中人的行為、變化以及其中蘊含的價值觀。四是內在與外在的關系。作品既要表現人的外在行為,又要表現人的內心世界、內在感受與體驗,使我們從自然生態的存在變化中感受到人與社會的變化。

    所謂新空間,一般認為可能更多指的是文學表現題材的空間領域。簡單說,就是從人們習慣的既有題材領域中延伸至生態環境保護題材領域,延伸到綠色發展題材領域。就此而言,與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綠色轉型發展相關的題材越豐富,說明其表現的空間越廣闊。近年來,有關生態的作品從題材的角度來看可謂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其中有對自然生態世界的展現,有對具體地域、具體事件的表現,有對重大工程、重大事項的描寫,有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等,呈現出爭相斗艷、百花齊放的態勢。

    總的看,生態文學的新視野之新,新空間之新,在于突破過去人與自然問題在文學中的位置關系,是以新的哲學理念重新觀照和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以新的文學視角重新觀察和表現人與自然的樣態,以新的文學視野重新掃描和展現人與自然的空間,以新的文學話語重新結構和表述人與自然的命題,以新的文學使命重新構建和揭示人對自然的責任。在生態文學中,自然生態由過去的作為文學的背景和陪襯,轉而成為生態文學的現場和主角,人與自然的關系也不是支配與被支配、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而是生命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關系。

    生態文學,是文學對于人與自然視野和空間的現代重構。

    山西文學發展歷程中的生態文學

    生態文學的基本視域,在于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其特別之處,在于張揚作為自然界高智力和高能力的人類對于自然的責任和使命。山西當代文學發展歷程里,人與自然的關系歷來是山西作家關注的主體內容,老一代作家馬烽、孫謙、胡正,后一代作家哲夫、趙瑜、麥天樞,新一代作家魯順民、葛水平、黃風、劉慈欣,都不同程度寫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李景平:山西三代作家的筆下,人與自然的關系呈現什么樣的狀態?

    杜學文:大致來看,山西文學進入現當代,作家的代際關系表現出有序傳承的態勢。這里所說的“三代”作家之前或之后都有很多代的作家。在古典文學作品中,也有很多體現自然生態意義的佳作,如《擊壤歌》《南風歌》。它們是具有“生態”含義的,但是不能簡單地將其歸類為生態文學作品。

    這里所說的“三代”作家,有某種合理性。老一代作家創作時還沒有“生態文學”的概念,但他們的作品大多數表現的是農村生活,與生態的關系極大。如長篇小說《汾水長流》、電影《我們村里的年輕人》等就就是這樣。為生態文學作出突出貢獻的是第二代作家。他們生活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正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與信息社會邁進。敏銳的作家們關注到了這一進程中的生態問題,并進行了文學的思考與表達。麥天樞的早期作品中有一些是關注生態的,張平等作家也有許多作品涉及這一領域,如長篇小說《兇犯》等。而對生態文學貢獻最突出的是哲夫,他是最早運用魔幻手法來表現生態題材的作家,也是幾乎傾全力從事生態題材創作的作家,為中國生態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從早期的小說《黑雪》《毒吻》,到后來的一系列報告文學作品,哲夫的作品都是生態題材創作。在更年輕一代的作家當中,自覺的生態意識在作品中屢有體現。

    需要提到的是劉慈欣的創作。他的作品是科幻文學,但是由于他關注的問題是人與宇宙自然的關系,從某種意義講也屬于生態文學。他的作品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探究,是最具影響力、最生動地表達人類想象力與思想深度的成就,是作代會報告所說的科幻文學和生態文學合二為一展現出的新視野和新空間。劉慈欣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三體》,表現的就是地球人類與宇宙智慧生物“三體人”的關系。他們的各種博弈實際上也反映了人類與宇宙自然的關系,最后結果是人類與三體人聯合起來保護宇宙。這與生態文學的品格、特點是一致的。

    如果要討論在山西作家筆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呈現出什么樣的狀態,我認為可以這樣說,作品中的主人公意識到并發現了人與自然之間具有矛盾、抵牾的方面,但在他們心中仍然充滿理想——人與自然之間具有和諧統一、協調共進的可能性,以及人類所具有的這種自覺性。

    李景平:那么,山西三代作家創作的關涉人與自然關系的作品,是否可以認為是生態文學?

    杜學文:人與自然的關系一直是山西作家的創作視域。當然,即使寫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不能說就屬于生態文學。但從他們創作的某些作品,或作品表現出的傾向來看,應該能夠屬于生態文學的范疇。而那些直接聚焦于生態環境保護的作品,則在生態文學的創作中產生了重要影響。

    老一代作家馬烽寫過在惡劣的自然生態環境下,農村青年為了抵抗黃土高原的干旱,開山鑿渠,戰天斗地,終于把清凌凌的泉水引到了村里的故事。孫謙描寫了大寨人在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災時,奮起抗災,用60天的時間建成新大寨的故事。兩個作品都是講人與自然的故事,講的都是人戰勝自然。如果僅僅說表現人與自然關系的作品就屬于生態文學,那么這兩個故事似乎都算。但從本質上來說,兩個故事屬于突出人和人定勝天精神的傳統文學,顯然不屬于現代意義上的生態文學。

    后一代作家承接了人的人定勝天戰天斗地的歷史現實,但已不再為這種精神高奏凱歌,而是揭露和揭示人類狂妄自大心理在歷史和現實中的負面影響——人對自然的戕害和自然對人的報復,人對環境的污染和污染對人的危害,以及對人的行為的反思和對人性之貪的批判。可以說,這一代作家是中國作家中最早以虛構和紀實文學來揭露審視人與自然關系的抵牾和悖逆,揭示反觀人與自然關系的矛盾和沖突,反思批判人對自然的破壞和沖擊的作家。就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他們不僅延續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也延伸了人定勝天的關系,這種延伸的不同在于無情揭露肆意戰天斗地的現實危害,從而推動人們的環境覺醒。這樣的文學是具有歷史憂患和批判的環境文學。

    在更后一代作家那里,老一代作家曾經歌贊的戰天斗地的精神和現實不存在了,前一代作家曾經充滿憂思的黑色污染的行為和現實也不存在了。可以說,三四十年前,作家要找片藍天找條河流贊美,很不容易;三四十年后,作家要找條河流找片天空去批判,也不容易。這一代作家筆下,自然已經是青山綠水的自然,人與自然已在走向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的境地,人對自然的態度是尊重、順應和保護。這一代作家體會到哲學理念上“人道”與“天道”實現著現實的和諧而不是分離,人與自然和諧的現實也越來越進入創作而成為一種和美境界。這樣的作品當是典型的生態文學。

    生態文學是人類進入現代工業時代的產物,是生態環境危機時代的反思,也是生態環境拯救時代的覺醒。所以,是否具有自覺的生態環境現代意識,是否具有生態環境現代文化自覺,應該是生態文學區別于傳統文學的顯著標志。應該說,山西作家經歷了這樣的歷程。而山西作家的這個歷程,實際也是一種歷史的歷程,一種時代的進程。不同的時代,對人與自然關系有歷史的和現實的客觀規約,文學也不可能完全超越現實。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生態文明時代當然有生態文明時代的文學——生態文學。就像這個概念的提出和演進一樣,從環境文學到生態環境文學再到生態文學,也是一個歷程。當然,現在統稱為生態文學。

    李景平:是否可以說,山西作家的生態文學創作,曾經走在新時代生態文學的前沿地帶?

    杜學文:我個人不好這樣說。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山西作家創作的作品中,許多是屬于生態文學中具有代表性意義的作品。他們為中國生態文學的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前所述,哲夫是國內最早的生態文學作家之一,他在20世紀80年代轉向生態環境題材的小說創作,20世紀90年代在國內外分別出版了兩套10卷本的生態環境文學《哲夫文集》,其生態環境文學作品被評論界學術界廣泛研究,成為高層精英的文學參閱書目。之后,他又轉向生態環境紀實文學寫作,作品所表達的生態環境思考,又為國內生態環境部門高層決策提供了參考,也成為走向生態環境保護前列的人文思考。

    又如前述,劉慈欣被稱為中國科幻走向世界第一人,其科幻文學和生態文學的融合,以科幻的視角和視野展現他對現實的生態環境批判和思慮,超越小小寰球地球自然生態而走向浩淼廣闊的宇宙自然生態,探索人類發展在未來空間的走向和出路的可能。其構思的宏闊和廣遠、幽邃和深奧、玄幻和神奇,以及科學的生態的智慧和思想,遠遠超出了當下很多生態文學創作者普遍的所思所想,不僅為中國文學貢獻了思想和形象,而且為人類科學探索貢獻了智慧和想象。

    廣告界有一句話說,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文學的想象和思想給世界的啟迪,放在較長時間看也是不可估量的。

    生態文學成為山西新時代文學品牌

    近幾年,山西連續開展了生態文學創作系列采風活動,組織出版了《走進一條河流》《黃河邊上的綠太陽》《沁源綠》《沁水長流》等生態文學作品。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同志曾評價,山西組織作家推進生態文學創作在全國開了個好頭。現在,生態文學已經成為山西文壇的一個頗具吸引力的文學活動品牌。

    李景平:山西連續組織開展生態文學采風創作活動的現實背景和原因是什么樣的?

    杜學文:歸納起來,主要是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從中國社會發展的層面來看。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我們文學工作者應該緊跟時代步伐,以文學創作的組織和活動方式,認真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走向山西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線。

    二是從山西自身的發展來看。山西是資源大省,是國家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綠色發展的難度很大。山西這些年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效。我們有責任把這一歷史進程表現出來。

    三是有關部門具有積極自覺的文化意識。特別是山西省生態環境廳,非常注重生態環境宣傳、教育、文化推廣工作。山西省生態環境廳連續與山西省作家協會組織相關的采風考察,走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作了一批生態文學作品。

    四是山西作家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創作積極性。作家們參與生態環境活動,或者蹲點深入,或者徒步考察,深入采訪,積極創作。一些作品受到了中國作家協會的扶持,或者成為國家重點出版項目,或者獲得了省內外不同的獎項,或者被省內外文學雜志發表,被各類新媒體轉發傳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也可以說,這些作品為山西生態文化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李景平:山西的生態文學在新的創作實踐中推出了一批怎樣的文學作品?

    杜學文:近年來由山西作家創作的可以歸入生態文學的作品不少。我沒有全部閱讀,但不妨列舉幾個例子。

    從小說來看,葛水平的《嗥月》是不錯的。她主要通過“人”與“狼”的故事來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某種象征意義。從散文來看,我覺得玄武的《種花去》很有特點。這部作品主要描繪人與植物之間的情感形態,語言有古風,表現出傳統小品文的特色,但卻是現代人的生活與情感。黃風最近的一系列散文似乎集中在對大自然的感悟與描寫,《滿目都是“十八公”》《哦,大太陽》等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其語言大氣磅礴,識別度強,有一種自然之力的感覺。葛水平的《河水帶走兩岸》是作者在沁河沿線深入采訪創作的紀實散文,表現出對歷史與大自然的敬仰,以及對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河流之凋零的反思。從詩歌方面看,張二棍的《入林記》《搬山寄》充盈著植物、動物和荒野的形象,在人與自然的抒寫上表現出自己獨到的情懷。侯良學專事生態詩創作,出版了《讓太陽成為太陽》《自然療法》《侯良學生態詩賞析》,在國內生態詩界頗具影響。

    報告文學方面的作品較多。如哲夫《愛的禮物》,雖然主要描寫的是晉北山區岢嵐縣的脫貧攻堅工作,但卻是從生態的角度切入的;他的《中國水土》延續了關注重大問題的基調,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景平的《流淌進一條河的文學行走》是反映山西汾河生態環境演變的報告文學,寫了奔流的汾河、斷流的汾河、復流的汾河、長流的汾河,呈現了生態文明時代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給汾河帶來的巨大改變。趙樹義《折疊的時空》也可以說是一部生態報告文學作品。這部作品以山西沁源縣的歷史文化、現實變化為題材,描寫了沁源的自然生態、花草樹木,以及發展變化,有多重含義多個層面的呈現,對自然現象的描寫尤為引人矚目。任勇、石囡、周智海創作的《火山紅 黃花黃》講述了晉北大同地區發展黃花產業的故事,從黃花產業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石新民的《蒼河頌》表現了右玉縣數十年初心不改,綠化造林,把不毛之地改造為塞北江南的歷史,是“右玉精神”的生動展示。表現右玉精神的報告文學還有郭虎的《英雄地》,作品聚焦右玉數十年綠化造林奮斗歷程的個體,既是右玉精神的詩意展現,也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

    李景平:在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山西推進生態文學創作有什么新的舉措?

    杜學文:一是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文明選題落實到具體的文學組織和創作活動中。二是要加強規劃,在年度創作以及相關創作的組織和扶持中強化生態文學項目。三是繼續與相關部門和單位合作組織生態文學采風,協調幫助支持作家深入生活,感受生態環境質量的變化和采訪生態環境保護的故事。四是要加強生態文學理論建設與輿論引導,進一步宣傳生態文學作家的作品,開展生態文學研討評論活動,擴大生態文學創作的影響。五是要跟進作家的創作,通過改稿、交流、討論和評論,幫助作家提升生態文學創作的藝術水平。

    總之,我們要采取多種手段多項措施,推進山西生態文學創作的發展和繁榮,使山西生態文學創作走向新的高地,使之更綠更亮地成為山西文學發展的現代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