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紀念茅盾先生誕辰125周年手跡展”
    來源:中國現代文學館(微信公眾號) | 張欣閣  2021年12月23日07:07

    2021年恰逢茅盾先生誕辰125周年,中國現代文學館12月12日開幕“紀念茅盾先生誕辰125周年手跡展”。為了更好地傳承茅盾先生的文學遺產、高揚文學理想,中國現代文學館和浙江桐鄉檔案館從館藏中精選60種珍檔展示給公眾,以此紀念這位偉大的作家。

    展廳主視覺墻實景

    快來布展現場看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是我國現代進步文化的先驅者,偉大的革命文學家和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為我國革命文藝和文化運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

    展廳照片墻實景

    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茅盾先生的人民立場體現在他不僅選取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題材,而且從理論的高度,深刻把握住了這些題材所揭示的社會發展趨勢。所以他能夠通過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動地回答當時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

    1957年11月7日,新華書店為紀念和慶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露天書市,茅盾應邀參加并為讀者簽名留念。(桐鄉市檔案館藏)

    茅盾《子夜》手稿(中國現代文學館藏)

    茅盾回憶錄 《<子夜>寫作的前前后后》1981年 (桐鄉市檔案館藏)

    1933年出版的《子夜》是茅盾長篇小說的代表作,如果說,巴爾扎克曾經許諾要做一個時代的“書記員”,那么,《子夜》可以視為20世紀30年代前后中國社會變動的現實主義畫卷和長篇史詩?!?lt;子夜>寫作的前前后后》記錄了這部小說誕生的過程。1930年的秋天,茅盾因為患眼疾不便閱讀,所以常到他表叔盧學溥的盧公館,聽工商界、金融界的人士講他們如何做公債,如何辦企業,對于當時的經濟政治情況頗有感悟,便想寫“一部白色的都市和赤色的農村的交響曲的小說”。之后他又去公債交易市場進行實地考察。

    在《〈子夜〉寫作的前前后后》中茅盾還提到瞿秋白對這部小說的貢獻?!蹲右埂?933年2月出版,同年3月瞿秋白發表《子夜和國貨年》,認為《子夜》“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應用真正的社會科學,在文藝上表現中國的社會關系和階級關系,在《子夜》不能夠不說是很大的成績。”這些評價,不只是聲氣相通的文學援助,更重要的是對中國文學某些探索性嘗試的鼓勵和肯定。

    茅盾堅持以文學作品為社會、為人民發聲,他的文學道路,與倡導“為人生而藝術”的現實主義結伴而生:五四時期,茅盾與鄭振鐸等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他們強調“血與淚的文學”,目的是要文學創作者正視社會現實,將文學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系重新建立在一種批判的基礎上,也就是要徹底打開創作者的社會視野,拆除創作者與當代社會生活之間的壁障,讓文學創作者在廣闊的社會天地中,感受和體驗普通百姓的生活,反對附庸風雅、吟風弄月;強調寫實手法,而不是向壁虛構的編造手法來進行文學創作??箲痖_始后,茅盾撰寫的《民族形式交流》《舊形式、民間形式、民族形式》等文章,以及《關于新水滸》《關于如何學習文學的民族形式》等評論,積極投身關于“文藝大眾化和民族形式”的討論中,指出廣大進步文藝工作者都應走向群眾,走向解放區,接觸廣大人民群眾,努力使文藝為抗日救國運動服務……

    茅盾翻譯前蘇聯長篇小說《人民是不朽的》1945年(桐鄉市檔案館藏)

    茅盾于1945年翻譯的前蘇聯長篇小說《人民是不朽的》手稿。小說作者是華西里·格羅斯曼(Vasili Grossman)。書中敘述了在1941年初秋蘇聯紅軍雖然堅強抵抗但不得不繼續后退的戰爭最艱苦階段發生的故事。小說揭示了紅軍的勝利既非僥幸,亦非“奇跡”,而是邏輯的必然。茅盾從英譯本中成功轉譯了《人民是不朽的》,于1945年由(重慶)文光書店出版。在晚年的回憶錄中茅盾說:“我答應了曹靖華翻譯《人民是不朽的》,然而幾乎拖了一年才交稿。原因是1944年上半年我連續生了幾場病。不過《人民是不朽的》的譯文,我還是滿意的,因為這個譯本得到戈寶權對照俄文本逐字逐句的校正,達到極準確的程度?!?/p>

    茅盾先生一生著述豐厚,同時也留下了大量手跡,成為極其珍貴的文學遺產。是故本次展覽展品種類豐富,除了茅盾先生的書信、日記外,還有小說、詩詞、回憶錄、文藝評論的創作手稿以及筆記、雜抄、古詩文注釋、譯稿……皆是書面整潔、字體雋秀,筆跡中體現出溫文爾雅的儀態和清雅不俗的風骨,具有重要的文獻性和精湛的藝術性。

    展品中含有20余通未被《茅盾全集》《茅盾全集·補遺》或《茅盾書信集》等收錄的信札,包括茅盾致蕭三書簡11通,致陳白塵、沙博理、普實克、柯靈等人共十余通;另有桐鄉市檔案館傾情提供的茅盾珍貴手稿及照片,首次在北京公開展示。這些極其珍貴的手稿,對促進茅盾生平、思想及其作品的研究,對促進我國建黨初期革命文藝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茅盾致友人書信(中國現代文學館藏)

    茅盾先生是文人書法中的“瘦硬”者最為典型的代表之一。茅盾一生勤于著述,始終保持著使用毛筆書寫的習慣,無論是辦公室,還是家中書房,毛筆、硯臺都是他的案頭常物。茅盾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書法家,這其實代表了他們那一代文人整體的價值觀:年輕的時候要多做學問,寫字應該是業余的,但寫字好這是最基本的。此次手跡展擷取了部分代表性手稿制成條幅,力圖呈現出茅盾先生手跡的基本面貌。欣賞茅盾先生的手跡,不僅能感受到歷史的脈動,也能收獲豐沛的藝術享受。

    精選19張手跡制成書法條幅,墨跡展現文人風骨

    展廳全貌實景

    本展將茅盾先生的文學精神貫徹始終,嘗試與參觀者一起透過泛黃紙張品味他別樣的思想神韻。展覽設計了諸多互動項目,力求以活潑有趣的方式使觀眾跨越時空與先生傾心交流,在新時代的語境下,感受茅盾先生精神傳承不息的脈動。

    展覽將持續至2022年2月20日,觀眾可通過中國現代文學館微信公眾號預約參觀。

     

    展廳一角——

    ①茅盾錦言錄?

    一句話,一段人生,一種精神。我們精選了10句茅盾先生的名言制成書簽,供參觀者挑選收藏。或許透過短短一行字,思悟茅公所言所想,言猶在耳,有所觸動。

    ②見信如晤,展信舒顏?

    將觀看展覽后的想法、讀過著述后的感悟,和想對文學前輩交流的觀點,通過薄薄信紙盡數寫下。這是一封沒有回信的信件,卻可以靜置在墻面上,等待下一位參觀者讀罷的會心一笑。

    ③茅盾書房置景?

    立體書裝置自成打卡留念區,看完手跡展,站在茅公書桌前,自己也揮筆在字帖上留下墨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