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專訪宋鎮豪:問學甲骨四十載 丹心風骨著春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甘一凡  2022年02月08日09:07

    《中國社會科學報》: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講話中指出,中國字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標志,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惜,更好傳承發展。請您談談對習近平總書記相關講話的理解和認識。

    宋鎮豪:2014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視察工作中指出:“中國字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標志,殷墟甲骨文距離現在3000多年,3000多年來漢字結構沒有變,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在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致甲骨文發現與研究120周年賀信中再次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惜、更好傳承發展。”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并指示:“五千年文明的深度挖掘很有意義,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應繼續努力研究。”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希望廣大考古工作者“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回顧40多年來我執著于通過三千年前甲骨文金文等古典文字文獻資料和地下考古發現的已知,崇文鑒史,探索闡釋上古社會的未知,“拉長”中國古史,增強歷史信度,感受自然很深,激勵油然而生。

    發軔甲骨“絕學” 延伸古史軸線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從事甲骨學研究40余年,想必學術經歷和工作內容非常豐富,您能具體地談一談嗎?

    宋鎮豪:我是1978年全國恢復研究生招考后第一屆研究生,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錄取,師從歷史研究所著名甲骨學家胡厚宣先生。1981年畢業后我進入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要從事甲骨古文字學、歷史文獻學和中國上古史研究,開啟了甲骨古文字學與中國上古史研究。

    我進歷史研究所不久,即有《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與《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兩個國家項目啟動,我承擔了后一項中的《夏商社會生活史》的著述,這是一個在當時有待開拓且許多方面過去尚無人問津的新領域。我依據文獻、甲骨文金文史料和考古數據,系統闡述了夏商時期環境生態、邑聚居宅、人口結構、社會管理、婚喪禮俗、親族組織、經濟狀況、道路交通、飲食服飾、疾病醫療、宗教信仰等,提出夏商社會生活具有八個方面的外在表象和內在特質,即:自然生態對夏商人文環境的制約、族氏聚居生活方式對社會行為觀念的維持、王權體制對社會意志的控制、等級禮制對社會分層結構的規范、經濟消長對社會存在系統的影響、文字語料體系對文明根脈傳承的長引遠注、文化信仰對社會俗尚的演繹、崇祖意識對社會心理的聚合。這本書1994年出版后,獲得歷史研究所科研成果一等獎,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優秀成果獎,后又增訂為上下兩冊。

    1995年我參與了《中國真跡大觀》(全27冊)和《中國法書全集·先秦秦漢》的編纂,這也是我研究視野的另一個天地。《中國真跡大觀》收錄來自全國55家收藏單位的自晉唐至現代500多位書家的書法墨跡名品2800余件,包括敦煌寫本、章草、狂草、大篆、小篆、隸書、行草、行書、楷書等各種書體,我負責釋文,書由文物出版社和日本同朋社合作出版。《中國法書全集》凡18卷,我擔任首卷《先秦秦漢》的主編,萃集和介紹了甲骨文朱書墨書、金文墨書、陶文朱書、玉版盟書、簡牘帛書、墻壁題記等先秦秦漢時期軟筆書法作品115批288幀,均為彩色圖版,兼及同時期其他硬筆(刀筆)書法作品。先秦秦漢時期是中國漢字書體從產生、逐步演化到趨于定型的重要時期,該書成為中國法書編纂史上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1999年甲骨文發現百年之際,我承擔了《甲骨學一百年》一書中“甲骨文的考釋及其理論化”“甲骨占卜與卜法制度”“卜辭文例文法”幾章的撰寫;又主編了《百年甲骨學論著目》,著錄16個國家3000多位學者有關甲骨文和甲骨學方面的論著目達13000多種,被譽為“極具學術價值的工具書”;還與出版方合作主編《甲骨文獻集成》共40帙,由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該書結集1899年殷墟甲骨文發現迄至1999年一個世紀中公布發表的包括中國大陸、港臺地區以及日、美、加拿大、英、法、德、瑞典、瑞士、俄、澳、韓等國家或地區數千位學者的各種語種的甲骨學研究論著計2470種,存真版本或文章原貌,是當代大型甲骨文獻集成性匯編,甲骨文發現百年來中外探究成果的匯集,為甲骨學研究提供了比較齊整的學術資料。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獨立起源的古文明之一,“商代”是這個未失落的古文明的早期階段,屬于中國上古史的重要一環,中國歷史漫長的畫卷是在商代的永久記憶和影響中前赴后繼地拉開。

    商代處于距今3500年至3000年的歷史時段,據《古本竹書紀年》說,商代“用歲四百九十六年”。由于文獻記載的不足及真偽莫定等種種原因,商代歷史在斷代史的著述方面相當滯后,長期屬于空白。孔子早有商史“文獻不足徵”之嘆,漢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盡管被視為信史,然而只有2868字,怎么能講清近500年的商代史。可喜的是,隨著中國考古學突飛猛進的發展與甲骨文研究的推進,重建中國古史信度的條件逐漸具備。

    世紀之交,甲骨學百年之際,1999年10月20日,《商代史》的著述在我主持下提上了日程,2001年6月納為國家社科基金課題(01BZS004),2007年終于成稿。2012年11卷本《商代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齊,總字數688萬字。

    《商代史》以重建商代史為目標,撥開“偽史”系統的混沌迷蒙,注重研究領域的開拓,較傳統斷代史著有取舍古今的“建設性”突破。傳統斷代史的編纂體例,或以本紀、世家、列傳、表志為著述架構,或按朝代的編年先后,序次興衰存亡,或以考訂典章制度損益因革的“典制體”,或以所謂“實錄”“學案”“長編”“綱目”“紀事本末”等為編纂義例,或以政治、經濟、文化三板塊為撰述模式。《商代史》旨在用深刻的歷史感知和現代認知尺度,依據考古發掘成果和出土甲骨文獻等第一手史料,會通簡帛文獻學、歷史文獻學、民族學、民俗學、人口學、文化人類學、歷史地理學、經濟學、天文學、古代科學技術史諸多學科的研究成果與研究手段,打破傳統史著撰述模式,集結眾家學術研究成果,在學科最前沿的起點與高層位上,架構起既合乎商代歷史又展示現代史識的著述體系,是一部具有原創性和集大成的多卷本斷代史著。

    這部原創性史著,填補了商斷代史著的空白,增強了商史信度,多層面多視角勾勒復雜紛紜、生動具象的商史內涵,重建起商史場景,“拉長”了中國古史軸線,揭開了許多商代社會的隱秘與中華思想文化的未知本源。2013年《商代史》獲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2014年在鳳凰網與鳳凰衛視聯合岳麓書院主辦的“致敬國學——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中,《商代史》榮獲國學(史部)優秀成果獎。

    甲骨文整理著錄與大數據科技手段的應用

    《中國社會科學報》:請您談談甲骨文整理著錄與科技手段的應用及其對甲骨文研究有哪些助益?

    宋鎮豪:10多年前,我的精力聚焦在甲骨文的保護性整理研究與著錄方面,基于傳承甲骨“絕學”“出學術精品,育高端人才”的思路,在課題實施中,我十分注重甲骨學學科建設與中青年高層次專業人才的培養。

    2008年我申報的被批準列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十二五”重大科研項目的《甲骨文合集三編》編著工作啟動,輯集《甲骨文合集》與《甲骨文合集補編》漏收以及后出散見各處的甲骨文,補收補拓部分公私諸家所藏甲骨文,匯整有關甲骨綴合資料,總計著錄甲骨文3萬多片,盡力為學界提供一部集大成性的甲骨著錄集。

    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創新工程項目啟動,由我主持的“歷史所藏甲骨墨拓珍本的整理與研究”被批準進入。歷史研究所藏有相當數量的甲骨文拓本,為當年《合集》和《合補》漏收漏選,有的都是20世紀70年代以前或更早時期的拓本,而其甲骨實物往往早已不明去向,有的雖知下落,原骨卻已破碎,片形遠非早期拓本完整。有的甲骨拓本集屬于海內外唯一性的珍本或孤本,有重要文物價值和古文獻史料價值。但因這批甲骨拓本集塵封已久,紙張斷爛零落,需要進行搶救性修復和專業性整理研究。我們基于甲骨文獻遺產的保護整理、科學研究、學術史追蹤、文化傳播及歷史教育的目的,擴大甲骨墨拓珍本孤本整理與研究的視野,站在學術研究前沿,充分吸收學界最新研究成果,也展示我們的新知新獲,努力鉤沉每宗甲骨文的來龍去脈及其中隱藏的學術史往事。

    我們還加強與海內外甲骨收藏單位的交流合作。甲骨文實物整理,我們遵循“保護第一,整理第二”的原則,清除污垢蟲蠹及過去殘留的植物膠對甲骨的腐蝕,多角度高清晰拍攝,氈墨傳拓,摹本制作,殘片綴合,文例釋讀,以彩照(包括甲骨正、反、側邊)、拓本、摹本、釋文為一體予以公布,使甲骨文的著錄面目一新。

    迄今10多年間,我們編纂推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墨拓珍本叢編”,已經出版了13種甲骨文著錄書,如:

    1.《云間朱孔陽藏戩壽堂殷虛文字舊拓》(上下冊,線裝書局,2009年12月)。為上海收藏家朱孔陽所藏戩壽堂甲骨原拓639片。上海朱本屬于戩壽堂甲骨尚未殘損時的早期舊拓,拓工精良,片形完好。又收入《甲骨文集錦》拓片、摹本二卷,上卷為《殷虛文字拾補》,收入135片;下卷名為《殷虛文字之余》,收入158片,合計293片;也是戩壽堂同批之物,其中有與《戩壽堂》失聯的甲骨正反版及骨臼的拓片。

    2.《張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線裝書局,2009年12月)。著錄安陽“四堂書屋”張世放先生所藏甲骨凡385片。

    3.《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上中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著錄甲骨凡2023片,原為郭沫若、胡厚宣、容庚、顧鐵符等二十八家的舊藏品。這些甲骨多數是殷墟早期發現品,部分屬于20世紀20年代及1937年至1945年抗戰期間殷墟盜掘出土后散落民間者。彩版首開甲骨正、反、側邊照片兼具的著錄樣式,側邊照片便于更好地觀察鉆鑿形態與邊側文字,以及甲骨邊緣鋸截錯磨整治等人工干預痕跡,其上下左右碴口的厚薄斷口狀,可提供甲骨拼綴的驗證。

    4.《俄羅斯國立愛米塔什博物館藏殷墟甲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著錄甲骨凡202片,為1911年之前俄羅斯著名古文書學家黎哈契夫(Н.П.Лихачев)托一位中國官員(可能是端方)購得,二戰前歸圣彼得堡(冬宮)保管。20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胡厚宣教授與2000年以后俄羅斯科學院劉克甫(М.В.Крюков)教授也曾部分整理,但均受條件所限,未能畢其功。《合集》僅僅收了79片摹本,且摹寫有訛誤。本書是首次以彩照(包括甲骨正、反、側邊)、拓本、摹本、釋文為一體予以公布。

    5.《旅順博物館所藏甲骨》(上中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著錄甲骨凡2211片,蚌笄頭刻辭1枚。主要為“甲骨四堂”之一羅振玉(雪堂)的舊藏品,個別為日人巖間德也藏品,屬于安陽殷墟早期出土品,《合集》僅僅收了587片,絕大部分沒有公布過。我們也是按照彩照(正、反、側邊)、拓本、摹本、釋文與著錄表前后一系的范式加以編集。發現30多個新字、新字形,以及一批珍貴史料。

    6.《殷墟甲骨拾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1月)。搜匯安陽藏家的殷墟出土甲骨凡647片,采取甲骨彩照、拓本、摹本、釋文四位一體的著錄體例進行編著。有不少珍品,如第646人頭骨刻辭,殷墟出土人頭骨刻辭過去總共發現15片,此增至16片。第647牛距骨綠松石鑲嵌記事刻辭“甲申王賜小臣奉,王曰:用。隹王用膞(跗)”,牛距骨刻辭在過去只出土過一例,現藏臺灣史語所,此為新一例。還發現一批新字。

    7.《笏之甲骨拓本集》(上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0月)。著錄原笏之高鴻縉輯集甲骨拓本凡1867片。原骨不少已流落日本,其中的一批被河井荃廬(1871—1945)收藏,二戰中甲骨遭到戰火焚燒,損毀嚴重。這批甲骨后來入藏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松丸道雄《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983年)有著錄。此是未損前的早期拓本,保留了原先形態,片形、字跡、墨色等明顯好于《東大》,彌足珍貴。

    8.《重慶三峽博物館藏甲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凡210片。原骨少部分為端方舊藏,大部分購自孫作云(90片)及重慶白隆平(67片),還有一部分為衛聚賢、羅伯昭捐贈。

    9.《徐宗元尊六室甲骨拓本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1月)。本書是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徐宗元尊六室269片甲骨的再編纂。

    10.《符凱棟所藏殷墟甲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1月)。著錄兩家藏品118片。其中一版涉及殷商時期天文歷法制度,有“小五月”的記載。甲骨文中是把一年分為春、秋兩季,實行一套適合農業定居生活的乙太陰紀月、太陽紀年的陰陽合歷,平年十二月,閏年十三月,有大小月之分,如單月稱“小月”(山東博物館藏8.110.17)、“小三月”(《東北師大》13)、“小五月”(《合集》21637)、“小生七月”(《合集》7791),與今稱偶月為小月恰相反。此版又增加一新例,難能可貴。

    11.《繪園所藏甲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5月)。本書是對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收藏的繪園敘甫何遂甲骨拓本集的整理編纂,收甲骨102片。

    12.《殷虛書契四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10月)。著錄原羅福頤先生及幾位友人購藏的131片甲骨文,因羅振玉有《殷虛書契》(前編)、《殷虛書契后編》《殷虛書契續編》,故稱之為《四編》。

    13.《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藏甲骨文拓》(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7月)。甲骨166片。原系劉鐵云舊藏,為安陽殷墟早期出土品,現為海內外二十余家單位收藏,甲骨墨拓時間當早于甲骨流散世界各地之前,保留了許多原初形態。

    這13種甲骨文著錄書,刊布甲骨數量合計9629片。此外,還有多種也將在兩三年內推出。舉如《殷虛卜辭舊拓集》,是本之加拿大明義士(James Mellon Menzies)《殷虛卜辭》一書著錄的甲骨,原書1917年由上海別發洋行石印本出版,收甲骨摹本凡2369片,甲骨實物今藏南京博物院,迄今未見拓本或照片齊整公布,此可彌補過去的缺憾。《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藏清華甲骨文舊拓》,收胡厚宣原藏甲骨拓本1700多片,實物現藏清華大學圖書館。《甲骨文捃》(四冊),乃曾毅公擇取甲骨墨拓及摹本3667片粘貼而成,原為孟定生、山陽何氏、凡將齋馬衡、端方、陳濰生、徐旭生、柳風堂張仁蘸、羅振玉、周肇祥、姚師魏、粹雅堂、敘甫何遂、通古齋黃浚、孔德、胡厚宣、明義士等所藏甲骨,有些見于不同的舊著錄書,有些僅見此書,可以據以追蹤厘清有關甲骨的來源、流傳與收藏事略。

    當前,我全力主持兩個甲骨文整理研究項目:一個是即將結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山東博物館珍藏殷墟甲骨文的整理與研究”;另一個是2016年底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大數據、云平臺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釋研究”子課題“天津博物館藏甲骨文的整理與研究”,爭取2023年結項。我們最終將推出兩部融整理研究與資料著錄為一體的《山東博物館藏殷墟甲骨》與《天津博物館藏殷墟甲骨》,為甲骨文和殷商史研究提供新資料。

    自進入21世紀以來,甲骨文學科緊踵科研發展的態勢,出現了多部門多學科協同攻關,利用人工智能信息技術推動甲骨文研究的新局面。2016年我受聘到甲骨文故鄉安陽師范學院,協同該校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致力于以數據化信息技術推動甲骨文研究實現新突破,合力構建聚甲骨文字庫、著錄庫、文獻庫為一體的“殷契文淵”數字化平臺(http://jgw.aynu.edu.cn/),進行甲骨文數據檢索支撐的智能化集成應用技術的利用,旨在使甲骨文研究從“半勞動力”工作臻至“人工智能”時代。這個大數據平臺免費開放,是甲骨文“飛入尋常百姓家”的重要互聯網窗口。

    這兩年來,我被聘為鄭州大學甲骨學學科首席教授,又參與了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語委等八部門聯合啟動實施的“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逐步展開全國甲骨藏品的全息性整理研究與著錄,準備有序推進甲骨文三維建模大數據采集,保護與提取甲骨文物的諸多本源性信息。

    甲骨文研究的期望

    《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在第14條提出:“推動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發揮古文字在中華文明傳承發展中的作用。”請談談您對未來甲骨文研究的期望。

    宋鎮豪:甲骨文是地下出土的中國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獻遺產,也是漢字和漢語的鼻祖,傳承著真正的中國基因。這門所謂“絕學”,是延伸歷史軸線,尋繹中國思想之淵藪、中國精神之緣起、中國信仰之源頭、中國傳統文化特質與品格之由來、中國藝術美學之發軔的最真實素材。

    甲骨文是世界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五大自源古典文字之一,堪與西亞兩河流域發現的距今5500年左右的泥版楔形文字、北非尼羅河口發現的距今5000年的古埃及碑銘體圣書文字及后來衍變出的紙草僧侶草體文字、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古印度印章文字、美洲瑪雅人公元初期發明的瑪雅文字等交相輝映。

    甲骨文是世界重要文化遺產,2017年11月27日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對甲骨文的傳承和研究有積極意義,對負責甲骨文物的安全、保管和保護的機構,更具有正面的推進與監督作用,能夠引起國家和社會各方的關注、重視和倍加珍護。

    對于甲骨文研究的未來,我有四點期望:

    一是對中華古典文字——甲骨文要有敬畏之心,杜絕偽造亂用甲骨文字的現象。注重多元化、多路徑的研究理論、方案、方法的探索,完善甲骨學科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造就良好的教學研氛圍。

    二是從國家層面啟動全國文博科研單位包括民間收藏甲骨文的家底清查與著錄,落實甲骨文搶救性保護措施,全面推動甲骨文的全息性整理、研究和著錄,推進甲骨文的保護與知識傳承。

    三是重視文理結合、打破界際,多學科、多部門、開放式協同創新研究。建議從頂層設計甲骨文大數據平臺的建設指南,研發甲骨文人工智能識別技術。適當增加有關重大項目、重點課題和一般課題的設立,要建立實事求是的符合特殊學科特點的科研考核機制,研究成果要經得起學術的檢驗,經得起歷史的評判。

    四是要著力培養一批懂得文字學、甲骨學、歷史學、考古學、文獻學與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總之,新時代甲骨文等古文字與古史的學術研究,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對標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在政策層面應轉變觀念,革除陳規舊章,創新科研體制,解決當前存在的實際問題;加強頂層設計,打破文理界際,同向協力,拒絕亂象;重視知識產權保護,風清氣正把握好教、學、研、產四者的力度;在有章可循的學術生態中抓住機遇,繼往開來,有所進取,有所作為。

    在此,我以甲骨文集句書法一幀“心丹守責,骨堅鑿沉”,以作勵志,緊踵國家與社會文化發展需求,肩負起學者的使命,毓古通辟,崇文鑒史,懷抱經世致用的理念,重守節操,骨氣鑿實,沉穩堅飭,鞠躬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