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人世間》后程滑坡靠什么讓觀眾留步
    來源:北京青年報 | 楊勁松  2022年04月01日14:39
    關鍵詞:《人世間》

    原著黨對58集《人世間》肯定是不滿的,但電視劇就是獨立文本,不問來處。《人世間》形成近年國產劇收視高峰,說明中國電視劇一旦回歸現實主義創作軌道、一旦抒寫直通人心的中華傳統美德與哲學光照的好人情懷、一旦遵循電視劇的戲劇美學傳統,觀眾就會以最大的包容與熱情去追隨,奉上熱淚與好評,即便它存在諸多遺憾。

    小說《人世間》是梁曉聲基于個人史的普世創作,同名電視劇也是李路導演的作者表達,準確說是2021年的作者表達。給抗美援朝烈士后代分房、周楠見義勇為死于美國、蘇聯航母給周秉義機會救活軍工廠、馮化成出走法國,劇中這些國際遠景符號都具有明顯傾向。生于長春的李路,將原著背景從哈爾濱改到長春,切割了原著中更為深遠的歷史背景與社會內涵,將周秉昆清晰定位為無文藝氣息的工人形象,熟悉的生活有利于導演的藝術再現,也便于建構周秉義、周蓉與周秉昆三兄妹形象的階層差異。

    《人世間》前20集確實好,成功奠定了全劇的總體氣質,牢牢抓住觀眾匯聚成《人世間》的收視洪流,最后18集產生了意料中的滑坡,但并未影響觀眾的總體體驗。盡管電視劇中很多主要角色的人物命運不如原著中在跌宕起伏間表現對時代的思辨深刻,但編導自圓其說,保證了電視劇獨立文本的相對完整。

    該劇的中部是一出青春的悲劇,圍繞周楠的短暫生命的最后時光展開。在得知自己身世的真相后,周楠與表妹馮玥青梅竹馬的親情,成為水到渠成的愛情,卻遭遇父輩的反對;駱士賓與鄭娟的宿怨,秉昆、周蓉對于鄭娟貞潔的維護,光字片成為無形的道德審判者,他們成為歷史與社會的威嚴的注解。周楠與馮玥這對代表未來的戀人,與這張龐大的歷史潛網抗爭,周楠的死是偶然,他與馮玥的幸福未來被扼殺是必然,如同鄭娟只有在子亡夫危之刻才公示傷疤,那張潛網最終破碎不堪。

    駱士賓的金錢帝國與鄭娟、周秉昆的親情王國的對抗,使得周楠選擇了自我奮斗,在去美國的機場安檢處,周楠對駱士賓叫出了“爸”,他過安檢雙手舉起不僅是向血緣投誠,更是對父輩歷史鉤沉的釋懷與放飛,體現了年輕一代的道德寬度。周楠與馮玥的愛情戲格外動人,愛而不得的傷痛,散發出青春理想主義光芒。令人心碎的還有暗戀周秉昆的孫小寧,甚至拐走馮化成的女詩人王紫對周蓉說她的本名叫王玉玲,這份坦然,不乏光澤,她倆的抗爭與抉擇都散發著愛的尊嚴。

    該劇最后篇章放棄了寫苦難破碎之心的修復,放棄了寫代表歷史與未來的兩組人物各自裂痕的彌合,落筆在清官周秉義的最后時光。其實光字片的拆遷,也是“以拆寫合”的一次機會,但編導又放棄了。戲劇事件的選擇流于外在與俗套,就難以抵達人物內心深處。特別是將秉義、秉昆這對親兄弟作為拆遷事件中的矛盾主要關系來處理,很難形成具有超越戲劇障礙的觀眾期待,因為我們的觀眾每天面對的是自媒體發布的同樣的社會事件的分享,也曾對《人民的名義》《掃黑風暴》這樣的電視劇的藝術真實所津津樂道,一旦官民沖突或因果關聯牽扯到血緣,這就對編導提出更高要求,顯然,《人世間》最后一筆還是低于觀眾經驗累積的高度。周秉昆出獄后一言不合就出手的重復描寫,人物塑造扁平簡化,給批評該劇爛尾的觀眾提供了論據。

    該劇后部處理最好的是探監周秉昆的數場戲,同一場景、同一行為,不同人物探監展現出時光的變遷,信息廣度與情感深度很豐滿,符合電視劇室內戲劇的基本美學規范。這種手法還頗得中國戲曲的敘事美學秘訣,越劇《梁祝》最著名的“十八相送”是梁山伯送祝英臺回家,邊走邊唱,把祝英臺的春心風情、梁山伯的憨傻不解全唱透了;后來梁山伯知道祝英臺性別真相,下山去祝英臺家求親,在相同的場景里回味“十八相送”,這折“回十八”同樣是越劇經典唱段,情感抒發酣暢淋漓。臺灣電視劇《想見你》《華燈初上》也有同樣的表現手法,于簡約情節里緊打慢唱,工筆白描刻畫人物。

    《人世間》后半部雖弱,仍能牢牢抓住觀眾,一是收視慣性,二是靠著宋春麗、隋俊波、徐松子、徐百惠等配角在有限的戲份中給出極為精準的表演——這種表演是根植于戲劇表演的日積月累,撐住了劇本的不足。

    其實,劇中對光字片年輕一代的生活選擇蜻蜓點水一帶而過,令人遺憾。如果將馮玥、周聰、牛牛還有趕超兒子、國慶兒子的戲放置前景,或許該劇最后部分會有更為開闊的時代生機,遠比周秉義勸老戰友姚立松自首這樣不痛不癢的戲好。有《人民的名義》這樣的戲在先,《人世間》選擇將清官周秉義濃墨重彩表現,又將他置于親情與鄰里之情里寫清廉,使得最后戲劇動力與情感張力貧弱,是被“美顏”的清官。

    可以說,《人世間》是電視劇現實主義表現的一種溫暖樣本,有柔光,有祛斑,也有懸浮,虛焦之處也給觀眾留出了情感共鳴的認知廣場,特別是中年以上的觀眾都會在該劇中找到熟悉的生活投射與歷史回光。電視劇審美完成不僅于觀眾與屏幕之間,更多靠非連續審美的社會眾議空間。倫理道德是最能激發這一空間的主題,很多強情節的電視劇,觀眾入戲難、評說參與感弱,所以口碑與收視率就不如同樣題材的倫理敘事的電視劇。

    梁曉聲的《人世間》是厚實的,再過二十年,我們重讀原著中所寫的中國五十年變遷,會有新的歷史認知與現實思辨,我相信,新一代的編劇導演,會對梁曉聲的原著充滿改編影視的創作沖動,因為這五十年,值得我們一而再地深情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