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我國網絡文學發展的新挑戰與新趨勢
    來源:《天津社會科學》 | 歐陽友權 羅亦陶  2022年03月29日08:07
    關鍵詞:網絡文學

    【摘要】作為當代中國廣受關注的文學現象,網絡文學以其海量的生產規模和跨文化傳播的“中國風”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新時代的網絡文學面臨新的挑戰,并呈現出值得關注的發展趨勢。其中,短視頻引流的“增量焦慮”、免費閱讀對線上付費訂閱人氣的沖擊,以及現實題材創作如何賦能文學“抓地力”問題,是當下網絡文學必須面對的三個挑戰;網文IP文創產業鏈的“下游倚重”、網絡文學批評的在線化與數據化,以及5G商用與人工智能興起不斷催生新型業態,或將是網絡文學未來發展的新趨勢。

    【關鍵詞】網絡文學 切入現場 新挑戰 新趨勢

    漢語網絡文學經過三十多年風雨歷程,開始轉型升級、提質進階,憑著品類豐富的作品、泛娛樂消費和跨文化傳播的強勁影響力,已經成為當代文壇最受關注的文學新銳。時至今日,必須正視網絡文學在新的技術條件與社會語境中面臨的新挑戰,辨識其發展的新趨勢,以便在調適性選擇中讓這一文學新軍行穩致遠。

    一、切入現場:打造“矢量”前行的“增長極”

    1.持續升騰的增量與存量。

    自1991年世界上第一個用中文表達的文學電子刊物《華夏文摘》在北美誕生至今,漢語網絡文學已經有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從20世紀90年代“文青式”創作到世紀之交的低迷探底,直至2003年創立“VIP付費閱讀”模式后一路上揚并“矢量”前行,近兩年借助新冠肺炎疫情的“宅居”蓄勢,我國網絡文學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以文學“黑馬”之姿成為中國也是世界文學中最為亮眼的“增長極”。

    有統計表明,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為4.61億,占網民總數的45.6%,年新增簽約作品約200萬部,各文學網站日均更新字數超1.5億,全年累計新增字數超500億。2020年中國網絡文學市場規模達249.8億元,累計創作網絡文學作品2905.9萬部,網文作者累計超2130萬人,IP的改編量為8059部[1]。這些統計數據未必精確,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無論是網站作品存量還是年度作品增量,我國的網絡文學都居于增長高位,已經是一種時代“現象級”文學形式,并且是當今傳統文學低迷期唯一的文學“增長極”。

    文學在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一直被視為文明之表征、文化之精粹和藝術之母體,但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文學在經歷過撥亂反正、激情噴發的“高光輝煌”后,傳統的精英文學(或純文學)風光不再,慢慢淡出文化舞臺中心,隨之,文學與時代相生相融,出現新的變化:“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當代中國文學即遭遇了兩次大的變革,一是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的‘邊緣化’退縮態勢,二是在世紀之交出現的‘數字化’媒介的沖擊。第一次變動讓文學失去了轟動效應,而第二次則使文學開始步入存在方式與表意體制的技術轉型。究其原因,如果說前者是源于經濟體制轉軌的社會掣肘,那么后者則是信息科技的革故鼎新對文學滲透與博弈的必然結果。時至今日,第一次變動形成的文學震蕩庶幾歸于平靜,而數字媒介下的文學轉型才剛剛拉開序幕”[2]。多年前的這個判斷今天看來并未過時,不同的是,借由數字媒介產生的網絡文學不僅拉開了序幕,而且日漸走到今日文化舞臺的中心,與傳統文學的影響力收減之態形成鮮明反差,不僅成為“文學會客廳的大象”,還打造出世界網絡文學的“中國時代”。環視當今“地球村”的網絡文學,只有中國一枝獨秀,堪與好萊塢大片、日本動漫和韓劇一道,享受“世界四大文化奇觀”的聲譽和榮光。

    2.高質量發展:歷史“拐點”的文學承諾。

    當“矢量”前行的網絡文學發展到一定的量級后,僅靠“跑馬圈地”的類型小說覆蓋和日更不輟的高產增量已日漸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提升文學品質、賦能作品價值,才是網絡文學在高質量發展“拐點”上應有的文學承諾。2020年12月30日,136位知名網絡作家聯合發出《提升網絡文學創作質量倡議書》,呼吁全國網絡作家堅持正確的創作導向,自覺抵制“三俗”;加大現實題材創作力度,塑造新時代新人物新形象;提升文學素養,反對跟風寫作;不以點擊量和收入論英雄,倡導“降速、減量、提質”,加強精品化創作;推進網文出海,講好中國故事。中國作協指出,中國網絡文學進入轉型升級發展的關鍵階段,要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統籌規劃,加強引導,出臺措施,關心網絡作家的成長,促進網絡文學的高質量發展[3]。

    從政府管理的角度看,引導網絡文學創作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主要有兩大舉措,一是加大對網絡文學的扶持力度,鼓勵有風骨、有溫度、有文學內涵的創作,推進網絡文學精品化發展進程。如2021年中國作協遴選30部網絡小說作為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各級作協組織采取線上線下結合培訓網絡作家。閱文集團2020年創立閱文起點創作學堂,開設“網絡文學作家卓越班”,提供線上課程近300節,覆蓋數十萬作者,超百位作家參與線下培訓。二是加強文學價值引領,構建精品力作評價標準。中國作協連續發布“中國網絡小說排行榜”和“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榜”,用規范的評價標準遴選優秀作品,為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樹立標桿。特里·伊格爾頓曾總結文學發展的基本規律:“歷史變化就是系統內種種固定元素之間逐漸的重新組合和重新排列:沒有任何事物消失,它們僅僅通過改變與其他元素的關系而改變了形狀。在任何特定的時刻,文學系列都會碰到好幾條可能的發展道路,但實際選擇了哪條道路卻是文學系統自身與其他歷史系列的‘相互關系’的結果?!盵4]我國網絡文學選擇的品質化發展之路,是歷史對這一文學形式的必然選擇,也是時代要求的正確選擇,因為無論是文學(網絡文學)與文學(傳統文學),還是文學與社會的“相互關系”,都要求網絡文學面對轉型“拐點”時選擇高質量發展的正確路向。

    3.跨文化傳播:“地球村”里的“中國風”。

    網絡文學的跨文化傳播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大亮點,也是網絡文學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窗口?!吨袊W絡文學國際傳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中國網絡文學共向海外傳播作品10000余部,其中,實體書授權超4000部,上線翻譯作品3000余部,網站閱讀和訂閱App用戶超1個億?,F在,中國網文出海已經從個人授權出版、平臺對外授權、在線翻譯傳播,步入到域外本土生態建立的發展階段,傳播方式有實體書出版、在線翻譯傳播、IP改編傳播、海外本土化傳播和投資海外平臺等,App類網文平臺日趨主流,傳播范圍從東南亞、東北亞、北美擴展到歐洲、非洲,覆蓋“一帶一路”40多個國家和地區。網絡文學刮起的“中國風”遍布“地球村”,吸引了數以億計的海外讀者,他們也和國內讀者一樣,熱衷追更、討論情節,用中英雙語總結網文高頻詞匯對照表,甚至還有讀者搖身一變,從閱讀的受眾變成網文創作者,成為我國網絡文學的海外“代言人”。

    網絡文學跨文化傳播的亮點在于:第一,為海外讀者提供優質豐富的閱讀內容。網絡文學中的宏大世界、奇幻想象與人性通感深深吸引了海外讀者。在Webnovel上的《天道圖書館》評論區,網友Hevveh留言稱,這是“他看過的最好故事,書中包含許多獨特有趣的情節,很容易讓人產生代入感。主人公的人格魅力,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令人神往”。第二,為海外作者打造開放靈活的UGC創作平臺,通過降低創作門檻,設置創作專區,舉行征文比賽等,使網文創作呈常態化趨勢。第三,打造專業編輯團隊,運營“寫—發—讀—改”終端,高效孵化作品,實現多向轉化;優化作者薪酬與福利制度,提升作者創作成就感與幸福度等,為網文產業實現全版權運營奠定基礎。以《全職高手》為例,其小說英文版在Webnovel多次登上暢銷榜榜首,動畫版也在YouTube上連載,片頭廣告聯動同名手游,最大限度地發揮了IP聯動效應。除了從文字到影音、游戲、衍生品的蔓延,網文企業還通過投資海外文創企業、與海外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等方式,豐富網絡文學全版權運營形態。如囧囧有妖的《許你萬丈光芒好》向越南授權改編版權和電子版權,由越南河內白明股份公司負責改編劇的拍攝制作。閱文投資韓國網文企業Munpia,使其成為Webnovel進入韓國網文市場的重要通道。

    網絡文學這股“地球村”里的“中國風”正抓住全球文創產業發展的絕佳機遇,率先打破文化“走出去”的壁壘,積極展現中國文化魅力,踴躍參與全球泛娛樂市場競爭,踐行文化“一帶一路”倡議,提升了我國文創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與全球影響力。

    二、追風潮動:挑戰下的行業反思

    1.短視頻引流的“增量焦慮”。

    在經歷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后,網絡文學的線上經營進入瓶頸期。據閱文集團財報,2017年至2019年,閱文的線上收入從834%下降至444%,付費盈利收縮是線上用戶止增的重要信號,這種增長乏力引發的“增量焦慮”一直傳遞到行業末端。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1年9月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沒有如往常一樣將網絡文學單列為網絡娛樂大類,這與網絡文學在網絡娛樂類應用領域增長乏力、市場表現遜色于網絡視頻、網絡直播與網絡游戲等不無關聯。請看近年《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幾個數據統計,2018年12月,我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4.32億,占比52.1%;2019年6月,用戶規模4.54億,占比53.2%;2020年3月,用戶規模4.55億,占比50.4%;2020年12月,用戶規模4.60億,占比46.5%;2021年6月,用戶規模為4.61億,占網民總數的45.6%[5]。這些數據表明,網絡文學用戶規模近三年有小幅度增長,但增長幅度遠低于預期;與此同時,用戶占比則呈不斷下降趨勢,這說明網絡文學的原有市場份額正被其他娛樂應用“蠶食侵占”。

    除了激烈的外部競爭,網絡文學遭遇的“瓶頸”也有自身因素。閱文集團財報顯示,2018年至2020年,公司月付費用戶占比分別為5.1%、4.5%、4.5%。免費閱讀的興起一度給網絡文學帶來新的增長點,但潮水退去之后,不但免費閱讀苦苦掙扎、勉力支撐,付費閱讀也不可避免地進入下行模式。如此“內憂外患”迫使行業將目光投向了短視頻,希望能借短視頻“東風”再現網絡文學昔日的輝煌。

    為紓解這一“增量焦慮”,一些有實力的大型網站挑選網文作品中的精彩橋段、人氣梗或人設梗,制作成微短劇、視頻漫劇或漫畫、有聲書等以引流作品,增加流量。借短視頻引流的原因十分明顯。第一,視頻特別是短視頻是“注意力經濟”時代的佼佼者,其對眼球的吸引力遠大于文字閱讀。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44億,較2020年12月增長1707萬,占網民整體的93.4%;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88億,較2020年12月增長1440萬,占網民整體的87.8%[6]。另外,據《2020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的數據,全國短視頻用戶觀看短視頻的日均時長為110分鐘。可以說,短視頻的網民使用率(93.4%)在互聯網應用中排名第二,僅次于即時通信(97.3%),遠超文學使用率(45.6%)。短視頻借助技術紅利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形成了互聯網時代的虛擬“部落”,使用戶獲得了電子身份與群體認同,其強大的影響力是文字閱讀所不可比擬的。第二,網絡文學與短視頻具有天然的親緣性。那些以信息流廣告形式在抖音、快手、優酷、微視等視頻平臺發布的1~5分鐘的短視頻或微短劇,其大多根據網絡文學作品最經典的反轉橋段改編,情節緊湊、頗具吸引力,目的是引導用戶下載網文App,實現流量到用戶的轉化。網絡文學情節跌宕、矛盾叢生、人物鮮明、爽點密集,十分適合改編成短視頻。并且,短視頻制作周期短,資本投入低,時效性強,是網絡文學落地影視的高效之選。

    據《2020快手短劇生態報告》,快手上的微短劇已超2萬部,點擊破億的超12.5%,粉絲量超100萬的短劇作者已近1200位??焓侄虅「沁M一步攜手創作者、IP平臺以及影視機構,志在打造1000部快手獨家精品短劇。抖音也已開啟了短劇新番計劃,鼓勵MCN機構或個人作者在抖音首發帶有連續劇情的1~5分鐘作品。此外,抖音還聯合番茄小說共同推出“番茄IP改編合作”計劃,鼓勵用戶將IP改編成精品短劇。微視正推出主打制作精良的1~3分鐘豎屏連續微劇品牌“火星小劇”,以及針對精品微劇的扶持計劃“火星計劃”。七貓、番茄小說、米讀等免費平臺的成功探索促使傳統付費巨頭躬身入局,紛紛謀劃將旗下浩如煙海的小說IP短視頻化。閱文集團推出了IP短劇《生活挺甜》,發布在B站的官方賬號,中文在線也表示旗下原創網絡文學平臺17k小說網編輯團隊正推進相關短視頻業務。

    網絡文學與短視頻的“牽手”使贅婿、霸總、穿越、復仇等主題的文學創作大放異彩,后者不僅引流效果出色,網友還紛紛以此為“原材料”對其進行二次加工,進一步促進了網絡文化的狂歡。微短劇《龍王贅婿》憑借浮夸的演技、不斷反轉的“套娃”情節以及簡單粗暴的臺詞梗在2020年火到出圈,歪嘴龍王成了B站和微博等平臺的流行符號,“時日無多”“有眼無珠”“三年之期已到”“逐出蘇家”等話語在網友中口口相傳,成為網絡流行話語的一部分。

    從市場角度看,短視頻引流雖風頭正盛,我們卻不可對之過于樂觀。首先,短視頻雖能吸引大批流量,網文App最終能否留住這些流量仍是一個問號,許多下載軟件的用戶只是“蜻蜓點水”式的湊熱鬧,并非網絡文學的核心人群。網文發展重在核心人群的深耕以及市場價值的挖掘,文學品質“護城河”建設比表面的數據變化更為關鍵。其次,短視頻為了在1~5分鐘內吸引用戶,必須提取網文作品中最“狗血”的部分,這樣的目標設定會潛在影響作家的創作模式與創作理念,進一步擠壓網絡文學的文學性。類似“孩子沒了”“霸道總裁”“重生逆襲”“豪門奪產”這些關鍵字眼和3秒一小反轉、30秒一大反轉的情節設定,會使網絡文學創作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無法沉下心思寫精品,不知不覺“開了倒車”。最后,內容生產與作者培育始終是網絡文學發展的“壓艙石”,短視頻引流只是市場手段,卻不是終極目的,短視頻與網絡文學的結合是增加流量的途徑之一,但并非文學進步的治本之策。市場的風往什么方向吹歸根結底是社會需求和多方角力的結果,網絡文學能做的和應做的,是在以短視頻為代表的圖像文化的強勢進攻下以靜制動,強健自身才能轉“?!睘椤皺C”,終而以文字為盾,執視頻之劍守文學審美內力,以優質內容贏得未來。

    2.免費閱讀的“紅與黑”。

    付費用戶數下降后,許多文學網站平臺把注意力放在免費市場,連尚文學、趣頭條、七貓、掌閱、番茄小說等紛紛推出免費閱讀App,閱文集團也于2019年1月推出免費閱讀App“飛讀小說”。實踐證明,免費閱讀撬動了多年來的付費閱讀模式,效果十分顯著,不僅開發了付費敏感人群的下沉市場,還使盜版網站不再有生存空間,在網絡文學增量見頂之際,守住了行業受眾的基本盤,挑戰了網絡文學常規盈利模式,被稱為網文江湖中的“鯰魚”。免費閱讀在當下的網文消費市場仍然維持高速增長態勢,但喜人的流量紅利背后依然潛藏著對優質內容與盈利前景的憂慮。QuestMobile發布的《2020中國移動互聯網年度大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免費閱讀App用戶規模1.44億,較上年同期的1.18億增長22%。付費閱讀App的狀況正好相反,行業月活躍用戶從2019年12月的2.54億,下滑到2.19億,同比下跌13.7%。一升一降的鮮明對比顯示出市場對免費閱讀的巨大興趣,用戶紛紛“用愛投票”,免費模式在用戶數量、月度活躍用戶人數、使用時長等多項指標中“超過”付費閱讀,不得不引起業內人士的戰略考量。

    免費閱讀的高速發展離不開資本的助力,如七貓背靠百度、瘋讀借力觸寶、番茄小說仰仗今日頭條、米讀拜在趣頭條門下,資本助力下的免費閱讀在廣告營銷、現金拉新、資源投入上慷慨解囊,通過借短視頻引流、植入知名綜藝、鋪設城市廣告等方式,使免費閱讀在市場資源的助力之下迎來了巨大的下載量。除了開發多元引流手段將用戶吸引過來,免費閱讀還“搜腸刮肚”地留住用戶。其中屢試不爽的方法是用日?;顒雍同F金獎勵提高用戶黏性。比如,番茄小說的用戶可在App頁面通過玩專屬的番茄游戲賺取“番茄”。不同的閱讀時長能夠轉化為不同層級的番茄獎勵。老用戶邀請好友下載App也可獲得現金獎勵。這樣,以“免費閱讀+現金獎勵”為噱頭,免費閱讀即可在移動閱讀市場贏得更大份額。

    免費閱讀與付費閱讀擁有不同的用戶畫像,而這正是免費與付費融合發展的市場基礎。有研究表明,在用戶群體上,免費模式與付費模式存在較為明顯的年齡、城市、性別差異。免費模式主要撬動的是低線城市和“銀發族”(60歲及以上用戶)的增量需求,獲得大量下沉用戶和中高年齡層用戶,瞄準的是對價格敏感但能接受閱讀頁面廣告的客戶,有利于提高內容庫的整體投資回報率,幫助作品產生更高的價值,因而是付費閱讀模式的有益補充。現在,免費與付費在博弈中并行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以《斗羅大陸》為例,《斗羅大陸》在起點連載期間通過付費模式獲取收益,完結后則將主要精力放在版權運營上。2020年,《斗羅大陸》向用戶開放免費閱讀權限,僅僅半年時間,通過QQ瀏覽器閱讀人數即超過1000萬。免費與付費的攜手合作能夠覆蓋更廣泛的用戶群體,適應多元化的閱讀需求,延長網文作品的生命線,激活作品的“二次收益期”。

    免費閱讀這條“鯰魚”入局三年,帶來了網文市場的正向變化,同時也產生了不少問題。其一,內容同質化嚴重。內容同質雖是免費與付費的通病,但付費閱讀在多年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對精品內容的共識,可以在類型、創意、想象力與互動方面不斷推陳出新,讓同質的作品市場收窄。相比而言,免費閱讀作品充斥著幾年甚至十幾年前付費閱讀已經“玩”過的老梗,女頻仍以“霸愛”“毒妃”“寵妻”“大佬”為旨趣,男頻也仍將“盜墓”“龍婿”“帝尊”“驚魂”等視為作品賣點。雖然目前免費閱讀依然擁有巨大流量,但如何孵化優質作品,增加用戶黏性,挖掘新市場與新題材將是免費平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其二,IP價值轉化受阻。免費閱讀的主要收益是廣告收入,但長期發展必須著眼于網文作品的IP轉化,而這無疑是該模式的薄弱環節。免費閱讀的發展歷史短暫,簽約作者相對較少,傳得開、叫得響、立得住的作品屈指可數,其IP孵化的潛力嚴重不足。IP存量增長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資本能否“寬容”免費閱讀足夠的時間仍是一個問號。其三,市場推廣打“擦邊球”時有所見。免費閱讀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以及抖音、快手類視頻平臺進行了大量推廣,但這種推廣像網絡空間里的“牛皮癬”,觀之厭惡卻又無處不在。從“王妃掛在城頭七天了”“和禁欲系的男醫生戀愛”到“將軍發現女兒住狗窩”……文字、圖片和視頻無不極力刺激用戶的感官體驗。長此以往,網絡文學的公眾印象將與“小黃文”“垃圾文學”畫上等號,不利于網絡文學的高質量發展。

    3.現實題材如何賦能文學“抓地力”。

    網絡文學的現實題材創作近幾年受到了政府、企業與作者的一致重視,現實主義精神成為創作者的轉型動力,不僅豐富了網文創作的題材品類,也讓網絡文學貼近時代、貼近生活,更加“接地氣”?,F實主義強調真實地再現社會現實,其孕育的公民精神與社會責任感對于“玄幻滿屏”的網絡文學具有糾偏和引航作用。現實題材寫作在網文類別中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生存土壤,沒有“金手指”、不打“爽感”牌的優秀現實主義作品也能獲得讀者的喝彩。卓牧閑的《韓警官》《朝陽警事》頗受讀者歡迎,這兩部小說聚焦普通基層民警雞毛蒜皮的日常生活,比如幫群眾抓蛇、抓貓,調解矛盾,等等。日常生活小事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卻能讓人讀來興致盎然。如果只在玄幻修仙等類型里打轉,網絡文學的發展前景會越來越窄。勇敢地嘗試現實主義題材,對作者而言,是跳出舒適圈的一大挑戰;對讀者而言,是提升文藝鑒賞、關注現實生活的“藝術教育”;對行業而言,則是拓寬發展路徑、豐富作品類型的重要契機。一批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應運而生,《大江東去》《網絡英雄傳》《浩蕩》《復興之路》《大國重工》《朝陽警事》《神工》《橙紅年代》《重卡雄風》《北斗星辰》《上海繁華》《大國航空》《大醫凌然》《傳國工匠》《相聲大師》《我的1979》《手術直播間》《美食供應商》《明月度關山》《草根石布衣》《大國網安:縛蒼龍》……還有現實題材征文大賽的多部獲獎作品,它們關注小人物的沉浮,不吝筆墨刻畫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從人物到行業,從家庭到社會,從現實到歷史,為當代社會留下文學的注腳。

    網絡文學的現實題材創作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然面臨多重挑戰。

    其一,有的現實題材作品披上了“現實”的外衣,卻與真正的現實相左相隔,缺少現實主義文學應有的“抓地力”,出現叫好不叫座的“落地尷尬”現象。我們看到,有的人創作現實題材是為了迎合主流意識形態的需要而“勉力”為之,寫的不是來自自己靈魂深處的東西;有的網文大神從寫玄幻轉為寫現實,寫出的東西“入不了味兒”,讀者不認;還有的右手寫玄幻,左手寫現實,表面上看是響應政府號召,內在的真實意圖卻是奔著作品獲獎而去,圖個“我也在創作現實題材”的好名聲——時下的現實題材作品獲獎機會更多,這樣就可以實現“玄幻賺錢、現實得獎”,名利雙收。我們看到,有許多現實題材網文作品只有現實之“形”而無現實主義之“魂”,寫的是現實生活,卻缺少對生活的深入體察和獨到理解,僅存生活皮相而已,既不“抓地”也不“抓人”。事實上,如果沒有貼近大地,走進生活皺褶和人性深處,沒有像張賢亮那樣,讓自己“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堿水里煮三次”,讓自己的視野只停留在粗淺的概念和有限的經驗之中,筆下的現實也不過是“蜻蜓點水”或“打卡”走秀,如果作者沒有邁過生活體驗這道“鐵門檻”,沒有承受過生命的沉重與苦痛,沒有與生活真相相匹配的倫理思考與美學感悟,僅是“站在橋上看風景”,筆下的所謂“現實題材”終歸會隔著一層[7]。通往現實主義之路不是熱鬧的,而是清冷的;不是多金的,而是清貧的;不是輕易的,而是要付出“心流”[8]的,只有堅持現實主義文學精神,以“平視”的眼光和“體驗”的處境將自己浸泡在生活之中,才有創作現實主義文學的可能性。

    其二,文學創作的急功近利氛圍導致創作者心浮氣躁,難以潛入生活的深處,用“抓錢”之心架空了文學的“抓地力”。什么題材火了,便跟風去寫什么;什么題材最有可能IP改編,創作者便聞風而動,一窩蜂地趨于此道,文學一旦變成市場的奴隸,作品染上了金錢的“銅臭氣”,所謂“現實題材”也就變成了賺錢的幌子,網絡文學必將偏離“文學”的軌道。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指出:“文藝創作是艱辛的創造性工作。練就高超藝術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專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為功。如果只想走捷徑、求速成、逐虛名,幻想一夜成名,追逐一夜暴富,最終只能是過眼云煙。文藝要通俗,但決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藝要生活,但決不能成為不良風氣的制造者、跟風者、鼓吹者。文藝要創新,但決不能搞光怪陸離、荒腔走板的東西。文藝要效益,但決不能沾染銅臭氣、當市場的奴隸。創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實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質,名聲要靠德藝?!盵9]網絡作家只有遵循這樣的站位去創作,其作品才不會荒腔走板,才有可能產生感染力和影響力,在創作現實題材時,才會賦能作品以文學“抓地力”。

    其三,現實主義內涵的變與不變?,F實主義精神有著悠久的文學傳統,按照恩格斯的說法,它的基本精神是:“據我看來,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盵10]真實地反映客觀現實生活,以客觀的價值立場注重細節描寫的真實性,塑造典型人物,這些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精神是不變的,網絡現實題材創作也需要遵循。從恩格斯的時代到現在,歷史過去了一百多年,期間誕生了巴爾扎克、托爾斯泰、狄更斯、魯迅等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和許許多多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現實主義的基本精神一直被文學家堅守。今天的文學創作,包括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作,仍然需要秉持現實主義精神、原則和方法,并需要做到三點:一是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體現時代精神;二是在塑造人物時要寫出人性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寫出典型人物的性格特點,表現人與現實之間的人文審美關系;三是注重藝術創新,具有文學的感染力,在網絡文學中能用充滿“爽感”的藝術形式,表現令人警醒或讓人感奮的文學內容,《朝陽警事》《中國鐵路人》《匹夫的逆襲》和上文提到的那些成功之作,就體現了這種現實主義精神。

    與此同時,現實主義精神又是不斷豐富、與時俱進的,需要賦予新的“現實”指涉,反映現實并助力現實。我們知道,現實主義作為一種創作原則起源于19世紀,法國畫家庫爾貝最早倡導這一概念并付諸創作實踐。20世紀以來,盧卡奇、哈里·萊文、特里·伊格爾頓、雷納·韋勒克、羅杰·加洛蒂等都用更廣闊的視角拓展現實主義的語義疆界,賦予現實主義以新的內涵。他們認為,所有偉大的作家,就其犀利而審慎地批評他所了解的生活而言,都可以算是現實主義的一員。在我們所處的互聯網時代,面對新的技術條件與更為豐富的社會生活,現實主義應該被賦予新的時代特點。比如,昔日物理的“現實”已擴大到網絡現實、虛擬現實,不僅包括線下的現實生活,也包括線上的虛擬生存,還包括現實與虛擬之間的“元宇宙”滲透與轉換,這是對傳統現實主義的突破。網絡作家既可以表現傳統意義上的現實生活,也應該深入挖掘虛擬生存體驗,還可以表現這兩重現實之間的矛盾與沖突[11]。因而,網絡文學創作須以互聯網時代現實主義的“變”與“不變”為出發點,關注新的現實生活,將信息、網絡、智能、虛擬空間等要素融入文學創作,反映乃至預見未來生活。

    三、行穩致遠:脈動中的發展趨勢

    1.IP文創產業鏈“下游倚重”之勢。

    網絡文學從上游原創作品訂閱付費盈利,轉向中下游版權轉讓、IP改編實現增值,這樣的“下游倚重”趨勢是行業盈利模式變化的產物。如前所述,網絡文學發展初期的付費閱讀日益飽和,實體出版盈利有限,網站平臺不得不把目光放在IP經營的“大文娛”戰略上,相關資源也向產業鏈下游傾斜,逐漸形成了以閱讀服務為基礎、版權運營為重心的發展模式。

    以閱文集團為例,2021年上半年,閱文集團總收入同比增長33.2%,達43.4億元。其中,版權運營及其他收入同比增長124.5%,至18億元,來自版權運營的收入同比增長129.8%,達17.4億元。2021年上半年在線閱讀業務實現收入25.4億元(此處只包括在線文字閱讀收入),同比增長3.4%,版權運營在所有收入中的占比從23.2%上升到了40.1%,逼近在線業務占比[12]。版權運營出色的市場表現生動展示了網絡文學產業鏈“下游倚重”的趨勢,這將一方面促使更多的網文IP走向多媒介改編與多形態呈現,無論是漫畫、動畫,還是影視、游戲,以網文作品為起點,優質IP將坐擁更多市場資源,形成“強者更強”的局面。這幾年影視、游戲、動漫、聽書“飄紅”的產品,其內容大多都是來自網絡小說,僅就電視劇而言,屢創收視新高的如《慶余年》《贅婿》《大江大河》《都挺好》《隱秘的角落》《燕云臺》等,無不是網文IP成功開發的見證。此外,微短劇、影視廠牌、季播化、分賬劇、網絡電影等影視行業近幾年流行的新玩法也吸引著網文企業的注意力,細化了IP改編的方式途徑。另一方面,網文IP在更廣泛的領域實現授權經營,比如消費品、潮玩、劇本殺等線下實景娛樂場景,以適應消費娛樂市場的更新迭代,把握Z世代特點,滿足表達自我、追求個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網絡文學的下游倚重與大文娛各產業的耦合是大勢所趨,但新的現象需要我們采取更為審慎辯證的態度。

    第一,網絡文學作品并非全部適合IP改編,如果不顧實際情況,不做扎實的市場分析,奉行唯流量論進行IP改編,極易陷入資源浪費、改編仆街的境地。現如今,觀眾對改編作品的要求越來越高,政府也對相應作品的題材內容有所規范。跟風改編或不良“魔改”,缺乏對生活和藝術的深入觀察,沒有“制作精良”的硬功夫,試圖以表面花哨博取關注,將如同沙上建塔,經不起任何考驗。資本的介入是行業發展的利好消息,但如何平衡商業性與藝術性,把發展愿景與短期目標有機結合,對于生產精神食糧的網文IP改編而言,都是一項高度復雜的挑戰。

    第二,IP改編需要專業人才精細分工、協作完成,而這正是當前IP經營領域的最大短板。網絡文學的IP改編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如粉絲熱捧的動畫連載《斗羅大陸》《斗破蒼穹》,火到出圈的精品劇集《后宮·甄嬛傳》《贅婿》等,但這些作品只是恒河沙數般改編作品中的少數亮點,大多數作品則市場遇冷,甚至無法回本。這當然有市場基本規律的影響,但IP改編領域專業人才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網文改編上下游環節眾多,發展時間較短,現在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初始階段,從作者、編劇、腳本、選角、演員、服化到錄音、配樂、市場、后勤、財務、翻譯等,IP改編不再只是文學行為,更是分工縝密的市場行為,它不僅是文字與圖像的轉化,更是專注創意、講究協調的二度創作。不專業地“魔改”原作,不尊重歷史、融梗抄襲等現象屢見不鮮,游戲改編創意不足、同質化嚴重,影視改編觸發不良亞文化的傳播,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網絡文學下游產業的發展壯大需要培育專業化的IP改編人才,尊重市場規律,以專業精神打造優質IP。

    第三,網文創作是下游發展的動力之源,就如同植被一般,創作是深植于地下的看不見的根系,而下游產業是地上的花朵和果實,可能我們看不到植被的根系,但它對植被的生長乃至周圍環境都有重要影響。因此,下游產業得到倚重的同時,網文創作卻不可因IP熱潮而遭遇冷落,否則下游產業就如同無根之木,無法發展壯大。好的作品離不開慢工細活,而藝術性的用心與進益能夠衍生更多的改編空間,激活更多的可能性。所以,我們需要在資本當道的背景下呼吁更專注的創作,倡導創作貼近大地、貼近生活、貼近受眾,擺脫套路,拓寬題材,緊跟時代,推陳出新,從不同維度提升作品的文學性,用高質量的作品實現行穩致遠。當然,在大文娛的強勢戰略下,網文創作不可避免會受到IP市場的影響,短期內也會出現急功近利的迎合式創作,網上甚至出現出售網文寫作公式的交易行為,這是將網文創作當成了流水線上的工業制成品,只要往公式里套用不同信息,網文作品便可毫不費力且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這樣的創作是不可能有品質、有前途的。產業鏈重心下移是大勢所趨,但我們需要把握好高質量創作這個“壓艙石”,重視上中下游各環節的精耕細作,這樣,不僅網絡文學的上下游產業會得到均衡健康發展,而且也能為打造和優化行業生態提供保障。

    2.網文批評的在線化與數據化。

    網絡文學在線化批評早就存在,并且一直很紅火,只是批評界關注不夠,研究很少。隨著自媒體和粉絲經濟的興起,在線批評的影響力在擴大,關注度也在提升,于是便由“存在”升級為“趨勢”,并且是一種不可阻遏的“矢量”發展趨勢。

    多年以來,網絡文學批評一直存在兩股力量、兩種聲音。一種是線上批評,一種是線下批評;前者是網友自發的業余點評,后者是職業的、學院派的專業評價。就批評的客觀性、學理性和深入程度而言,傳統學院派的批評顯然有明顯優勢;但就批評的及時、敏銳、針對性和影響力而言,網民粉絲的在線批評則更勝一籌。隨著數字化傳媒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網絡文學貼近大眾“在地性”的增強,未來的網絡文學批評主要是在線批評或線上批評。傳統平面媒體(書、報、刊)發表的批評,影響力不在網文創作界,也不在經營業界(網站平臺),而是在專業學術圈子,創作界和經營管理者一般是看不到的,也不會看,因為那些長篇大論跟他們相距較遠,或關系不大。所以網絡文學批評的活力是在線上,未來的網絡文學批評主要是線上批評,這是由技術的便捷性和批評的有效性決定的。

    在線批評也稱粉絲批評,粉絲量就是流量,粉絲的多少決定著網絡作家、作品和網站平臺生存空間的大小,網絡上的貼吧、豆瓣、知乎論壇、本章說是粉絲的聚集地,他們的三言兩語、七嘴八舌,不僅事關作品傳播,還將直接影響作家的創作甚至他們的生存。網絡文學的粉絲來自各行各業,在當下的批評場中,粉絲的活躍參與已經成為網絡文學批評的一大亮點。粉絲在線批評的形式與傳統的案頭批評大相徑庭,他們用各種“?!被颉昂谠挕比雸觯谠u論區、留言區、論壇貼吧、自媒體上發言,讓文學批評充滿生氣。后現代的拼接、荒誕、叛離、去中心化在粉絲批評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一部嚴肅的作品可能在粉絲話語的作用下成了令人忍俊不禁的快樂源泉,描述古代生活的小說可能因為粉絲的“?!倍蛲ㄅc當下的關聯,一部作品也會因為粉絲的二次創作成為嶄新的、區別于作者初始意圖的作品。粉絲的存在與強勢使得網絡文學批評出現合作式批評,甚至成為全民參與、大眾共享的虛擬空間的文化盛宴。許多粉絲批評偏向“抖機靈”“編段子”,但只有“抖”得最到位、最一針見血的評論才能獲得最多的點贊和最廣泛的傳播。粉絲在線批評并不是全無組織的大混戰,相反,它在看不見的審美之手的引領下,具備自我凈化與自我認知的能力。在線批評象征著互聯網的平權賦能,也是文學批評扁平化發展的一大動力,如何引導和壯大在線批評,建強線上批評陣地,是網絡文學批評的重大課題和全新趨勢。

    數據化批評是數字人文在網絡文學批評中的表現。202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強調:“加強文藝評論陣地管理,健全完善基于大數據的評價方式,加強網絡算法研究和引導,開展網絡算法推薦綜合治理,不給錯誤內容提供傳播渠道?!薄蛾P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文藝評論管理需要與時俱進,學會用大數據等算法思維替代傳統管理思維,是文藝評論管理的創新和升級。與文藝評論管理大數據化相對應的是網絡文學批評的“數據化”趨勢,在未來網絡的理論批評中,傳統的文人思辨型研究方法不再是唯一主角,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數據化研究方法將正式登上學術舞臺。有學者大膽預測,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將使人類逐漸“賽博格化”。當人類自身都有可能演變為義體人類或生化電子人時,研究方法也會隨之數據化。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的深度結合在網絡文學批評活動中將表現為定性與定量、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網絡文學產生于互聯網平臺,其創作、傳播、消費過程都是以數據方式進行的,因此,數據是網絡文學的天然母體,缺乏數據視角便難以進行完整的網絡文學研究,從這個角度看,數據可被視為網絡文學批評的起點。現在,數據算法批評已應用于網絡文學的精準推送、受眾畫像和市場反饋,可通過智能軟件或數據模型獲取相關指標,以數據為基礎對作家作品進行深入分析。網絡文學如同人類的身體,數據好似對身體進行定量分析的精密儀器,網絡文學這具“軀體”會因為數據變得更加直觀。可以預測的是,數據研究將使網絡文學批評突破單個作品的局限,如同橋梁一般在數據庫中聯通不同作品,使多個作品的多樣研究成為可能。數據化意味著代表人類智能的人腦與代表人工智能的電腦開始深度合作?!翱刂普撝浮本S納曾提出一個構想,那就是把人和機器想象成單一的高流動性的社會化技術系統里的動態協作元素,在那樣一個系統里,控制不是來自某位長官,而是來自人、機器及其周邊事件的復雜隨機互動[13]。數據化人機協作時代,技術正在定義我們生活方式,也在定義文學批評的形式和內容。未來的網絡文學批評將是一種以人腦為主、人機協作的數據算法活動,大寫的“人”在技術的加持下會讓數據化的批評更加高效,也更為科學。

    3.5G商用與AI興起催生網絡文學新業態。

    第一,5G打通了網文線上線下傳播空間,為網絡文學拓展出更加廣闊的生存場域。在5G技術的幫助下,網絡文學將深化融合傳播的內涵,擴大網絡文學的應用場景,并且與圖像、視頻深度結合,使其成為公共虛擬文化空間的重要一環。一方面,5G技術使網絡文學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多元,從電腦到手機,從客廳到地鐵,從線上到線下,傳播途徑更加多樣,網絡文學的存在方式會發生改變,因為5G意味著通信從人與人,走向了人與物乃至物與物,萬物互聯、互為節點,5G與網文的“聯姻”能夠激發行業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融媒體將在5G技術下加速發展,有望打造包括網絡文學在內的全新的公共虛擬空間,這一虛擬文化空間契合大眾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領域對以5G技術為代表的通信技術做出的積極回應,其重點既在于“公共”,也在于“虛擬”。這個嶄新空間摒棄了傳統社會和層級劃分,是網民共享共治的平等空間。此空間從實體存在轉移到虛擬存在,跨越了時空又創造了新的時空,網絡文學將在這個“元宇宙”里獲得更豐富的創意源泉和更廣闊的傳播半徑。

    第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與5G入局網文創作,人機協作加速網文生產方式轉型。人工智能能模擬、延伸和擴展人腦功能,模擬人的意識和思維,進而以“擬主體”的形式從事文學藝術創造。5G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具有高速率、低時延和大連接特點,可以為用戶提供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超高清(3D)視頻等更加身臨其境的極致體驗,如能將其用于文學創作,將使文學的文字表達與音頻、視頻、虛擬、增強等各種場景相融合,充分發揮網絡文學的技術本性,從而創造有別于單純文字表達的真正的網絡文學,一旦與AI相攜手,就可能打造出網絡文學的新文類。現在,微軟小冰、清華大學研發的機器人“薇薇”,還有封面傳媒的機器詩人“小封”、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推出的AI詩人“樂府”等,已經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喜馬拉雅聯合彩云小夢實現小說故事的IP創作,只需給彩云小夢一個1~1000字的故事開頭,它就能為你續寫出后面的故事,然后由“AI電臺”自動播出。突飛猛進的技術之風已吹過文學之田,播下一粒粒種子,從詩歌到小說,從線下到線上,新技術描繪著人機協作的未來圖景。有研究者預言,未來5—10年,AI即可獨立完成大體量網絡文學創作,并且在5G場景里得到充分展現。此時,創造性與技術性如何協調將成為新的挑戰,人機協作的作品能否成為真正的“藝術”并獲得認可只能拭目以待。無論如何,5G、AI以及VR、AR、MR(混合現實)等新技術的出現,已經改變了網絡文學業態,使文學生產進入“智慧時代”,只有直面挑戰、勇敢弄潮的人,才能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中掌握主動權。

    第三,新技術促進網絡文學“閱讀升級”。5G技術、AI視聽覺生成技術正與網文內容相結合,打造出多種場景中的“新看法”與“新玩法”?!俺两襟w驗”成為網絡文學閱讀升級的第一個關鍵詞,全屏視頻、AR虛擬形象、云游戲平臺以及5G融媒體手機娛樂等,都在描繪網絡文學與圖像視頻結合的多種可能。閱文集團攜手微軟AI科技研發的“IP喚醒計劃”可以活化虛擬角色,開啟“智能伴讀新時代”,賦予作品中的人物以全新的可交互“生命”,為虛擬人物帶去基于他們獨特性格的對話、聲音、技能以及相應的知識體系[14]。此時,文學作品的線性閱讀讓位于多點輻射的生態聯動,讓多感官與多媒體的結合升級網絡文學的閱讀體驗,激發更大的數字潛能。網絡文學閱讀升級的第二個關鍵詞是“場景多元”與“需求細化”。網文的讀者在技術的加持下有望享受自由度更高的閱讀體驗,而不同需求的讀者群體也能夠獲得針對性更強的服務感受?,F代社會把大眾尤其是年輕人劃分為一個個“部落”,它們并非以血緣和氏族為特征的傳統單位,而是按照主流文化之下亞文化劃分的人數更少、黏合性更高的群體。因此,網絡文學的分類在未來勢必會更加細化,而細化人群也能夠憑借5G技術、AI技術、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的強大功能,享受更精準的服務。也就是說,網絡文學在前三十多年從時間與空間維度改變了文學的創作和傳播,在5G和AI時代,網絡文學還將進一步改變消費場景和需求體驗。如此看來,未來的網絡文學仍然是“文學”,又不僅僅是“文學”。多年以前,海德格爾曾感嘆:“對人類的威脅不只來自可能有致命作用的技術機械和裝置。真正的威脅已經在人類的本質處觸動了人類。集置(Gestell)的統治威脅著人類,它可能使人無法進入一種更為原始的解蔽狀態,并因而無法去體驗一種更原初的真理的呼喚。”[15]現代技術的本質居于“集置”之中,而5G、AI等技術可被視為“集置”的最新代表,面對技術發展的脈動趨勢,網絡文學準備好了嗎?

    [1]數據來源: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作協《2020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第五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發布《2020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

    [2]歐陽友權:《數字媒介與中國文學的轉型》,《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

    [3]參見《全國136位知名網絡作家發出〈提升網絡文學創作質量倡議書〉》,中國青年網,2020年12月30日。

    [4]特里·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伍曉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117頁。

    [5]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4-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整理。

    [6]參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7]參見歐陽友權《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作的思考》,《文藝報》2020年9月21日。

    [8] “心流”是匈牙利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概念,指人們在專注進行某行為時高度興奮而充實的心理狀態。

    [9]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光明日報》2021年12月15日。

    [10]恩格斯:《致瑪·哈克奈斯》,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90頁。

    [11]黎楊全:《開啟新媒介現實主義,切近網絡文學發展實際》,《光明日報》2020年2月5日。

    [12]《閱文發布2021上半年財報:總收入43.4億元,同比增長33.2%》,環球網,2021年8月16日。

    [13]參見弗雷德·特納《數字烏托邦——從反主流文化到賽博文化》,張行舟等譯,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頁。

    [14]《閱文集團攜手微軟小冰發布“IP喚醒計劃”》,環球網,2019年9月25日。

    [15]參見弗朗西斯·福山《我們的后人類未來》,黃立志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28頁。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我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號:16ZDA193)、中南大學研究生自主探索創新項目“巴赫金狂歡理論視角下網絡文學的文學性研究”(項目號:2021zzts0017)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