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我在西海固生活了二十多年,深知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父老鄉親的迷茫與痛苦、拼搏與掙扎,也深知他們的奮斗與追求、夢想與希望。《西海固筆記》是我付出最大耐心與敬意的一部作品。 季棟梁:《西海固筆記》付出我最大的耐心與敬意
    來源:中華讀書報 | 舒晉瑜  2022年04月11日08:10

    《西海固筆記》,季棟梁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69.80元

     

    作家季棟梁的長篇報告文學《西海固筆記》采取原生態的手法,原汁原味地寫出了一部新時代的“創業史”,記錄了脫貧攻堅事業中涌現出的時代新人,以及他們身上閃耀的時代精神的光芒。

    只有扎根于深厚的西海固大地,深入最基層的社會組織,捕捉最細微的社會細胞,才能讓作品保持泥土的氣息與活力、詩意的厚重與提升。季棟梁認為,只有踩進生活的泥土里,貼近現實生活的人物,去發現細節、感受細節、思考細節才能寫出好作品。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偉業,不僅僅是經濟上擺脫貧困,也是廣袤鄉村的社會變革與精神洗禮,其中尤為重要的是人的變化和成長。

    中華讀書報:您的寫作一向著迷于對大量的日常生活瑣事的描寫。您特別關注細節?

    季棟梁:日常生活即瑣事。細節就是藝術細胞。“細節決定成敗”,這句名言說職場談人生用的多,我覺得文學上更是如此。“撫摸你的細節吧,那 些神圣的細節。”納博科夫給青年作家這樣的忠告,更是說:“細節即上帝。”原生態為主的寫作是需要豐富、真實、鮮活的細節,這也是一部作品打動人的關鍵所在。細節是無法臆造和想象出來的,也不是通過采訪跟你說說就可以得到的,是需要沉下身去,真正深入寫作對象的日常生活中去捕捉,去體驗,四季流轉,一日三餐,一言一行,一顰一笑……細節就隱藏在人們這樣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我在下筆寫一部作品時,首先掂量我擁有多少細節才確定是否要下筆,豐富的細節會讓我寫得自然流暢。尤其是對于非虛構寫作來說,材料、介紹別人會給你,細節沒人能給你。

    中華讀書報:從《上莊記》開始(或許更早),您就采用原生態的手法表述這片土地,這種手法對您亦顯得得心應手。但是另一方面,也需要進行大量的走訪。您在“原生態”的講述中收獲了什么?

    季棟梁:因為我寫作的對象絕大多數是生活在最底層的普通人,我總是讓他們回歸到日常狀態中去書寫他們,而不是在設置某一個模式框架中閉門造車,因此原生態的手法是最恰切的。當然,原生態寫作就更耗時費神,因為你得熟悉,你得體驗,你得發現,你得捕捉,但是對于一個寫作者來說,這卻是非常有價值的。現實生活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豐富得多,你能捕捉、體驗、發現最為鮮活的細節,你能揀拾到語言的珍珠,“貓兒吃漿子總在嘴上抓挖”“生 活 就 是 生 火”“天 氣 即 天意”……何等精妙、形象,向人民學習語言,這是真理。“修辭立其誠”,原生態的寫作我盡可能避免使用修辭手法,原汁原味的記錄與描述,從而使作品更具備最現實的感人藝術力。故而在采訪中,我一意孤行,獨來獨往,不聯絡當地,拒絕安排式介紹式采訪,因為安排式介紹式一本正經的采訪會使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僵化走樣。比如說閑聊中他會說幾升一石,采訪時他就會說多少公斤。

    中華讀書報:西海固扶貧攻堅的文學作品包括影視作品已有不少,作為本土作家,您覺得自己的優勢在哪里,如何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突破或創新?

    季棟梁:西海固扶貧攻堅舉世矚目,近四十年的征程,圍繞著這一征程文學包括影視作品確實不少,可謂汗牛充棟,因此在選定這個題材時,很有些猶豫和懷疑——我能否出新? 作為本土作家,我的優勢在于熟悉。我在西海固生活了二十多年,深知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父老鄉親的迷茫與痛苦、拼搏與掙扎,也深知他們的記憶與信仰、奮斗與追求、夢想與希望。后來雖然離開這片土地,但卻未曾脫離,我每年都數次赴西海固采訪、調研,對西海固扶貧的歷史、政策、舉措可謂熟稔,也積攢了很多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但是,不可否認,我的劣勢也在于熟悉。太熟悉了就會麻木,因為習以為常司空見慣而錯過典型精妙的細節故事。近些年由于西海固聲名顯赫,陪朋友和同行去西海固成為一種生活,他們走進西海固后的一些發現與感慨常常帶給我震撼。那年陪一個朋友去西海固,連續走過幾個村莊,出進幾戶人家,他忽然驚訝地說:“西海固人的問候語是‘喝水嗎’,震撼啊。”是啊,走在西海固,經過人家門口,不一定有人問你“吃了嗎”,但肯定會問你“喝水嗎”,我知道在這片土地上,水真是貴如油,干旱年間窖里收不上水,吃水得去幾十里以外馱,因此只有這里才有“死水怕個勺勺舀”的俗話。

    中華讀書報:您是特別講究結構和技巧的,吊莊移民、梯田建設、鹽池治沙、揚黃灌溉、井窖工程、勞務輸出……《西海固筆記》選取脫貧攻堅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小到被收入高考作文的短文,大到長篇如《錦繡記》,能否談談您在《西海固筆記》結構上的考慮?

    季棟梁:倘若是寫小說,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考甚至是喜好更自由地謀篇布局,安排結構,可西海固扶貧攻堅是一部載入史冊的大事件,扶貧攻堅是全方位的,改造自然、夯實基礎、發展經濟、服務社會……涉及方方面面,而近四十年的脫貧攻堅歷程,有太多值得記錄的事件,我又不想結構條理如同大事紀一樣呆板,也實在不愿割舍采訪中感人至深的細節、故事,因此必須有一個嚴謹科學的結構布局,在保證最有代表性事件的同時,以感人至深的細節、故事充實與豐富這一大事件的內核。因此幾易寫作提綱。

    中華讀書報:作品中穿插了關于歷史、文化等方面的描述,增加了 作品的厚重感和歷史感,也增強了可讀性。從《上莊記》到《西海固筆記》,對故鄉的書寫有怎樣的變化?

    季棟梁:我給人介紹西海固有句話是不會忘記的,就是歷史上的西海固是一個大地方,“外阻河朔,內當隴口,襟帶秦涼,擁衛畿輔”,由于地址位置的重要,自秦漢就是關中地區重要防御體系之一,蕭關即在西海固之固原城邊。這片土地上唐筑原州七關,元建安西王府,明設九邊重鎮,清升為直隸州,紅軍三軍大會師的西吉縣將臺堡建于秦昭襄王時期。城、衛、營、關、堡等含有歷史符號的地名遍地皆是,一個村莊就可能與一段更朝換代的歷史緊密相聯。因此在選擇村莊的時候,我選擇那些有歷史的村莊,除了想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和歷史感外,想突出表達這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大地方,卻窮了兩千多年,在2020年擺脫貧困,步入小康,這一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文學即歷史。對于故鄉的書寫從最初的寫作到《上莊記》到《西海固筆記》有一種深及內里的層次變化。我對故鄉的書寫變化最明顯的是最初多寫離開,現在多寫歸來。

    中華讀書報:評論家李建軍早就注意到您追求樸實、扎實、厚實的敘事效果,甚至曾將《上莊記》贊揚性地命名為“報告小說”,不僅在敘事中“追蹤躡跡”地追尋事實,“如其所是”地描寫細節,而且還通過注釋的方式,彌補小說敘事之不足,給讀者提供更多的閱讀信息,提供了很多理解作品敘事內容的重要數據。您在寫作的過程中,是怎樣的心態?

    季棟梁:《西海固筆記》與《上莊記》一樣,寫的都是極現實的鄉土題材。極現實的鄉土題材需要的正是李建軍老師所說的“樸實、扎實、厚實”,而實打實的寫實就讓作品具備“報告性”。《上莊記》所關注的是農村變革時代的日常現狀,極具“報告”性,只不過與“報告”不同的是,通過人們日常生活細節化書寫,充實強化“小說”性。《西海固筆記》則是以事實為依據的寫作,屬典型的報告文學,但在書寫中依然注重日常生活細節化。兩部作品之間是有著深刻的變化的。行走在這片土地上,對它前世今生的梳理,就是走在一個個的故事里,看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是心潮起伏。

    中華讀書報:幾十年來,圍繞西海固,您寫下了上百萬字的作品,《西海固筆記》在您的創作中有怎樣獨特的意義和價值?

    季棟梁:《西海固筆記》是我付出最大耐心與敬意的一部作品,也是我最溫情最慰藉鄉愁的一部作品,通過“西海固脫貧”這一歷史事件我覺得寫出了眾志成城的精神與信仰。雖然我一直寫小說,《西海固筆記》是一部純粹的報告文學,但對我今后的寫作是有意義的,那就是真正的現實主義作品,即使是非虛構作品,也必須深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尋找和體驗虛構的基礎與元素。就像鄉愁,必須明白鄉愁在鄉下,不在書房、書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