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網絡文藝的“名正”與“言順”(夏烈)

    http://www.tc13822.com 2015年12月21日10:22 來源:人民政協報 夏烈

      中共中央出臺的《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大力發展網絡文藝”一條引人矚目,各界解讀熱情不減,以我的預判,未來只有更熱的道理,因為這一條涉及的是一塊青春期的冉冉升起的文藝土地,是所有文藝媒介、文藝樣式、文藝人才中最為嶄新而具有未來性的“發展板塊”。換言之,這個概念之下擁有的力量正在前所未有的凝聚,其過去的人才、作品、產品的積累松散而有待自覺,其所包括的讀者、觀眾、粉絲、用戶卻已覆蓋了半數強的國民,所昭示的方向則是當代人在科技、文藝、市場、價值觀、教育、民主等各種關切點上縱橫交貫的公共領域——人類生活、思想、情感……以我的認識,互聯網的存在和深刻的哲學嵌入意味著這是人類造就出的“第三自然”。

      網絡文藝是在人類文明運行到特定階段的具有深遠意義的產物,是偉大的文藝傳統在嶄新的技術條件下的重組和更新,是草根大眾面臨著機遇和誘惑需要探索、實踐,給予規約、引導的一條當代文化之路。人民群眾既是網絡文藝的創造者也是網絡文藝的消費者,是第一生產力。

      在過去的近20年的時間里,中國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影視、網絡動漫、網絡表演等文藝樣式生成發展的路徑中,基本形成了各自具有特點的形式,受到網民大眾的喜聞樂見和市場、產業、資本的推波助瀾。很多網絡文藝是“中國特色”的,層層描述著“中國故事”,傳達“中國氣派”乃至“中國精神”,其中最蔚為大觀的網絡文學。

      我這里所言的網絡文學,其模式是一個中國獨有的創作模式,西方的網絡文學(數字文本、賽博文本)與中國的網絡文學(文字的、講故事傳統的)截然不同。玄幻、言情、武俠、歷史、職場等等,紛紛體現著中國古典文化和當代生活的魅力與鮮活場景,為人們創造性的想象以及認識生活的層次、細節貢獻良多。少數精品力作顯然已經呈現出接續中華美學風范和中國文化精神的可能性,比如不久前獲得“首屆網絡文學雙年獎”的金獎作品貓膩的《將夜》,用網民讀者熱衷的少年熱血和玄幻武俠的故事發出了“人性異于天命之價值究竟是什么”的哲學追問,并將這一人文典范接續到孔子精神之中,其崇高之處令人動容。其余如近年的一些網絡文學精品之作《瑯琊榜》、《雪中悍刀行》、《羋月傳》、《花千骨》等,都化用了傳統中國文化元素,重塑情義、家國、兩性世界,并成功地帶動了出版、影視、動漫、游戲的全產業鏈改編和衍生,成為創作與產業融合、傳統與當下融合的新模式、新文脈。在此意義上,我不得不感嘆大眾文化時代獨特的啟蒙與自我啟蒙的規律所在,意識到網絡文藝中文學性和產業性相互融合的“機遇與誘惑”并生共存的事實。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我國網絡文藝雖然已經有了龐大的市場,似乎還有個“正名”的問題。《意見》的出臺,就起到了這個效果。網絡文藝在《意見》的“正名”作用下擺脫了早期被“傲慢與偏見”包圍的身份問題,成為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這種力量鼓勵、推動、促進并展示了一種成熟、開放、大氣、前瞻的姿態,使之成為國際化、未來視野中的文化發展的戰略。對網絡文藝的成功正名必將帶來網絡文學創作個體的迅猛發展和主流意識的強化。“名正”之后是“言順”,“言順”指的是網絡文藝創作的表達與表現形式,以及分類、規律、體系建構、評價標準、精品意識和生命力保持等等。網絡文藝形態,不是傳統文藝門類和規律的簡單搬運,而是一個重組、更新、融合、建設的系統工程。它意味著由大眾中崛起的資深創作者和由傳統文藝領域的創作者轉型的這兩部分作者的共同努力,文藝言說方式、技術和藝術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也對當代文藝模式進行創造性發展和創新性轉化。

      大力發展網絡文藝的同時,還該看到網絡文藝是整個社會主義文藝的構成部分。要言之,只有在尊重網絡文藝自身規律和時代特征的基礎上,智慧地融入各種合情合理的因子,才能讓網絡文藝真正成為當代人生活、思想、情感棲居的人文樂土。

      (作者為杭州市政協委員、杭州師范大學教授、浙江省網絡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