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科普短視頻的位置在哪兒?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 齊雅文  2021年11月30日15:09

    目前,科普短視頻正以多樣化的態勢出現在人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傳達著多樣的科學知識。近日,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主辦的“繁榮科普創作 助力創新發展”系列沙龍活動,邀請科普科幻、科學傳播領域及短視頻運營領域的專家學者就科普短視頻的創作與傳播、科普短視頻產業發展現狀、科普直播行業的發展前景等問題展開研討。

    短視頻助力科學傳播

    在梳理了融媒體發展的不同階段后,中國傳媒大學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互聯網信息研究院副院長曹三省發現,在媒體融合發展進程中,科學傳播開啟了新圖景。當今的大科學時代,決定了科學技術領域不像傳統的科學傳播那樣小眾和垂直,大量的科學技術和眾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科學技術的邊界在進行拓展和外延。社會公眾、跨專業人群、教育對象和國際社會等領域的人為科學傳播提供了非常大的舞臺,科學傳播在和不同文化形態進行結合,以更具親和力、更具網感的形式呈現。

    曹三省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媒體融合和科學傳播的有效結合是一個非常大的亮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必然要和科學傳播緊密結合,媒體需要完成新聞報道、輿論引導、輿情監測等任務,大量的傳播內容和科學傳播、大眾教育、應急宣傳進行結合。可見,科學傳播已經無縫銜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

    “科普短視頻應該在短視頻生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短視頻用戶的需求體現在奇觀效應,即平常沒看過、可以帶來新鮮感的內容,這些內容是科技類短視頻能夠帶給用戶的獨特體驗和優勢。”在曹三省看來,科普短視頻的創作可以采取提升基礎設施,探索新的產品和體驗,進行創新賦能等措施,要有更加專業的隊伍和能力支撐,來開啟科學傳播未來的方向,而短視頻正是科學傳播的一個重要手段。

    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科學傳播中心主任朱效民表示,當今的科普內容需要靈活多變、適應時代發展,短視頻對于科普有著非常大的發展空間,應開發出更多、更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形式。“在深度科普的同時也可以強調淺科普,在大眾科普的同時也可以發展小眾科普,以及個性化科普,這些方面的內容都是可以在短視頻中進行呈現的。”朱效民說。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科技學院教授崔亞娟通過對B站知識區科普類視頻的研究發現,高關注度、大傳播量的科普視頻具有專業性、知識性、穩定性、話題性、互動性和創意性的特點。她表示,科普視頻將晦澀深奧知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講解,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普通公眾與科學家之間的知識溝壑。科普視頻滿足了人們對于提升健康水平、知識儲備、學習實用技能等需要;彈幕、留言區的設置滿足了提出疑問和發表見解的需求,呈現了雙向互動的二次傳播效果。

    運營需堅守科學本色

    短視頻運營在策略上有何經驗?北京聯合大學電子商務行業與教育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副教授陳道志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在他看來,短視頻運營首先需要考慮好賬號自身定位,明確用戶、進行內容細分。其次是要做好賬號布局,建立多個不同賬號的傳播矩陣。在內容生產方面,選題內容要和賬號定位吻合對應,并注重背景音樂、標題、發布數量、發布順序等細節的打造。在粉絲數量方面,要注重加強粉絲互動,注重分析粉絲的偏好,加強傳播。

    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崔亞娟表示,泛知識類視頻與直播增長迅速,互動性意愿增強;新冠肺炎疫情也加速了在線教育成長,B站科普視頻飛速增長;B站的科普類UP主大部分來自個人及其團隊,少部分來自以《中國國家地理》《博物》等雜志和丁香醫生為代表的機構和組織;B站中優質科普類視頻UP主大多數具有良好的專業背景,背后一般有工作室、公司支撐,本人出鏡解說更有交流感,在多平臺進行運作。

    此外,視頻片段的講解、原創動畫短片、專家出鏡講解、實驗操作、短劇創作和資料混剪是B站科普類視頻的主要表現形式,而傳統科教節目風、二次元動漫風、專家出鏡解說風和互動分享風則是B站科普類視頻的主要表現手法。在崔亞娟看來,醒目吸引人的標題、出鏡解說者出色的表達能力、快速的鏡頭節奏和語速、以及搞笑、拼貼和戲仿,都是優質科普短視頻的藝術特色。

    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協常務副秘書長吳寶俊坦言,由于自己不同于其他公司性質的賬號運營,需要考慮如何實現可持續的問題。他表示,不少的高校、科研單位都面臨著教育經費和科研經費無法用于科普短視頻創作,但又無法通過商業渠道獲得資金的問題。因此,他們在進行科普短視頻的內容創作時,會將多數成本放在內容創作方面,而不是追求極致的大制作。并且賬號推送的內容將安全作為第一準則,符合高校身份,并不盲目追求流量。“這個賬號不一定是最有流量的,但可以進行長期穩定的運作。”吳寶俊說。

    如何在實現商業變現的同時,又能保障視頻內容的專業性和科學性?嗶哩嗶哩視頻科普頻道《萬物揀史》主編謝默超結合以往經驗談道,科普短視頻創作者可以讓廣告方提前提供相關資料,進行前期溝通,進行專業判斷其宣傳賣點是否有科學性,需要堅守科學底線,不能為了短期利益而忽視長遠發展。

    建立科普多元表達方式

    “今天的科普更需要主動適應大眾,避免‘唯我獨尊’‘老古董’的形象,以平等、輕松的風格融入受眾。今天的科普不僅僅是宣傳和教育,更多的是科學治理下的協調和服務,建立一種高效、積極的回應機制,一種交流、對話、協商的平臺。”朱效民認為,把重心放在公眾上,可以實現一旦公眾有相關需求,就可以迅速提供相關知識方面,科普短視頻將會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這個過程中,建立科普職業化的資質保障、科普市場化的準入規范,都是十分必要的。還要將科普內容盡可能細化,科普對象進一步細分,將科學形式多元化,促進公眾廣泛參與。

    謝默超認為,做科普短視頻首先要考慮的是內容是否能夠提供給用戶滿足感和獲得感,最基礎的是要觸及觀眾。“科普短視頻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娛樂短視頻和電子游戲等娛樂產品,而不是書本。人們都愿意把寶貴的業余時間放在自己感興趣、對自己有用的事情上,所以科普短視頻的內容本身要對用戶產生價值。”

    “在新時代面對年輕人,傳統的知識視頻敘述方式已經不再流行。”謝默超表示,在短視頻時代,按傳統的科普視頻創作思路進行內容生產,很難吸引到年輕用戶。短視頻平臺憑借其強大的算法優勢,通過大數據精準識別,對用戶進行內容精準推送。“只要一個視頻沒有吸引到用戶,就很難再進行后續的推薦,所以科普短視頻創作者們需要學習新的敘事模式。”謝默超如是說。

    對于開設直播進行科普的方式,吳寶俊表示,好的科普報告需要一個好的氛圍,大家同在一個場合可以直接交流,“有學生、有老師,現場感足,這才是科普知識好的傳播效果。”謝默超表示:“相聲在現場講才能直觀看到觀眾的反應,講知識也一樣,你需要知道大家對目前講的知識是否理解和感興趣,以此調整相應計劃。”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大鵬對此也十分贊同,他認為,觀點的不斷碰撞和交流,是線下科普互動的魅力所在,目前直播尚不能滿足這點,但未來會有其他的交流互動方式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