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平凡的世界》在馬來西亞: 中國文學作品中的自我變革
    來源:文藝報 |   2022年02月18日08:34

    《平凡的世界》馬來西亞版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文學史上優秀長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由路遙于1986年創作,馬來文版名為《Di Mana Ranting Dipatah-Sebuah Dunia yang Luar Biasa》。這本分成三部出版的百萬字小說耗時6年完成。路遙曾榮獲茅盾文學獎(1991年),這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該小說也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除此之外,《平凡的世界》也被改編成電視劇(1990年和2015年)和舞臺劇表演(2017年)。這本巨著已經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包括英文,阿拉伯文,日文,土耳其文和越南文。

    由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出版,馬來西亞國家語文局協助推出的《平凡的世界》馬來文譯本使用的是較為短篇的“普及本”。2021年10月16日,該書編輯札蕾哈(Zaleha Ahmat)和廣西民族大學馬來語教授趙丹就《平凡的世界》馬來文版與讀者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討論。

    札蕾哈分享了選擇譯本題目的過程。雖然這本寫實小說里充滿了再普通不過的生活故事,但其角色們為了逃離貧窮生活,選擇了自我革新,他們所面臨的對抗和矛盾則讓該書讀起來別出一格。“Di mana ranting dipatah”取自馬來文諺語“Di mana ranting dipatah, di situ air disauk”(樹枝斷折之處,定有水源可尋),正好反映了這些角色們在走向不同的生活道路后的生活方式。選擇使用馬來文諺語命名書名比起使用原名的直譯,即“Sebuah Dunia Biasa”更符合文學和美學價值。

    談到書里的革命情節,札蕾哈表示,書里的角色們一步一個腳印地踏上各自的革命征途,最終成功地改變了他們的生活。路遙把自己讀過的蘇聯、法國和英國小說寫成少平的閱讀清單,從而彰顯了作者本身的思想革命。少平決意離家求學,少安雖然選擇留在村里,但他那開放的思想最后也成功地改變了家人和村民們的命運。“只要我們改變觀念,身邊的事都會隨著改變。”她說。

    兩位嘉賓接著談到了書里兩位主角——少平和少安的成長。少平出生于貧困家庭但為人謙卑,且擁有探求知識改變命運的強烈意志。他的成長有賴于幫助他敞開思想的閱讀清單;少安留在村里帶動社會發展。少安的妻子積極樂觀,她支持丈夫開工廠并提供村民工作機會,使少安成為村民的楷模。

    趙丹教授告訴馬來西亞觀眾,這本小說至今為止依舊對中國年輕一代有極大的影響,主要因為城市和鄉村還是有很大經濟差距。小說里的角色們的經驗和那些在現實生活中想要改變命運的人十分相近,年輕人會以少安和少平為榜樣。即使50年已過去,但小說里清楚不變的主題,例如革命精神、友情、勤奮、慷慨、為善等人文價值,讓路遙這本小說依舊長銷不衰。

    對于馬來西亞讀者來說,該書的譯本不但能讓讀者了解當代中國的思想和文化,更能提升讀者的修養,使讀者成為更好的人。札蕾哈也提出了兩本與《平凡的世界》形成呼應關系的馬來西亞文學作品:從文學價值的角度,有已故馬來西亞國家級作家沙農阿末(Shahnon Ahmad)的《Ranjau Sepanjang Jalan(滿路荊棘)》;從思想價值和主題的角度,則有作家沙阿立依沙(Shaari Isa)一套三輯的《Lepaskan Kembali Aku Ke Laut(歸海)》。

    (作者努茹·菲道斯阿都拉昔丁,任教于馬來西亞國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