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尋龍傳說》:隔閡與沖突下的現實選擇
    來源:文藝報 | 星河  2021年04月16日09:01

     

    拉雅(左)與納瑪莉(右)對峙

    關于動畫電影《尋龍傳說》,我們不妨先來看幾個擁有普遍認知的共識性觀點:

    從最基礎的故事來看,它描述了一段游戲闖關式的成長歷程。這是某種類型作品永恒不變的固定主題。由于少年時代的輕信,導致拉雅建立起一種偏執的處世原則;其實納瑪莉的不義與失信,同樣源于孩提時的沖動,也影響到了她的整個人生;就連希蘇——那只碩果僅存的龍,在被喚醒之后也有所變化和成熟。所以她們都在成長。

    成長只是過程,信任才是要被闡明的主題。與莊魔近戰的最后一幕,對主題做了高潮般的具象展示:糾結與動搖過后,重建信任需要時間,滌盡塵灰彼岸重生。這里的道理是符合邏輯的,想要維護一種完備的價值體系,失去生命似乎無關宏旨。換言之,即便暫時逃離茍且偷生,最終也無法在一個破碎的世界生存。而拉雅的決策,又絕非經典意義下的大徹大悟,更像一種無奈的現實選擇。

    有人質疑影片中說教式的信任概念能否在現實世界通行,其實這種擔憂大可不必,教育之于兒童,總需進行簡化處理。畢竟迪士尼的初衷,還是以兒童為主要觀影對象。只不過現在動畫片擴展了欣賞人群,才有更多的成年觀眾出來問責。事實上更具實際意義的分析,應該是僅對影片想要表達的東西進行解讀,而不管它們是否正確可行。

    影片中的確有一些象征。石化是希臘神話的經典橋段,被抽去靈魂的軀體與沒有生命的石頭無異,這顯然來自蛇發女妖美杜莎的故事。同時,影片也顛覆了龍的傳統形象,原來西方文化對龍的理解非惡即厲,不怒自威,而這里卻是一個小馬寶莉般的獨角獸形象。因而,我們看到的不再是一個強大無比的守護者,也不是一位諄諄教誨的老父親,而是一只大大咧咧頗具情緒化的小萌龍。

    但還是謹慎懷疑這個故事是否真的是在“應景”,盡管莊魔肆虐像極了席卷全球的疫情。按照迪士尼電影工業通常的制作流程,故事的啟動時間應該更早,或者是在創作中補充,或者干脆就是一種附會,總之不能簡單地將莊魔橫行視為疫情傳播。事實上莊魔的寓意可以十分廣泛,流行病、環境的破壞、不同文化間的緊張關系等等。影片在東南亞文化背景設定上還是相當用心的,當然這依舊是“美國式”的用心。換句話說,往往在細節上精益求精,例如影片中的文字,但在大的方面有時卻會因不倫不類而貽笑大方。

    真正值得討論的,自然還是公眾話語對影片中女性的關注,但筆者同樣也有商榷的意愿。我們不應被形式化的外表蒙蔽雙眼,從而忽視了完美包裝下的投機。單就劇情而言,這本是一個十分經典的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只不過這一英雄角色被賦予了非常規性別。縱觀全片,拉雅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是男性話語下的行為復刻。

    在喚醒希蘇之前,或者更準確地說,在希蘇現出人形之前,拉雅還是一名可柔可俠的中性英雄。但自此之后,事情就開始變得大大不同。自然可以把希蘇視為那個永遠在場、時時給主人公搗亂添堵的配角助手(基于主角性別所以助手性別也做了轉換),但同樣可以將其視為經典大英雄在拯救世界途中所遭遇的紅顏知己或攜手情侶(假如我們同意把大英雄視為男性)。一旦代入后者的視角,所有的故事就都說得通了。

    隨便舉一個例子,當拉雅與希蘇在逃離納瑪莉的追擊之后,有一組在船上思考社會與人生的鏡頭,等同于經典英雄在兩場惡斗之間的靜謐小憩。希蘇與小男孩談及莊魔的種種,拉雅聽罷長嘆一聲,不無難過地站起身來,與他們一起向水中撒花。這是典型的好萊塢男性大英雄在面對弱小婦孺時的悲情常態,假如我們直接把拉雅置換為男性角色,而這段故事的其他鏡頭絲毫不變,恐怕毫無違和之感。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再一一贅述。簡而言之,《尋龍傳說》為我們構建了一個虛假的女性世界,事實上,真正的女性影片應該以真正的女性視角與性格去講述和刻畫,而不只是機械復制現成的男性故事,僅把女性視為其中一個可以替換的符號。透過《尋龍傳說》中的女性面孔,我們依稀看到的仍是模糊了第一性征的男性本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