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汪修榮:中國少年的接力長征
    來源:中國作家網 | 汪修榮  2022年05月07日20:36

    《中國少年》

    作者:韓青辰

    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5月

    新安旅行團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是一個不朽的傳奇。1933年,新安旅行團初征,1935年正式出征,風云5萬里,烽火17年。一群熱血少年,為宣傳抗日救國,冒著千難萬險,從淮安走向上海、南京,走向華北、華中、西北、西南,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把學校開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成為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一個創舉。它不僅是一個少年旅行團,也是抗日宣傳隊和播種機。著名導演蔡楚生稱他們用稚嫩的肩膀“扛著國家民族之大任,一步一步把電影、文明、希望送到窮鄉僻壤,打開國人眼界,喚醒迷茫的心靈……”《中國少年》正是以新安旅行團光榮歷史為素材創作的一部長篇兒童小說,通過新安小學一群少年演新旅、學新旅,爭做新時代“小好漢”的故事,反映當代中國少年繼承新旅精神,賡續傳統、接力前行的步伐。

    新安旅行團是教育戰線一面不朽的旗幟,對今天的教育界和少年兒童仍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作為一個具有使命感、責任感的作家,韓青辰把目光投射到新旅歷史上,試圖從歷史中汲取精神養分,體現了作家對當代少兒教育的敏銳思考。新安小學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創辦的一所學校,創辦之初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辦學理念,這一辦學精神由他的弟子、新安小學第二任校長汪達之發揚光大。1933年,汪達之組織7個平均年齡只有十來歲的小學生旅行團獨立到上海修學旅行,引起巨大轟動,得到了陶行知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1935年,汪達之率領14人的新安旅行團再接再厲,二次出征。如果說上海之行僅僅是一個教學嘗試,第二次卻是真正的教學“長征”。為了這次“長征”,汪達之不惜犧牲自己的愛情,甚至割舍了對母親、家人的親情。新旅從淮安出發,歷經上海、東南、華北、西北、華中、西南等地,幾乎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他們以社會為學校,以生活為教育,把實踐當課堂,在旅行游學中宣傳抗日愛國主張,傳播文化文明,把作業寫在廣闊的中華大地上。雖然歷經磨難,卻不改初衷,許多團員為此付出了血的代價與犧牲。在他們的影響感召下,新旅從最初的14人發展到600余人,用行動喚醒了千千萬萬國人投身抗日愛國的洪流中。作品通過演劇、閱讀、參觀、采訪等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多維度、多視角展示了新安旅行團光榮的歷史和眾多小英雄的形象,讓今天的小學生受到了一場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

    新安旅行團的紅色記憶是小說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這部小說的鮮明底色。作者有意把故事背景設置在新旅故事發生九十年后的新安小學,這是一個頗具匠心的藝術設計。九十年前,新旅正是從這里出發,享譽全國。作為一座有著光榮歷史的學校,作為新旅的繼承者,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上,今天的新安小學連接著過去、現在和未來,既賡續歷史,又開啟未來。這樣一個巧妙的設計就把歷史與現實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作家通過這樣的構思,穿越時空,把老新旅與今天的新安小學巧妙地聯系起來,達到時空交錯的藝術效果。為此,小說精心設計了兩條線索,一條是藏在文字深處的、歷史上的新旅,另一條是今天的新安小學學新旅、爭做新時代“小好漢”的現實生活,兩條線索相互交織,交叉推進,把歷史與現實緊緊勾連在一起,昨天與今天、歷史與現實交相輝映,不斷切換、穿插,一張一弛,讓讀者不時產生時空穿越感,既增強了小說的張力,又大大豐富了小說的內涵,產生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在小說中,新安旅行團的歷史是通過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自然地融入今天的小學生生活的。以俞子航、秦思宇等一群新安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通過兒童劇《新安旅行團》小演員的選拔、排演以及學校開展的各類學新旅活動,對新旅歷史漸漸產生濃厚興趣,進而自覺開始探索新旅、了解新旅、學習新旅。他們一方面通過閱讀新旅當事人的回憶、新旅探秘者撰寫的文稿,通過采訪新旅老團員、新旅后人,全方位立體挖掘新旅的歷史,另一方面結合今天的學習生活,在老師、同學、家長的幫助下,從紅色記憶中汲取養料,爭做新時代“小好漢”。在這樣的氛圍中,俞子航心胸更加開闊成熟,李萊迪解開心結、健康成長,其他人也都不斷克服自身缺點,完善自我……名醫張爺爺在小說中是個承上啟下的象征人物,作為烈士張平的侄子,他既是新旅的后人,又是新旅的研究者、繼承者,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歷史與傳承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體現。

    小說中,兩條線索并行推進,歷史與現實交相輝映,使作品充滿強烈的節奏感,情節更加跳躍、靈動,沉重與活潑交替出現。小說通過歷史與現實兩個層面,表明生活即教育的辦學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愛國情操與家國情懷是這部小說的精神內核和創作基調,也是新一代少年兒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新旅踐行的新安精神和教育理念,不僅是新時代的教育之魂,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之魂。教育不僅在于灌輸知識,還涉及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更關乎一個民族的未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國際風云的急劇變幻,如何教育下一代,用什么來教育下一代,培養什么樣的下一代,這既是新旅給我們的歷史啟示,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會都應該思考的時代課題,也正是這部小說的價值與意義。

    (作者系鳳凰傳媒編委會成員、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原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