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大春秋》創作談之“我為什么寫李贄”
    來源:長江文藝出版社 | 李舫  2022年02月14日11:21

    寫作李贄是個痛苦的過程,且不說他卷秩浩蕩的作品,且不說他特立獨行的思想,且不說他運乖時蹇的一生,他的死就令人心疼,更讓人震撼。

    在北京通州的監獄里,七十六歲的李贄寧死不屈,不為自己的所做所思懺悔,最后用剃刀割斷自己的喉嚨,血流兩天乃亡。每每想到這個場景,我就肝腸寸斷。這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生活在怎樣的時代?他在做什么、想什么,又試圖將怎樣的自己留給后世?

    李贄是一本大書,也是一個沉重的謎題。

    關于李贄,我用三萬字的文章來闡述他,在這里,我想說說李贄的泉州。

    六年前的一天,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舉辦之際,我有幸走進了李贄的泉州,走近了泉州的李贄,就在他樸素的故居里,我深刻地理解了李贄,懂得了他的汪洋恣意、桀驁不馴,他的正氣凜然、義無反顧。

    今天的中國,北京和上海是世界聞名的國際化大都市,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元時期,當北京和上海還籍籍無名的時候,泉州已經是中國乃至世界名列前矛的商貿中心了。究竟是什么造就了泉州的輝煌?又是什么造就了李贄,這個不拘一格、不為其時代所容的先鋒或者說叛逆?

    很多個清晨,我仰望泉州古老的鐘樓,傾聽鐘聲響起,看著老城區里忙忙碌碌的人流、熙熙攘攘的汽車穿梭不息;很多個黃昏,我走過平安橋,走過開元寺,橋上漁歌唱晚、聲聲不絕,寺中木槌敲擊著木魚,雄渾、澹泊。山川之美為東南之最。泉州,上古為百越之地,西周為七閩之地,燕尾脊的漢式古厝、中西合璧的番仔樓……訴說著泉州的歷史。

    五代時,一種產自馬來西亞的熱帶植物的種子被帶到了閩越國。這種植物,叫做刺桐,它美麗、獨特,花朵獨立枝梢,如棲鶴振翅,遠遠望去,如簇簇紅霞。在元代,泉州開始廣泛種植這種植物。從此,刺桐在這里放肆地生根、開花,泉州因此而被稱為“刺桐城”,而今,泉州漫城遍野都有刺桐怒放的身影。在這個古老又現代的城市里,泉州城展現它獨特的魅力——低調沉穩卻葆有銳氣,古老滄桑又活力四射,含蓄內斂更開放包容。

    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中斷,給予泉州作為港口的興起的時代機遇。北宋王朝的疆域最西也只到達今天河湟谷地附近。當時因為河西走廊政權復雜,所以宋代的疆域范圍始終沒有占據烏鞘嶺以西的土地,從而也失去了對河西走廊的控制。北宋王朝對北方絲綢之路控制力已經日漸失落,加之宋代都城從長安—洛陽遷到汴梁,政治中心的東移必然導致陸上絲路的衰落。與此同時,兩宋時期,中國經濟重心開始逐漸完成了南移,南方經濟從安史之亂開始就逐漸超越北方,直到南宋將都城遷往臨安,南方徹底完成了對北方的超越。與此同時,南亞與中亞的商人們,為了追求高額的利潤,不畏海浪兇險從海上穿越馬六甲海峽抵達中國。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泉州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的驛站。

    在馬可波羅的記述下,泉州有來自當時大食、三佛齊、真臘、占城等很多國家的商賈往來。意大利的猶太商人雅各·德安科納曾寫作《光明之城》,書的封面上寫道:“在馬可·波羅之前,一位意大利猶太商人冒險遠航東方,他的目的地是一座中國都市,稱作光明之城。”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界人士,攜帶著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最時尚的藝術、最美味的食物、最多元的文化、最包容的信仰在此匯聚。大儒朱熹曾對泉州有過這樣的評價: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弘一法師自感將不久于人世,選擇泉州托付余生。正是在這里,他提前將自己的死期寫信告知幾位如夏丐尊一樣的知交,然后寫下絕筆——“悲欣交集”。

    李贄,就生活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