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網絡文學的三個變量(馬季)

    http://www.tc13822.com 2015年03月13日10:12 來源:人民日報 馬 季

      應該相信網絡文學的優秀作者,會摸索出一條既符合文學規律又不違背市場規律的道路,解決好市場與文學之間的矛盾

      中國當代社會正處于大變革時代,文化流動加速,信息流量暴增,文學作為整合文化信息的重要載體,在互聯網上已經發揮了巨大作用,仍存在無窮潛力

      網絡文學帶來的煩惱和驚喜,是這個時代不能忽略的文學話題,也是當代文學必須面對的現實,它關乎新文學和新作家的成長,某種程度也關乎中國文學如何向世人展現其自身的面貌

     

      審美層面的變量

      中國網絡文學借助新媒體傳播,對21世紀全球文學的發展是具有探索價值的。這是一個文化多元豐富的時代,也是一個文學表達艱難尷尬的時代。艱難尷尬體現在文學對當下現實把握的無力,體現在個人經驗的扁平化、雷同化,體現在文學想象的狹隘、藝術穿透力的孱弱。網絡文學能否承擔起新的歷史使命,為文學審美提供新的經驗?我認為是值得期許的,我們應該用變化、發展的長遠眼光看待這個問題。

      目前,網絡文學與傳統紙媒文學在創作方式上“各尋各路”。網絡文學以在線寫作、在線更新、即時互動、持續連載的傳播方式,確立了其“大眾化”的審美范式。傳統文學特別重視小說結構,網絡小說則更重視故事情節的起承轉合;對生活“可能性”的書寫,在網絡中則被轉換成對生活“不可能性”的書寫,超級異能、架空歷史、宇宙幻想成為敘事的常態。

      作為一種新的文學樣式,網絡文學扮演了多重角色,在審美上超出了傳統文學的固有范疇,發揮著大眾娛樂的文化整合功能,獲得了越來越大的文化影響力。近年來,出現了一大批改編成熱門影視游戲的網絡文學作品,如改編成電視劇的《甄嬛傳》《步步驚心》,改編成網游的《誅仙》《斗羅大陸》,改編成電影的《失戀33天》《裸婚時代》等等,網絡文學成為大眾文藝的一股源頭活水。

      網絡作家的生存方式和寫作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網絡文學的審美特性。網絡上的寫作者,最初大多是文學愛好者,當他們嘗試寫作的時候,首先面對的是生存問題,因此他們必須在與生存的抗爭中摸索自己的寫作之路。一方面他們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寫作,另一方面他們的寫作又是對生存的直接反映,網絡作家這種“在生存中寫作”的方式更接近文學的原生狀態,雖缺乏技巧,卻有鮮活的在場感。

      盡管和主流文化有所交接,網絡文學目前仍屬于俗文化范疇,但我們不應該在雅文化和俗文化之間劃出鴻溝。文化在任何時期都存在一定的變量,存在主流文化、邊緣文化、正在崛起和逐漸消亡的文化樣態。從文化發展史上看,中國的文化高峰往往是在俗文化極大豐富的基礎上產生的,也可以說,失去了俗文化的土壤,雅文化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中國當代社會正處于大變革時代,文化流動加速,信息流量暴增,文學作為整合文化信息的重要載體,在互聯網上已經發揮了巨大作用,仍存在無窮潛力。

      表現方式的變量

      在中國傳統敘事文學中,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志怪小說和公案俠義小說等經過長期的演變發展,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敘事模式,其“故事記憶”無疑對網絡文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網絡文學從中國古代故事里脫胎、演變,形成了一套新的講故事方式,所運用的手法包括延伸、翻寫、借境、重塑、重構、羽化等,這正好和網絡作家的民間身份高度吻合。

      早期網絡作家今何在的《悟空傳》直接取材于西游記故事,以現代文化視野重新塑造故事里的人物形象,貫穿現代文明思想。江南的《此間的少年》則是金庸武俠小說的當代校園版,用戲謔的筆法表現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對美好的青春歲月極盡言表。蕭鼎的《誅仙》以老子《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為主旨,反復探究“何為正道”。“觀道”的網絡文學作品,讓人在悠遠處聞到“花香”,在掙扎中看到人生的價值之光。

      網絡小說越寫越長的現象備受詬病,多數人認為這是商業化導致的結果,這種看法不無道理,但還不夠全面。分析一下網絡文學的發展軌跡,我們會發現,超長篇網絡小說的規模化出現與2010年移動閱讀基地正式商用是同步的,也就是說,移動閱讀是造成網絡小說越寫越長的主要推手。根據實地調查,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手機閱讀主要是利用碎片時間,閱讀記憶較為淺弱,只有超長篇小說強大的故事性和連貫性,才能讓用戶的碎片時間有效粘合為一個整體。

      盡管故事已成“行云流水”,網絡小說的語言卻不能拖沓,必須簡潔明了,一段話絕不能超過三行字,否則用戶不接受。為什么?道理很簡單,眼睛受不了。如果全文皆為短句子,每個章節固定在3000字,網絡文學的敘事方式和節奏自然就有別于傳統的紙媒文學,這是可想而知的結果。

      網絡語言也對文學語言形成了挑戰,文學語言如何包容新的語言形態,如何準確并最大程度地承載時代信息,是包括網絡作家在內的每個作家都無法回避和必須面對的問題。與此同時,在網絡和影視傳媒的影響下,文學語言本身的藝術性越來越不被關注,這對文學意義的消解也是根本性的。因此,在考慮當代文學語言問題的時候,我們不得不進行更加徹底的反思,將互聯網時代新的傳播媒介納入到研究范圍之內。

      受眾層面的變量

      21世紀以來,文學借助網絡走向了更為廣闊的市場,由此開啟了全新的互聯網文學寫作模式,形成網絡作品—在線付費閱讀—無線付費閱讀—書籍出版—影視劇改編—漫畫和動畫改編—游戲改編—其他電子閱讀終端等組成的“網絡文學全產業鏈”,構成了“文學寫作—市場運作—互聯網消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三位一體結構。然而,對當今的學術研究界而言,這一領域還是相當陌生的,關于網絡文學的“田野調查”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理論評論界只關注到狂歡式網絡寫作和閱讀的表層現象,對其背后的資本介入、市場運作和文化心理往往所知寥寥。

      市場原本是個中性化的概念,它不是衡量一部作品優劣的最終標準,但對于網絡文學來說,它的影響特別明顯。傳統文學有“被低估”的說法,文學作品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但網絡文學幾乎不存在這種可能,一部作品如果無法在網絡存活,即使文學價值再高,在進入專業讀者視野之前,它就已經消亡了。換句話說,在網絡文學領域,市場是第一道門檻,是作品的生死線。

      那么,網絡文學是否會因此而喪失自主性呢?事實并非如此。從根本上說,失去了文學性,任何文學都是沒有出路的,只能是曇花一現。就當下網絡文學而言,同樣必須尊重文學創作的一般規律。

      分析受眾喜愛的網絡文學作品,我們發現,網絡作家的自主性主要體現在他們的文化選擇上,比如,接續中國傳統文化,從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源頭,已成為這一代網絡作家默認的文化密碼。《誅仙》和《天行健》運用西方奇幻手法結合中國神話元素,描述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隋亂》《新宋》《唐磚》以現代人的思維方式詮釋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將夜》《搜神記》《完美世界》借鑒古代白話小說筆法,將東方玄幻故事與虛擬空間對接,產生新的文化符號。

      除了幻想、仙俠和穿越等追古題材,網絡文學還有很多當代題材作品,最為大眾所喜愛的是都市類,如職場商場、婚戀家庭、浪漫言情、青春校園、當代軍事、懸疑恐怖等等,可以說,只有想不到,沒有網絡作家寫不到的領域。但問題也出在這里,網絡文學的類型化發展,原本是一種自然狀態,市場卻給這些類型貼上了商業標簽,哪些是熱賣品,哪些是大路貨,哪些是滯銷品。這樣一來,不僅把類型固化了,而且形成了“跟風”的習氣。同質化成為類型化的寄生物,嚴重影響了網絡文學的健康發展。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從眾性,而文學有時候恰恰需要孤獨和冷靜。

      網絡文學的讀者大多比較年輕,相當一部分人涉世未深,他們更需要一些形象生動、通俗流暢的故事來感知社會、認識世界、愉悅心靈。現階段,網絡文學要努力為最廣泛的大眾閱讀人群提供優秀的通俗小說。應該相信網絡作家當中的優秀作者,會逐漸摸索出一條既符合文學規律又不違背市場規律的道路,解決好市場與文學之間的矛盾。

      總之,網絡文學帶來的煩惱和驚喜,是這個時代不能忽略的文學話題,也是當代文學必須面對的現實,它關乎新文學和新作家成長,某種程度也關乎中國文學如何向世人展現其自身的面貌。面對網絡文學,我心里有一句話揮之不去:信息時代提供給網絡作家難得的成長契機,你們將如何用文學來回報它?

      (作者為網絡文學評論家)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