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望道講讀會:從這幾本書中不同維度解讀共產黨百年風華
    來源:澎湃新聞 | 徐明徽  2021年11月08日08:28
    關鍵詞:黨史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一百年來,黨團結帶領人民譜寫了一部部開天辟地的革命史、改天換地的建設史、翻天覆地的改革史、驚天動地的發展史。如何理解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精神偉力,如何從黨的偉大征程中汲取前進力量?

    11月5日,一場以“從開天辟地到經天緯地”為主題的望道講讀會在上海市社聯舉辦,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嚴愛云、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梅麗紅、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劉統、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齊衛平來到望道講讀會,共話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奮斗的偉大歷程與寶貴經驗。

    望道講讀會現場

    如何縱覽黨在上海百年史?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嚴愛云現場解讀了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寫的《中國共產黨在上海100年》一書,幫助讀者一本書讀懂黨在上海的歷史。她為大家梳理了三大視角。從政治視野來看,上海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是近代中國光明的搖籃。

    “近代以來,因為得天獨厚的面朝太平洋背靠長江水的區位優勢,上海成為物資資金人才的聚寶盆,成為連通國內國際的橋頭堡。在舊中國畸形發展的版圖中崛起了集航運、外貿、金融、工業、文化中心于一身的我國第一大城市,具有國際影響力。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在上海傳播,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孕育誕生,統一戰線的勝利法寶在上海從弱到強成功運用。”嚴愛云說,這就使得上海成為了全國的指導中心,中國共產黨的許多重要會議都在上海召開。

    《中國共產黨在上海100年》

    而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成立后在上海建立公開領導工人運動的機構中國勞動組和書記部,推動工人運動出現蓬勃興起的局面。嚴愛云介紹:“中央調兵遣將,在上海指揮全國恢復和整頓黨組織發動武裝起義。黨領導下的隱蔽戰線工作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保衛黨的中央機關,收集情報,懲處叛徒。中央特科建起的無線通訊網,溝通了中央和全國各地的聯系,紅色交通線打通了連接黨中央和各根據地的大動脈。當中央遷到農村,以農村包圍城市,農村成為各個力量中心時,上海仍然是工人運動、革命文化運動和各民族階層、愛國民族運動的主要堡壘之一。”

    從經濟社會視野來看,進入上海曾是中國革命要過的一大難關,發展上海則是改革開放的一張“王牌”、一條捷徑。嚴愛云說:“從將十里洋場五毒俱全的舊上海改造成社會風氣清新的新上海,到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各地大力支持上海,再到改革開放上海騰飛。在全國一盤棋的格局中,上海在人力、財力、物力、技術方面長期發揮了內地建設和實現全國工業化的根據地作用。向世界印證了共產黨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還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

    從文化視野來看,上海始終彰顯著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精神文化優勢。“中共早期領導人在上海工作、戰斗,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毅等等,石庫門留下了他們忠誠信仰、披荊斬棘的奮斗足跡。革命先烈戰斗在上海直至獻出寶貴生命。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改造舊文化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紅色文化,發揚攻堅克難,勇立潮頭精神。改革開放以來,著力建設現代化文化大都市,上海重視以先進文化教育引領群眾,提升城市的精氣神,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化為奮力攻堅的強大動力和自覺行動,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嚴愛云說。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梅麗紅則結合自己的專著《黨內民主——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探索》一書,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民主集中制在保證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她現場講述了中共黨史上三個重要文件“立規矩”的故事。一是1929年“九月來信”,為解決黨內爭論樹立了典范。二是1938年,針對黨內王明鬧獨立性等問題,制定了《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關于中央委員會工作規則與紀律的決定》。三是1941年汲取皖南事變教訓,起草了《中共中央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

    黨史研究通常有幾種形式,一種是理論研究型比如黨史研究機構、理論機構;第二種是學術型,大量的引用,大量的抽絲剝繭。而劉統決定了采取一種敘事方式,把研究融入到生動的敘事中,用大量的歷史事實、細節來講黨史,于是就有了《火種——尋找中國復興之路》。

    《火種——尋找中國復興之路》

    中國共產黨不是憑空產生的,這是一個“尋路”的過程。“一大”的召開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標志,但要解讀中國共產黨如何誕生、紅色“火種”如何成功燎原,僅僅了解建黨前后遠遠不夠。劉統把視野拓寬,從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寫起,一直寫到古田會議,毛澤東為中國革命尋找到正確道路。他查閱了大量一手資料,并結合深入的實地考察,力圖用生動豐富的細節,還原20世紀前期那個風云激蕩的年代。

    為了讓讀者能愛看,劉統努力將筆下人物還原成為有血有肉的人。為使一代偉人的形象躍然紙上,他反復考察并體味史料,生動地刻畫了毛澤東在革命中遭遇的重重挫折、誤解與煎熬。“在我心目中,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就是對‘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最為生動的佐證。”劉統說。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齊衛平則介紹了自己近年來在黨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對“建黨精神”做了生動解讀。偉大建黨精神內涵不是具體革命精神疊加的總和,而是各種革命精神融合的精髓。32個字的建黨精神,圍繞“真理”“理想”“初心”“使命”“犧牲”“斗爭”“忠誠”“人民”8個核心詞展開。這些詞,在中國共產黨長期的歷史實踐與發展中,都深深印在黨員、干部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腦海里。圍繞核心詞,建黨精神精煉成簡短的4句話,具有鮮明的話語特點,能夠產生強大的思想表達力和概念傳播力。在互動環節,主講嘉賓們就黨史上重大決議的歷史意義,上海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歷史地位,以及如何“量體裁衣”,生動撰寫黨史普及讀物等問題與現場聽眾熱烈交流。

    望道講讀會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創辦于2014年,倡導講讀結合,互動交流,中西會通,古今對話。講讀會以“十年讀書,以啟學林,沉浸濃郁,含英咀華”為宗旨,致力于為市民打造“博約兼顧、廣深結合”的高端學術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