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有聲閱讀與網絡文學的未來
    來源:山西日報 |   2022年01月24日08:38

    2010年前后智能手機與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得網文讀者群體變得空前龐大,網文創作也不得不因應碎片化的時間管理和日益多元的閱讀訴求而有所改變。但是,近五六年來出現的有聲閱讀現象,似乎還沒引起網絡文學研究者的廣泛關注。有聲出版物的歷史已有80余年,不過有聲閱讀成為“現象”,還是移動互聯網崛起之后的事情。2012年,懶人聽書成立;2013年,喜馬拉雅聽書成立。短短兩三年,這兩個聽書軟件就發展了超過兩億的注冊會員,目前網上流行的聽書軟件還有微信聽書、番茄暢聽、全民聽書、企鵝FM、樊登讀書等等。據2020年的統計,我國三成以上國民有聽書習慣,其中,30歲以下年輕人占比較高。現在多數知名網文作品都可以通過聽書的方式閱讀,而且,聽書功能也被進一步整合進了讀書軟件中,比如我們通過微信讀書讀一部小說,倘若不想因走路或乘車等原因中斷,就可以改用聽書形式。如我們所知,媒介形態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網絡文學的發展。那么,有聲閱讀的出現會對網絡文學的未來造成何種影響呢?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首先,有聲閱讀會進一步擴大網絡文學的受眾群體,受眾群體的擴大又會反過來對網文創作提出新的要求。前幾年,有聲閱讀還未對網絡文學構成明顯的影響,這是因為當時相關公司、主播的版權意識不強,曾有一位網文作者,其作品在某聽書軟件上播放量已超過兩億,但他本人竟完全不知情。隨著近年來有聲閱讀市場的逐步規范和人們版權意識的普遍增強,網文作者在有聲版權方面的收益越來越高,他們自然會重視作品本身的“可聽性”。有聲閱讀解除了閱讀的一道限制——人們無須再受限于紙本或一塊屏幕,如此一來,閱讀的場景、方式都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我們完全可以依靠智能音箱等設備,在一個比較大的家庭空間內,一邊處理家庭事務,一邊聽書;再比如某些特定職業的人(如司機),也可以在輕量化工作的同時聽書。較之傳統文學,網絡文學對于受眾有更強的依賴性,智能手機的普及已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網文的節奏、語言乃至內容。

    其次,有聲閱讀也許會給網絡短篇文學創作提供更多發展機會和可能性。我們現在說到網絡文學,往往會不假思索地聯想到其浩大的篇幅、復雜的設定,眼下的網文世界中,50萬至100萬字的小說已屬短制,當然,這和網絡文學本身的寫作生態有關:多數網文讀者是有惰性的,他們不愿短時間內在不同的虛構情境中進進出出,他們也會通過代入式的閱讀對小說中的人物建立某種感情,這種感情要求小說必須提供足夠的延展空間。因此,一部小說要通過三五萬字的開篇內容吸引一批固定的讀者已屬不易,又怎能在很短的篇幅內草草結束?但是,中國的網絡文學也曾有過一個以短篇為主的時期,那大概是在1998年至2005年間,以榕樹下、故鄉、天涯等網站為標志。那個時期的網絡文學雖然沒留下什么鴻篇大作,但卻顯示出了無限的可能性,可惜的是,這種可能性隨著網文商業化進程的展開而逐漸喪失掉了。在近年聽書軟件所播放的作品當中,我們隱約又看到了短篇網文的機遇,比如喜馬拉雅聽書里面某些十幾到三十分鐘長度的小故事,或一些散文、詩歌作品,也都有非常可觀的播放量。只不過,目前看來,這些小故事的題材還十分受限,多是“故事會”風格的作品,散文、詩歌也往往是名家名作,原創作品并不甚多。倘若假以時日,特別是從短篇創作到有聲播放的版權、收益機制能夠成熟起來,相信短篇網文可以借此機會開辟新的局面。

    再次,有聲閱讀與傳統閱讀的另一區別在于,它是一種間接的閱讀,這就意味著作者無須直接面對讀者,在作者與讀者之間,還有“主播”在發揮作用。一方面,這種“間接閱讀”的特性有可能緩解網絡文學生態中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緊張。由于網文平臺本身交流的便捷性、即時性,長期以來,對網絡小說創作構成制約、壓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在于,作者與讀者的距離太近。從某種意義上說,讀者成了網絡小說創作的一種重要參與力量,他們的情緒、意見往往會在不同程度上左右作者對故事、人物的設計。誠然,網絡文學不同于傳統文學,用一位網絡作家“憤怒的香蕉”的話說,它側重的不是“自我精神的挖掘”,而是“傳遞和交流”。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種來自讀者的“交流的壓力”并不總是能夠帶給創作積極的影響,作者可能要不斷妥協,也可能會折損原有的文學設想。另一方面,對于短篇文學而言,主播及其團隊完全可以承擔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選家”角色,他們也許并不創作,但卻可以發揮自己的敏銳性和鑒賞力,借助種種媒介、渠道,發掘出有價值、有特色、有藝術性的作品——這些作品未必要受限于固有的文學概念,它可以是公號文,可以是豆瓣上的隨筆,也可以是知乎上的高票答案。總之,未來的網絡文學應走向更加包容的“大文學”,而有聲閱讀將為此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