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郭琦:從“小眾化”的點子到“大眾化”的作品
    來源:“四十二史”微信公眾號 | 郭琦  2021年08月03日08:56

    科幻小說常常被描述為“小眾人的大眾文學”。從本質上說,科幻小說的創作者們,其實是一種能夠耐得住寂寞的群體。科幻作家飛氘曾經做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科幻更像是當代文學的一支寂寞的伏兵,在少有人關心的荒野上默默地埋伏著,也許某一天,在時機到來的時候,會斜刺里殺出幾員猛將,從此改天換地。但也可能在荒野上自娛自樂,自說自話,最后自生自滅。”這種說法并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很多作品的起始的“點子”并不是很大眾化的話題。

    比如科幻小說《三體》的故事創作緣起,可以追溯到美國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所發射的“旅行者”號宇宙探測器,探測器上搭載著一個標記著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光盤,而劉慈欣就是根據這個信息點開啟了自己的發散性思維,想象如果外星人捕捉到了這顆飛行器,進而發現了地球的位置,這會有什么樣的結果。由此可以看出,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假設,最終促成了《三體》系列的誕生。

    科幻創作是這樣,對科幻小說的解讀也是如此,正如羅蘭?巴特所說,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不同的人對于同一部作品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除此之外,科幻文學的發展和壯大也離不開外部的整體環境,近年來,正是由于中國國力的日益強大,科學技術的長足發展,民眾綜合科學素質的整體提升,才逐漸激發出人們對像《三體》這樣的科幻小說作品,對《流浪地球》這樣的科幻電影作品的濃厚的興趣。

    科幻作家雨果?根斯巴克曾經將一部作品的題目寫成了《科學家拉爾夫124C·41+》,通過諧音的方式揭示了科幻文學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關系,這串字符用英語讀出來的話,就是“One to foresee for one another”,意思是科幻作品與現實生活的“相互預言”。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包括宇宙空間開發、生物科學技術等領域中技術的深入發展,留給科幻作家的想象空間變得越來越狹窄。例如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經典作品《2001太空漫游》中曾經有這樣一段話:“這節燃料用光的火箭,將劃出一道長達一萬英里的弧線,進入大氣層,會因距離而加速,最后降落到肯尼迪角,再過幾個小時,經過保養和重新添加燃料,這節火箭又可以再次把另一個同伴送往那片它本身永遠也去不了的閃爍的寂靜中。”

    從敘述上看,這段文字早在幾年之前,還只能是科幻小說中“幻想的科技”,然而近幾年來,以SpaceX為代表的航天技術公司已經逐漸可以實現火箭的回收和再利用,阿瑟·克拉克作品中曾經的“科學幻想”也將逐漸變成“技術現實”。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樣被“恰好”實現的技術,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現實生活中,比如我們現在司空見慣的人臉識別技術,曾經就是以《少數派報告》為代表的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所探討的熱門話題。由此可見,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文學領域中的“科學幻想”和技術領域中的“科學應用”正在逐漸呈現出一種高度“融合”的狀態。一個突出的例子就是艾薩克·阿西莫夫提出的“機器人三定律”,這原來是科幻小說中的虛構內容,現在也已經逐漸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由此,“科幻”和“科學”兩者之間的親密關系也可見一斑了。

    而從另一個角度上說,科幻小說不僅在文字敘述的層面將科學發展的未來可能性直觀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更從心理上激發了讀者對科學應用的好奇心和興趣。在歷史上,包括天文學家哈勃、卡爾?薩根等在內的許多著名科學家,都是小的時候受了科幻作品的影響,進而投身科學研究的。如果今天的年輕人也能夠通過閱讀科幻小說,激發出對現實科學的興趣,從而投身科學研究,成為未來的科學工作者,這將是科幻小說對科學界的最大貢獻。

    學者托夫勒在《未來的沖擊》中提出,科幻小說在今天比任何作品更具價值,它不僅能夠引導個人的人生,還能引導群體和世界的未來。從以上所整理的關于科幻小說從閱讀到創作的關鍵詞中不難看出,科幻小說作為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學類型,既包括主題向度中對可能世界中的推測,也包括對現實社會描述的認知疏離,還包括對科學技術因素的理解和科學架構的運用。在此我們不妨借用發明大王愛迪生的那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科幻小說中也有著百分之九十九的科學架構、文學表現、哲學思考,加上那百分之一的創造性想象力作為啟發,從而為讀者構建出一個重新審視自身的現實的“鏡子”。也正因為如此,無論是硬科幻中“星辰大海”的雄心壯志,還是軟科幻里“詩和遠方”的浪漫溫情,都會為讀者們帶來面對生活的好奇心,面對未來的想象力,面對現實的批判性思維;這種創新性思維方式,正是在我們“重識”科幻之后所得到的最大收獲。

    最后,愿科幻小說的讀者和創作者們:閱盡科幻千篇,歸來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