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生態文學創作空前活躍—— 講好美麗中國的生動故事
    來源:人民日報 | 施戰軍  2022年06月24日07:39

    核心閱讀

    新時代如火如荼的生態文明建設,給文學提供了壯實其根、活躍其脈的廣闊天地。

    生態文學自覺對文脈悠久的中國自然詩學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彰顯時代精神和中國氣象。

    生態是書寫現實、書寫人民繞不過去的內容,生態文學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實踐在新時代的重要體現。

    進入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新時代如火如荼的生態文明建設,給文學提供了壯實其根、活躍其脈的廣闊天地。生態文學創作空前活躍,一批體現美好生活需要、記錄美麗中國進程、貫徹生命共同體理念的作品,拓展著文學的新視野新空間,成為新時代文學一條綿延有力的“長線”。

    盎然綠意賦予文學生機活力

    文學創作特別是現實題材文學創作,必須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從時代脈搏中感悟藝術脈動。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人民的企盼,關系民生福祉和民族未來。從京津冀大氣污染治理、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塞罕壩造林、毛烏素治沙,到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文明理念不斷深入人心,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力度大幅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神州大地綠意盎然,不斷激蕩著作家的創作熱情和創造靈感。

    新時代生態文學通過豐富多樣的作品記錄污染防治攻堅戰、綠色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的生動實踐,講述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鮮活故事。劉醒龍《上上長江》、張中海《黃河傳》、任林舉《躬身》將生態變遷與國計民生結合,從歷史的滄海桑田寫到現實的綠水青山;何建明《那山,那水》、古岳《源啟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誕生記》深入現場,對生態文明建設重大工程、重大事件作“時代報告”;阿來“山珍三部”、遲子建《候鳥的勇敢》以小說方式凝練對生態世界的思考;半夏《與蟲在野》、李元勝《昆蟲之美:勐海尋蟲記》以博物學眼光書寫昆蟲世界的詩意……

    隨著對生態的認識不斷深化,作家們的關注視角也在發生改變,生態文學的內涵外延持續拓展,內容形態更加豐富多樣。作家徐剛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的《大森林》和近期創作的《自然筆記》,相較于其早期作品,對自然的書寫更加大開大合,寄寓哲思,體現出作家生態意識和審美格局的變化。新時代生態文學從對環境現狀的關注,走向貫穿古今的人類共同價值追求,以強烈的文化自信將人與自然共生作為審美旨趣,細察萬物、體恤生命、登高望遠,以蓬勃詩意表達身心與山水相洽的幽微精妙和深廣曠達。

    從中華傳統文化和自然詩學傳統中汲取豐富養分

    賡續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從來不乏對生命、對自然、對美的觀照。中國式詩意棲居寄寓著中華文化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旨趣。近年來,生態文學書寫天地大美、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也注重從優秀歷史文化傳統中汲取養分,從傳統生態智慧中獲得靈感,自覺對文脈悠久的中國自然詩學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彰顯時代精神和中國氣象。

    中華文化重視自然,也重視自然中的人。注重“天地人”和諧共生,是中華文化從古至今的底色,也給中國生態文學帶來獨特質地。在我們的文學中,郊野、山地、森林等自然世界的存在,與人類社會互相映襯。自然中有美的依據、善的象征和真的情義,能給人以映照和啟示。有些生態文學作家以田野調查、野外生存的方式獲取一手資料,這本身值得尊重,但并不意味著要去追求奇特險怪,而重在通過探秘之旅揭示“萬物與我”關系的真諦。

    生活中處處是生態,處處有自然景象。文學講述人的故事,離不開與人共處共生的萬物。從《詩經》、漢樂府,到唐宋詩歌散文及歷代民歌,中國文學中歷來有這樣的特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這種人與自然的“換位思考”在我們的文學中比比皆是。新時代生態文學體現出接續和發揚中國自然詩學傳統的努力。艾平《隱于遼闊的時光》中,草原森林的廣袤、雨雪風霜的襲來、野獸猛禽的出沒,讓人重新認識生命的進與退、生與死。阿來《機村史詩》《三只蟲草》等作品也注重通過描繪邊地風貌與民族生活,展現生命態度和精神世界的變遷。

    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中國生態文學正從根脈深厚的文化基因和蓬勃開展的本土實踐中獲取能量,在世界生態文學舞臺閃耀中國精神的特質與光彩。

    以生態視角提升現實觀照的廣度和深度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生態環境是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礎,在改善民生和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中的作用不斷凸顯。從這一角度來看,生態是書寫現實、書寫人民繞不過去的內容,生態文學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實踐在新時代的重要體現。在廣闊的現實題材創作中融入生態視角,有助于提升現實觀照的廣度和深度,豐富文學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從聚焦脫貧攻堅到書寫鄉村振興,近年來鄉土文學創作蔚為大觀,生態正成為鄉土書寫的重要元素。無論是土地耕種,還是環境治理、綠色農業發展,生態關涉“飯碗”也關涉“美麗”,關涉物質更關涉精神。長篇小說《經山海》就在講述海邊山村脫貧故事的過程中,展開對生態建設的思考,通過種植楷樹、建立鄉村博物館、鄉村傳統技藝申遺等情節,呈現新時代鄉村新面貌。鄉土文學與生態文學相對接,建立多方位審美視角,能夠推動書寫新時代山鄉巨變進入新層面。

    即便是城市題材,也不能忽略自然和生態系統的重要意義。城市中不僅有鋼筋水泥、樓群職場,不僅有家與家、人與人的生活情感,還有風吹雨落、花開鳥鳴、星閃月照,有城市生態獨特的溫度與詩意。中國現代文學中有一支成就較高的創作流派,就是由身在城市的作家們深情敘寫“地之子”主題,其中的鄉村場景和故地人物、食物、季候、稼禾草樹、山嶺河流等,構成了城市居民的心靈田野。但在今天,這顯然還不夠,應予注目的還有城市里本就存在的共生元素,比如近年愈發突出的“以自然為美”的城市建設和城市景觀。李青松《北京的山》以田野調查的方法,書寫“物我為一”的心志,力求寫出現代化進程中生命共同體的豐富形態。

    在以張煒《尋找魚王》、張國龍《瓦屋山桑》為代表的一批少年成長題材新作里,也出現了讓人過目難忘的動植物意象以及對自然生態的生動書寫。少年兒童的赤子狀態映照著生態的天然自在,少年兒童的身心發育又與萬物生長相呼應,讓讀者認識到來自自然的無聲教育,從而進一步去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山水林田湖草沙,野外、鄉間、都市,自然、生活、成長,大生態觀推動著生態書寫不斷拓寬審美視域。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這些美好愿景正在成為現實。與之相匹配的生態文學創作,以中華文化為根基,以生態文明理念與新時代實踐為動力,將會進一步立足大地,創新表達,向世界講好美麗中國的生動故事。

    (作者為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