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當代文化環境下日常生活美學的內涵和價值
    來源:文藝報 | 徐志華  2022年01月19日08:51
    關鍵詞:美學

    日常生活美學是形成于20世紀第一個10年的西方美學最新分支,其最初起源于環境美學和20世紀的一些美學著作中,如今日常生活美學已經成為當代美學的一個熱點。自2005年以來,西方關于日常生活美學的論著日漸涌現,如安德魯·萊特(Andrew Light)與喬納森·史密斯 (Jonathan M.Smith)的《日常生活的美學》(2005)、日裔美籍學者齋藤百合子(YurikoSaito)的《日常生活美學》(2007)。他們將平凡的日常生活,如建筑、美食、服飾、體育、電影等等認定為當代美學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從某方面講,日常生活美學是與文化研究遙相呼應的,甚至是文化研究的拓展和延伸。所以在談及日常生活美學時我們不得不聯系到文化的因素,也正因此,文化環境的影響對日常生活美學的審美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當代關于日常生活美學的研究已有部分學者關注,日常生活審美化問題的爭論形成兩派持續了數年。李超德《高貴的單純:藝術美學古今談》一書中雖沒有直接提出日常生活美學的概念,但是書中卻有關注日常生活美學的內容,《高貴的單純:藝術美學古今談》一書就美學現象、美學實質、美學方向等10個關于美學的主題圍繞藝術美、技術美、設計美、生活美等提出觀點并分析問題,該著作雖是李先生平時上課的演講實錄,但涉及內容極其豐富,書中圍繞藝術美學從古今、東西方進行對比論述,最后回歸到當代設計藝術之美。在書中的第十三講中圍繞衣食住行,舉了很多現實生活當中的例子來論證日常生活與設計的關系,以及設計之美的新價值和新解讀。在談到食之美時,李先生將其解讀為食之美與環境的關系,行之美中旅行與環境的關系等等,而這也恰是當下西方涌現出的關于日常生活美學的研究范疇。這些與日常生活相關聯的審美活動正在隨著科技信息和文化環境的改變而悄然地發生著變化。

    當代文化環境下日常生活的審美化

    上面談到日常生活美學起源于西方美學思想,它們不再熱衷于博物館、劇院和音樂廳中的高雅藝術,而是專注于日常生活的審美體驗,這些審美體驗可以是工作、旅游、休閑、上學、購物等過程中介入的景觀等等。因此,審美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日常生活美學折射出日常生活的審美性。人們對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追求極大地提高了生活質量,他們一方面提倡“生活的藝術化”,即對生活的一種關乎美的追求,朱光潛在《談美》中論及:“過一世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應有的美點,文章忌俗濫,生活也忌俗濫。”另一方面又強調“藝術的生活化”,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李超德在本書的第十五講《設計美學研究的時代意義與時代美學品格》中亦談到:“生活即藝術,藝術介入生活等現代美學命題直接將生活審美化納入美學研究的思考中……設計從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到航天飛機、城市規劃等無不存在著大量的設計審美問題。從美學的角度研究和探討人類的設計行為、日用器物、生產過程和生活環境,尋找設計審美理論的科學性、邏輯性、規律性,正是設計美學理論研究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學術問題。”

    步入21世紀,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隨著世界交流的加劇,國外多元文化的滲透融合,當代文化環境下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再僅僅局限于滿足物質的基本需求,很多人已然開始追求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對日常生活追求更高境界的審美需求必將推動著設計的發展,在文化的交流中,新奇創新的、具有中國符號的民族傳統特色的設計自然影響著西方新潮文化的設計。反之,對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追求又無不制約著當代藝術設計的設計審美方向。日常生活的審美體驗是我們審美生活的重要構成部分,每個人的審美品位與判斷影響著生活質量,而文化的交流是促進審美體驗提升的重要因素。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今天正處于全球化進程中,世界多元文化之間不斷地互相滲透、相互關聯、相互作用。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講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這表明全球多元文化的發展同樣為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提供豐富的文化底蘊,這種趨勢也必然使得中國形成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當代文化。也恰是由于這一全球化進程日益深化,其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和內心的沖擊力也變得愈加強勁。李教授在《高貴的單純:藝術美學古今談》中談到:“……面對東西方文化的大交流和大碰撞,關鍵在于雙方文化概念和審美情趣上的差異……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逆轉,設計審美趨同化會導致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的消失……”其在第九講《東方審美精神的安然之境》中以日本唯美派作家谷崎潤一郎的散文《陰翳禮贊》為切入點談美學的意味與文化的關系,圍繞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從建筑之美、器物之美、飲食之美等角度分析了當代文化環境下日常生活審美的變化,文中舉例日本的藝術設計對世界文化的影響,日本將其特有的傳統文化或美的意識資源輸出到世界各國。書中談到日本設計家原研哉說道:“我不認為日本的設計是國際化的,日本的設計就是日本的,之所以日本的設計行銷全世界,說明日本的文化影響力。”這說明文化與設計是緊密相連的,好的設計表現了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精神,是民族審美品格的體現,是民眾日常生活審美品位提升的體現。

    隨著經濟的發展,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追求越來越被年輕人所追捧,這是他們對日常生活更高層次的追求。日常生活審美化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原有界限,將生活藝術化,使枯燥乏味單調的生活充滿趣味和藝術,追求風格,張揚個性,進而實現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商品經濟的日趨繁華,文化多樣性的交流碰撞都給日常生活審美化起到推進作用。

    從一柄團扇中品味日常生活美學的內涵

    一柄小小的團扇既是生活用品,亦隱藏著深厚的文化品格。團扇在現代生活中用之甚少,雖是一個傳統的生活物件,卻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它既聚焦了中國工匠的智慧和精神,又講述了中國故事,并對話現代生活。一柄小小的團扇足以引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共鳴,從一柄小小的團扇中我們亦可以深刻地了解到日常生活美學的內涵和價值。團扇的歷史最早出于何時暫無考證,但唐代時期團扇已經非常流行,其是宮中和民間的尋常之物,在團扇上賦詩作畫又賦予其不尋常的文化意義,小小的團扇不僅僅是藝術的載體,更承載了文化的信息和含義。

    本書第十講《文脈蘇州:一柄團扇中的大乾坤》中以單獨一講的內容來談論團扇文化及其與生活美學的關系,可見團扇雖小卻隱藏著大乾坤。“2017年10月在杭州舉辦的‘明月入懷——中國團扇文化印象展’承載了含蓄內斂的傳統文化精神,透露了高雅精致的傳統審美趣味,彰顯了深沉雋永的傳統文化品格。”開篇由團扇的展覽引出話題,談論傳統物件技藝的傳承與延續,再通過展覽中展出的一柄特殊的文人雅集的團扇來論述團扇的藝術美和日常生活之美與文化的關系,文中雖是談論團扇,實則分析的是文化的堅守與傳統工藝美學的內涵。本講重點論述的是一柄特殊的團扇,這柄扇是“過云樓”怡園畫社第三次雅集的團扇,其上凝聚了七位姑蘇晚清大名士的藝術才華。圍繞扇面繪畫藝術,文章中有所描述,扇面正面為一幅小青綠山水,由多位姑蘇晚清大名士和大畫家共同完成,山、石、樹木、點染、署款、題跋各有所屬,反面書法亦由兩位名人書法家完成。從這柄扇上來看表面上是表現了晚清繪畫藝術的水平,實則承載了晚清蘇州深厚的歷史文脈,以及那些文人雅士和士大夫階層獨特的審美趣味和日常生活方式,更深層次地表現了蘇州在江南文化中的地位。可見,一柄小小的團扇足以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使得審美成為一種生活態度,它不僅僅是一件普通的物品,而是充滿著民族文化的實踐精神,這也正是日常生活美學所體現的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日常生活美學的價值及意義

    前面分析了日常生活美學在當下的論爭問題,我在這里想說的是一種新的現象的出現必然有其積極的一面,亦有其不足的一面,能夠引領潮流對時代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便值得推廣。從上面所談我們可以知道:日常生活美學實際上不同于形而上的高雅藝術之美,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實際上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事物美,包括周邊的環境、物件等日常用品,是在滿足實用的同時要求具有更高層次的欣賞性。所以日常生活美學的價值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其藝術的價值;另一方面是其實用的價值。它可以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身心的愉悅,可以培養人的高尚審美趣味和情操。比如家里的家具和陳設,以及上面提到的團扇,這些物件的形狀、色彩、工藝等等所表現出來的美能夠潛移默化地持久作用于人,使人不知不覺地喜歡它,這種環境的影響又決定了一個人的素養和內涵,所以一個人的思想性格和品位與他周邊的居住環境的審美標準和趣味息息相關。日常生活之美不僅僅是起到裝點的作用,它在無形之中還起著鼓舞人心的作用,日常生活之美可以為人們帶來希望和力量,所以提高日常生活之美是有必要的,人們的衣食住行以及整個的生活環境和氛圍的提升,既是整個民族精神文化的提升,也是對外形象的提升。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經濟發達了人們解決了溫飽問題,進而就會有更高層次的審美需求。因此,經濟的全球化發展、日益富足的琳瑯滿目的商品和工作、居住環境的優化促進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所以說,一柄小小的團扇不僅僅是作為日用器物,更包含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從一柄團扇中我們可以看到,日常生活審美化不僅僅是物質生活的滿足,更是精神文化的提升,它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亦起到重要作用。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學界關于日常生活美學的理論探討越來越濃厚,美學走向日常生活的現實性亦越來越強烈。一方面,科技的發達、物質的豐富使得人們對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開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和日常的滿足;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更新和快速發展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跨國公司隔著太平洋工作交流已經是非常輕松容易的事情。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愈來愈緊密。“一帶一路”的提出,有助于東西方經濟的融合、文化的包容,只有文化交流、思想交流,才有可能帶來經濟的交流。在這個社會日常生活方式深刻轉型的時代,只有讓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走出去才能被世界所認識。經濟的發展、文化的交流有效地推動了藝術在市民階層的普及化與日常生活的審美化進程。日常生活審美化搭建了美學與日常生活之間對話的橋梁,使美學得以超越藝術的閾限而為世俗的日常生活注入美之源泉,從而構建當代社會日常生活的價值體系,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中國民族文化在國際上的地位。可以說,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轉型與提升是當代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亦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