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幻小說幫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
一個花花公子瘋狂追趕一顆彗星,沒想到乘坐的宇宙飛船發生意外,他被彈射出艙,在土星環里漫無目的地飄蕩,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養殖魚類,幾近生存極限……近日,科幻作家謝云寧的《穿越土星環》摘得第32屆中國科幻銀河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媒體報道,本屆銀河獎首次以線上直播方式頒獎,獲獎作品引發社會關注。
科幻小說以科幻為特色。科幻不是虛無縹緲、不切實際的幻覺,不是想入非非的癡心妄想、莫名其妙的胡思亂想,而是一種基于科學技術、經驗基礎之上的“指向未來的特殊想象”。比如《穿越土星環》的靈感就來源于作家2015年偶然聽說的一則新聞——“土星探測器卡西尼號最后一次飛掠過土衛二的北極,北極噴泉里有豐富的礦物質,這些礦物質有孕育生命的可能。”科幻不能直接解決現實問題,但可以呼應人們對未知的某種猜想和渴望。
除了文學審美之外,好的科幻小說還具有預估未來、描摹未知、給人靈感、引領探索等特殊社會功能。很多科幻小說描繪的“人類遠景”變成了現實。比如時下流行的“虛擬現實”技術,作家斯坦利·溫博姆早在1935年的科幻小說《皮格馬利翁眼鏡》中就已提到;時下的平板電腦,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劇《星際旅行:原初》中就能找到雛形;機器人、手機、火箭等等,科幻小說中的很多遐想后來都變成了現實。被譽為“科學幻想之父”的19世紀法國科幻小說家凡爾納,曾幻想過電視、直升機、潛水艇等等,后世的潛水艇發明者之一西蒙·萊克、無線電發明者之一馬科尼等科學家,都承認自己受到過凡爾納作品的啟示。可見,基于科學技術、經驗基礎之上的幻想,某種程度上正是開拓人們想象力、創造力的一種“思想領跑”。
科幻小說是可能性的文學,它把未來的各種可能以文學的筆法一一排列在人們眼前,給人前所未見的閱讀體驗。小說中哪種可能性會變為現實,作家很難預知。但這并不妨礙科幻作家以強大的好奇心、無窮的想象力,“解放出人類這具機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回答關于“人類未來將去往何處”等未知問題。想象力無窮無盡,科學技術不斷追趕想象力的過程,何嘗不是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過程。歐美國家科幻與科學良性發展互動的經驗啟示我們,有必要借助科學幻想的翅膀,激發國人的創新力和想象力。
在中國,一些人把科幻簡單等同于“魔幻”,忽視了它背后的科學知識基礎、邏輯自洽特點、文學藝術格調。很多成年人認為科幻都是針對青少年的,成年人看科幻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三體》作者劉慈欣也曾坦承,自己以前在單位不敢說自己看科幻、寫科幻。這樣的社會偏見本身就不夠成熟。科幻小說并不比純文學價值低,為什么不能堂堂正正地參評主流文學獎項?
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奮力拼搏。“禾下能乘涼,稻穗掃把長”,“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窮盡畢生努力探索……我們腳下這片古老而充滿浪漫主義的土地,足以承載更多前無古人的奇思妙想。期待更多有理想、有追求、有實力的杰出創作者,帶領中國科幻小說走向更加異彩紛呈的未來。
(作者:李思輝,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 科幻作為方法:交叉的平行宇宙[2022-02-09]
- 科學式幻覺與人類獨白[2022-01-29]
- 《穿越土星環》是怎樣一部硬核科幻作品 [2021-11-23]
- 驚奇?憂思?法自然:論王晉康科幻小說的科技觀[2021-11-11]
- 獨特的科幻核心創意是小說的升華[2021-11-10]
- 靚靈:書寫是我思考和與自己對話的方式[20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