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翟文鋮:作為知識分子寫作者的徐坤
    來源:《當代作家評論》 | 翟文鋮  2022年02月09日09:32
    關鍵詞:徐坤

    徐坤描寫知識分子的那些小說,真可謂獨具一格!《白話》《梵歌》《斯人》《熱狗》《囈語》《先鋒》……一篇篇讀下來,恣肆的姿態,荒誕的況味,黑色的幽默,嬉笑怒罵之間,確乎有一股摧枯拉朽的力量。翻開90年代的文學期刊,很多評論家把徐坤劃歸“游戲一代”,而她的小說則被認定為“后現代主義”的標本。徐坤本人似乎對這樣的定位并不認同,她認為自己“還是在深度之中來認識寫作的”。(1)對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徐坤非常自覺。她說:“我觀察和打量這個世界的時候,站的立場是屬于知識分子的立場,這一點我有足夠的自信,不管別人怎樣誤讀和誤解?!保?)徐坤所說的知識分子的立場,與余英時的闡釋非常契合:“所謂‘知識分子’,除了獻身于專業工作以外,同時還必須深切地關懷著國家、社會,以及世界上一切有關公共利害之事,而且這種關懷又必須是超越于個人(包括個人所屬的小團體)的私利之上的。”(3)在中國,知識分子的鼻祖是古代的“士”?!笆俊敝饕袃蓚€特點:一是“士志于道”的文化自覺意識,一是“明道救世”政治參與意識。細細想來,徐坤具有“士”的流風余韻。

    80年代,知識分子積極參與到思想解放運動中,一度找到了“為天下師”的感覺。但是,到了徐坤初涉文壇的90年代,市場經濟全面鋪開,新啟蒙運動業已沉寂,思想界普遍感受到“人文精神失落”的惶惑。徐坤這樣描述她當時的精神狀態:“我和許多人一樣,一時難以適應,可以說切身感受到知識分子的失落,原來做學生時的一些想法、抱負、理想之類的,在現實面前碰得粉碎,人心里感到很灰,不知道前面的路該怎么走?!保?)徐坤沒有就此沉寂,而是積極地反思和批判:一方面她的目光向外,重新審視知識分子的社會位置;另一方面她的目光向內,對知識分子自身的弱點進行“抉心自食”式的叩問。她的落腳點是知識分子的命運,但著眼點卻是中國文化——解剖文化的癥結,思量文化的創新,探測文化的走向。

    市場經濟對整個社會產生了根本性影響,這是中國歷史上不曾出現過的情形。一時間,知識分子的處境、地位和作用問題,變得尖銳起來。實際上,即使商品社會沒有到來,知識分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也一直不甚明朗。在《梵歌》中,徐坤借助王曉明之口,說了這樣一段話:“玄奘啊韓愈啊,說了歸齊,也不過就是當朝者手里的一桿槍,需要儒的時候就祭孔,重用韓愈,需要佛的時候就推玄奘,供釋迦牟尼。”(5)后來,她專門創作了一篇題為《傳燈》的小說,在歷史的縱深處反思知識分子的缺點和命運。神秀和慧能同為弘忍法師的弟子,為得到師父的衣缽,兩人從暗斗發展到明爭,竟至于兵戈相見。明空女尼一把火燒了寺廟,才算止住了沖突——這女尼就是武則天。登基后,女皇大興佛事,將南宗慧能推作正統,以籠絡數目龐大的下層民眾;將北宗神秀奉為正法,以籠絡知識分子。借助這個小說,徐坤認識了這樣一個歷史真相:“政統”實際上一直駕馭著“道統”,以“道統”制御“政統”不過是傳統知識分子的幻覺。魯迅對于知識分子的依附性和工具性早有體認,他在《從幫忙到扯淡》一文中說得明白:知識分子有的“幫忙”,參與國家事務;有的“幫閑”,吟詩獻賦,位同俳優。在《“京派”與“海派”》《幫忙文學與幫閑文學》等文章中,魯迅反復闡述這一觀點。徐坤的《白話》講的是一群碩士博士下鄉,帶隊的伊騰處長訓話,質疑知識分子“治國平天下”的能力:“誰都鼓吹自己研究那玩藝兒是天下第一,都想給社會開藥方,整治一把社會,就憑你們這些人?”(6)事實上他們下鄉也都是用非所學,大都在臨時崗位上無所事事。

    知識分子“明道治世”的理想頗有說大話的嫌疑,那“士志于道”總該更切合實際吧?——知識分子的一個職能是追尋“道”,“文化和思想的傳承與創新自始至終都是士的中心任務”。(7)社會轉型需要新的文化形態與之匹配,知識分子該如何繼承既有文化?又該如何創新文化?《游行》已經初步涉及這些問題了。表面上看小說寫的是一位叫林格的女子的情史,深層里卻是一個文化尋找的寓言。程甲是正統文化的符碼,是吹著時代號角成名的詩人,林格做他的情人即是對神的身體獻祭,但程甲唯恐這種關系被泄露出去,損傷聲譽。黑戊從美國留學歸來,熟讀諸多西方理論,是西方文化的符碼,林格為他流產,他竟然讓自己的老婆出面善后。他們一個個都自私卑瑣,毫無責任感,這讓林格深感絕望。鑄造不出高貴人格的文化是應該被質疑的文化,林格膜拜的兩種文化轟然坍塌。失望之余,林格決定不再匍匐在任何神靈的腳下,她要做文化的生產者。于是,她拉贊助,搞排演,全力打造年輕的搖滾歌手伊克。伊克贏得了掌聲,贏得了市場,但他究竟也不過是大眾文化的造物,與民族的強大、文化的振興又有什么關系呢?

    中國知識分子歷來有以香草美人自比的傳統,林格即是當代知識分子的化身。她在三個男人之間的逡巡,就是在正統文化、西方文化、大眾文化之間的尋找。三種文化并存于八九十年代的歷史空間,但卻無力滿足時代的精神需求,林格的失蹤就是生命意義不知歸于何處的隱喻。

    沒有現成的文化可以安置這個時代,知識分子只能自己創造文化。徐坤由此提出了更深的問題:“我們的路該怎么走,是要把國外的各種思潮在咱們這里重新演練一遍,還是該踩在老祖宗的路子上再從頭摸索一遍,這是一個問題……”(8)中國當代文化走向何方的問題,讓徐坤一代知識分子陷入深深的焦慮。

    中國80年代諸多的文化思潮,實際是從對西方的引進開始的。這些西方文化是不是真正融入我們的血肉,化成我們的精神食糧呢?中篇小說《先鋒》就探討了這樣一個宏大命題?!叭龅北M管連上帝的毛也沒有摸到過,但是在創作激情的驅動下,他帶著幾個兄弟組建了“廢墟畫派”,拉起了西方“撒旦”“嬉皮”“雅皮”“垮掉的一代”的名號作虎皮,“開創了中國后現代藝術的先河”。(9)他們推出了自己的作品,《存在》以金屬畫框代替了一切,《我的紅衛兵時代》在爛泥上撒尿,《人或?!肥侨松砗团C娴募藿樱缎凶摺肥堑沽⑿凶叩穆阊蚝痛┲蚪q坎肩的牧羊豬?;蛘哐b腔作勢,或者機械拼貼,或者戲謔搞笑……很顯然,這既不是繼承,也不是發展,而是毫無文化含量的淺薄模仿。就是這樣一批作品,歪打正著地贏得了滿腹西方術語無處施展的批評家的齊聲喝彩,“廢墟畫派”成了“先鋒派”。五年后,他們搞起“后衛畫展”,擺出的還是類似的貨色,居然贏得了市場的青睞。

    不可否認,“撒旦”對藝術的探索是真誠的?!叭龅钡拿峙屡c魯迅的《摩羅詩力說》有關:“摩羅之言,假自天竺,此云天魔,歐人謂之撒但,人本以目裴倫(G.Byron)?!保?0)“撒旦”是一個象征性符號,就是魯迅所推崇的“摩羅詩人”,具體指拜倫(裴倫)那樣充滿叛逆精神和創造能量的人?!叭龅笔怯兴囆g理想的,他遺留下的畫框上分明寫著:“我要以我斷代的形式,撰寫一部美術的編年史?!保?1)對于藝術真諦,他終生孜孜以求,從廢墟里的彷徨,到麥田里的尋根、寺院里的歸隱,再到為東山再起而對美婦人的妥協,殫精竭慮。就創作而言,他選擇的是模仿西方的路子,而且已經贏得了金錢與聲譽。但是,他非常清醒地意識到,這僅僅是世俗的成功,他根本就沒有摸到藝術的殿堂。

    那么,“撒旦”為什么無法獲得藝術的成功呢?徐坤的一段話可以用以解釋:“由于改革開放,西方思潮大規模地一股腦地涌進,同時我們的傳統國學的根基又不是很扎實,或者說根本就沒有,都被破壞掉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藝術活動就成了一種完全浮在半空中的活動……”(12)小說中,廢墟就是傳統文化的隱喻,“撒旦”對廢墟的推崇就是出于對傳統文化的信仰。傳統文化遭到現代文明的侵蝕,廢墟被改造成“仿古樂園”。徐坤顯然接受了林毓生提出的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的觀念,認為文化“斷根”就不會有再度輝煌的希望,因此在她筆下,“撒旦”徹底絕望。

    絕望之中,“撒旦”留下這樣的遺言:“影子啊,快回到我的身體里來吧……”(13)“影子”意象大約取自魯迅的《影的告別》——影子是理想的自我,它總是對現實的自我充滿了厭棄,時時準備離開,導致“我”陷入自我分裂的痛苦。

    “撒旦”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創造力蒼白,成不了那個登上藝術殿堂的“影子”,于是,他以自殺求得解脫。

    那么,重走傳統之路又如何呢?徐坤在《斯人》中思考了這一問題。《斯人》帶有強烈的象征色彩,筆法神韻頗似《狂人日記》?!霸娙恕蹦7挛鞣皆姼?,聲名鵲起,導師高漢鏞認為他的詩歌缺乏“中國的古代的典”,于是帶他到地下室,去攻讀那些寫在竹簡木簡上的詩歌。但是,古老的詞句寒氣逼人,“字劃里邊封存的陰氣總是一陣一陣地往詩人的下體里灌,詩人的腳底冰涼,生殖器不時地往里縮小成一團”。(14)切身的生理體驗讓“詩人”體悟到中國“詩”的缺憾——“詩”字拆開,意為“寺中人所言”,“除了叫人斷絕欲念還能做什么?”他推己及人,如飲醍醐,“他發現,高漢鏞的確是成天病病歪歪的,滿世界的人也都蔫頭蔫腦地打不起精神來,原來他們都是被‘詩’給閹過的”。(15)古詩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符碼,言古詩猶言中國文化。其實,魯迅早就表達過類似的意思,他在《青年必讀書》一文中說:“我看中國書時,總覺得就沉靜下去,與實人生離開?!保?6)

    傳統文化有禁欲傾向,但人的欲望并不能真正消除,于是導致人格分裂。這種文化的內在矛盾,在知識階層里造就了一批“假道學”。四銘(《肥皂》)維護風化,講究孝道,卻莫名其妙地買了一塊肥皂,潛意識里想給女乞食者洗澡。高爾礎(《高老夫子》)曾經寫過題為《論中華國民皆有整理國史之義務》的“名文”,但是到學校授課不過是為了看女學生。作為古久先生——這個源自《狂人日記》的人物——的學生,老姜續接了四銘和高爾礎的譜系,她一方面大講仁義道德,另一方面不斷對“詩人”性騷擾。問題的嚴重性在于,“老姜”這樣的假道學不是學問做得好,而是勢力太大,遮天蔽日。“詩人”的情人以批判古久先生成名,為了生存被迫懺悔,改投古久先生門下。“詩人”自己為了出國留學,也被迫冒用古久先生的名義寫推薦信。

    寫到這里,徐坤似乎完全和魯迅站在一起,可是,接著讀《斯人》,你就會發現問題的復雜性。老姜勾引“詩人”遇挫,就刻意報復,“詩人”課堂上的幾句戲言,被她抓住了大做文章,直至暴力相加,搞得他氣息奄奄。幸虧高漢鏞及時趕來,把自己多年修煉而來的“氣”注入弟子身上,讓他起死回生。“氣”是中國古人理解宇宙人生的基礎?!肚f子·知北游》云:“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试煌ㄌ煜乱粴舛??!币浴皻狻本让?,合情合理,這個情節并非純然對武俠小說的戲仿。其實,“詩人”的行為亦傳達出對傳統文化的信仰。“詩人”讀大學之后,有一個儀式性的行為:每個周末都到紀念碑和天安門這段北京的中軸線上沉思默想——這條線連著的是歷代皇帝的寶座,最能代表中國正統文化。詩人還常常端坐在天壇、地壇、日壇、月壇之上——信奉天人合一的古人就是在這些祭臺上,召喚神靈,完成人與神的對話。這些行為表明他參悟傳統真諦的愿望。但是,他最終未能開悟,僅只意識到“歷史到我這里已經斷代了”,傳達出無力續接傳統的絕望。

    徐坤與她同時代的許多知識分子一樣,接受了林毓生等學者的學術思想,認為全盤西化的觀點存在謬誤,傳統根基非常重要,西方文化只有著床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上,才可能落地生根,實現創造性轉化,違背了這一規律只能失敗?!断蠕h》中像集裝箱一樣搬運而來的各種西方理論:結構主義、獸道主義、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舊權威主義、前現代主義及后現代主義等,全如過眼云煙,未能化成民族文化的營養。

    徐坤非常嚴肅地反思傳統文化,她一方面繼承了以魯迅為代表的五四知識分子的啟蒙立場,對中國傳統文化予以激烈地批判;另一方面,她接受了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觀點,把傳統文化之根視作文化復興的起點。但是,這兩種觀點存在根本性沖突:傳統之“詩”是閹割生命的利器,傳統之“氣”卻又是救命的良藥。這種矛盾不免造就了作品的敘事裂縫,孰是孰非,不免令人困惑。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和知識專業化越來越細致。??乱呀浺庾R到“普遍知識分子”的時代已經終結,知識分子轉化為“專家型知識分子”。有學者認為,大約在1993年左右,中國知識分子基本完成了“職業化”。這意味著自那時起,“專家型知識分子”開始占據主流。徐坤的文化嗅覺異常敏銳,她不僅捕捉到這一點,而且寫出了知識分子“職業化”過程中的種種亂象。

    既然把知識生產當作謀生的手段,知識分子就應該恪守專業研究的職業道德。??抡J為學科專業存在自律性,“知識的動因在于知識的內部,知識具有一種話語的自律性,它可以自我裁決,自我運轉,它服從的不是外在的廣泛社會結構,它只服從于它內在的形式結構”。(17)徐坤的作品告訴我們,現實是專業研究根本做不到自律自治,政治、商業及專業內部的權力斗爭,正阻礙著知識的正常生產?!惰蟾琛肪褪且徊繉iT討論專業缺乏自律問題的作品。玄奘圓寂國際學術會議召開,主席臺坐著縣鄉領導構成的“玄委會”常委,全國一流的學者專家只能坐在臺下的硬板凳上,權力從外部強行入侵,學術界無法保持系統的獨立性。德布雷認為,知識分子是“追逐名聲的動物”,(18)實際上何止名聲,權力和利益也是追逐的目標。為了掙錢,博士王曉明參與《則天大帝》劇本的寫作,讓韓愈和薛懷義同臺競技,讓玄奘和薛懷義成為前世今生,給盧舍那大佛鑲上兩顆虎牙……在商業利益面前,歷史的真實性不值一提。不空大師與空空大師在博士論文答辯會上斗法,阿梵鈴誰都不敢得罪,硬硬地把他們相悖的學術觀點捏在一起,才算功德圓滿。學術觀點的爭辯只是表象,他們真正較量的是世俗權力的高低。徐坤其他作品也揭露了學術喪失自律的真相:為了競爭職稱,于敬齋在學術委員會中貶低抹黑“免費姓焦”,“免費姓焦”則在學術會上予以反擊(《囈語》);為了金錢,寺院創辦了禪定函授班(《先鋒》);陳維高則把自己的“文化資本”與演員小鵝的肉體做了交換(《熱狗》)。世俗權力和商業利益在外部撕扯學術,個人利益爭奪和欲望釋放從內部扭曲著學術,專業的自治自律蕩然無存,由此,知識的真實性無法保障,文化垃圾的產生在所難免。

    這些高學歷高智商的知識分子,把全部的心智投入職業化場域,在那里爭奪、躁動,似乎全然沒有半點心思關注國家的前途、政治的清明、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拔幕a者要得到知識分子的名頭,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方面,他們必須從屬于一個知識上自主的,獨立于宗教、政治、經濟或其他勢力的領域,并遵守這個場域的特定法則;另一方面,在超出他們知識領域的政治活動中,他們必須展示在這個領域的專門知識和權威?!保?9)如果按照布爾迪厄的觀點看,這些“專業知識分子”最多只能算是文化生產者,而根本不是知識分子;他們甚至也不是真正的文化生產者,因為知識在他們那里根本沒有尊嚴和自律。

    對于知識分子階層的批判,徐坤的立場并不是把一切都放到一個平面上的后現代做派——那樣就等于泯滅一切價值,魯迅諷刺那樣的做法是“奴才式的破壞”。(20)魯迅心中的破壞者同時也是建設者,“我們要革新的破壞者,因為他內心有理想的光”。(21)正是從這樣的立場出發,魯迅曾經對文壇學界給予無情的批判,寫出《學界的三魂》《文壇三戶》《文人無文》《“中國文壇的悲觀”》等系列文章。徐坤算得上魯迅的傳人,她始終持守明確的優劣準星,她曾說:“我心中的價值尺度和是非標準,我想前后還是比較一致的,跟整個人類的精神文明的高度和標準還是比較相通?!保?2)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束“理想的光”,徐坤才從不頹廢,她那支辛辣諷刺、無情批判的筆,才會傳遞給人們幾欲破門而出的力量。

    《傷逝》中,涓生與子君女士談理想,談文學,結果他們成了戀人;《白話》中的“博士”與劉曉玲也談理想,談文學,結果“博士”被劉曉玲的丈夫打得鼻青臉腫。相似的故事,不同的結局,象征性地意味著啟蒙時代的結束。從這個角度講,《白話》是一則文化寓言。

    對于知識分子階層的種種亂象,徐坤像外科醫生般地做著解剖,有冷嘲,有諷刺,有憤慨。但是,對于那個站在廣場上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啟蒙者,徐坤是不是也轉身離去了呢?不,一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可是幾代精英留下的啟蒙情結卻在徐坤的心頭揮之不去。

    《鳥糞》中的“思想者”,被擺放到廣場中央,但無人理會,只有一群鴿子不斷地把糞便撒到他身上。他不甘落寞,走向人群,想“到民間去”,可是,他不僅遭到“庸眾”輕佻的撫摸與“語言的奸污和褻瀆”,(23)還被兩個民工砸掉了生命之“根”。一夜的遭遇讓他明白了“知行合一”的艱難:“思想者是不能輕易行動的,行動是不會有什么好結果的”。(24)即便如此,他固執地持守思想的自由和尊嚴,領悟了“人類靈魂的亙古不朽”,領悟了“思想是永遠都不能從人類頭腦中連根拔除的”。(25)就像司馬遷那樣,身體可以被閹割,可思想卻永遠拒絕閹割。徐坤是有些悲壯的,在她眼里,即便是做一個犧牲者,啟蒙也依然要繼續。傳達這種意向的是小說《遭遇虛無》。主人公“旅人”就是一個雖九死而不悔的啟蒙者形象。遠方的“旅人”得了神諭,知道洪水即將來臨,于是趕回去拯救鄉人。族長拒絕他,鄉人原地不動;等洪水真的來了,族長反誣陷是他的讖語靈驗了,讓鄉人追殺他。這是一個拯救者為“庸眾”迫害的故事。魯迅曾對這樣的故事憤憤不平,在《藥》中,他為夏瑜鳴冤;在《復仇(其二)》中,他為耶穌抱屈;在《孤獨者》中,他忍不住讓魏連殳實現了“復仇”。徐坤筆下的“旅人”面對鄉人的追殺,不后悔,不反擊,不逃跑,而是陪他們一起葬身洪水。很顯然,徐坤是沿著魯迅的思路往下思考的,試圖以佛家“冤親平等”“以身飼虎”的精神化解啟蒙者與庸眾的矛盾——據說徐坤非常喜歡佛家思想。

    徐坤不是后現代主義者,不是知識分子的消解者,她始終以知識分子的身份審視世界,解剖自己,竭力把知識分子的精神困境袒露出來:有尋找不到社會參與空間的苦惱,有對文化創造力貧弱的恐懼,有在中西文化資源之間舉棋不定的困惑,有對專業知識生產無法自律的憤慨,有對啟蒙終結的失落和對啟蒙時代的懷戀……徐坤說:“從1993年到1994年,我在兩年之中寫下了《白話》《囈語》《梵歌》,以及《斯人》《熱狗》《先鋒》等中篇,極力想以我的稚嫩來表述知識分子繁復的精神困厄?!保?6)是的,她做到了,她用一支筆劃出了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軌跡,精準地展示了轉型時期知識分子的靈魂困惑。在文學史上,以知識分子身份從事寫作的作家并不多,魯迅、錢鐘書、王小波、李洱,徐坤可以置身于這個譜系而無愧色。

     

    注釋:

    (1)(2)張鈞:《另一種價值和深度——徐坤訪談錄》,《小說的立場:新生代作家訪談錄》,第246頁,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第2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易文翔、徐坤:《堅持自我的寫作——徐坤訪談錄》,《小說評論》2005年第1期。

    (5)徐坤:《梵歌》,《狗日的足球》,第173頁,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6)徐坤:《白話》,《熱狗》,第12頁,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原文“玩藝”應為“玩意”。

    (7)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第2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8)張鈞:《另一種價值和深度——徐坤訪談錄》,《小說的立場:新生代作家訪談錄》,第243頁,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9)(11)(13)徐坤:《先鋒》,《熱狗》,第280、334、334頁,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

    (10)魯迅:《摩羅詩力說》,《魯迅全集》第1卷,第68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2)張鈞:《另一種價值和深度——徐坤訪談錄》,《小說的立場:新生代作家訪談錄》,第242-243頁,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4)(15)徐坤:《斯人》,《熱狗》,第123、124頁,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

    (16)魯迅:《青年必讀書》,《魯迅全集》第3卷,第12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7)汪民安:《??碌慕缇€》,第110-111頁,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8。

    (18)陶東風主編:《知識分子與社會轉型》,第8頁,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19)〔法〕布爾迪厄:《現代世界的知識分子的角色》,崔衛平編:《知識分子二十講》,第277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20)(21)魯迅:《再論雷峰塔的倒掉》,《魯迅全集》第1卷,第204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2)張鈞:《另一種價值和深度——徐坤訪談錄》,《小說的立場:新生代作家訪談錄》,第244頁,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3)(24)(25)徐坤:《鳥糞》,《狗日的足球》,第24、29、29頁,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26)徐坤:《從〈先鋒〉到〈游行〉》,《坐看云起時》,第129頁,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