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網絡文學改編劇的喜與憂(圖)

    http://www.tc13822.com 2015年03月11日10:44 來源:深圳商報 丁佳文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出現過一次文學改編影視的熱潮。影視與文學大規模碰撞的火花,綻放出特殊的合作模式與商業潛力。時過境遷,當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的浪潮又一次來臨之時,領軍者搖身變成了網絡文學。

      有數據表明,截至2014年年底,共114部網絡小說被購買影視版權,作品時代跨越古裝、現代、民國,題材內容涉及仙俠、懸疑。其中,90部計劃拍成電 視劇,24部拍成電影。也就是說,接下來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網絡小說被搬上熒幕。在這股不可逆轉的新潮流之下,網絡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作品有哪些突圍點? 熒幕混戰之下又有哪些值得總結的現象和思考?

      互聯網思維改變影視制作模式:

      書迷粉絲有力量

      2015年開年“一劇兩星”時代啟動。1月初,《何以笙簫默》《急診室故事》等7部新劇幾乎同時上星,“廝殺”之激烈,可見一斑。其中,由網絡小說改編同 名電視劇《何以笙簫默》開播以來雖然掌聲與吐槽聲此起彼伏,卻并未削弱收視率和網絡點擊率。1月19日網絡播放量2.82億,隨后突破單日3億,創電視劇 網絡單日播放量最高紀錄;14集破10億網絡播放量,創最少劇集最快破10億紀錄。該部作品制作公司華策影視生產總監於敏接受采訪時談到,首先,強勢IP 的網絡小說擁有龐大的書迷粉絲,為改編后影視作品提供了收視保障。以電視劇《何以笙簫默》為例,其原著小說作為第一批在網絡上紅起來的言情經典,曾連續三 年榮登某網站青春文學銷量榜的前十名,持續暢銷10年,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尚未開拍時,就已問鼎過多個“最希望被改編成影視劇的網絡小說”榜單。電視劇 版邀請小說原作者來做編劇,無疑也提升了話題性和關注度。

      書迷粉絲的力量也影響到了影視劇的選角和劇本的改編,反過來按照粉絲意愿選角 也增強了書迷對電視劇的黏性。書迷的意見會影響到電視劇的劇情、選角等。電視劇《何以笙簫默》在選角上很大程度上就征求了書迷的意見。出品方認為,拿到一 個有粉絲基礎的網絡文學IP,有利于招商引資、與大牌明星談主演,讓項目推進得更順利一些。

      某影視公司策劃、編劇黎弘茜認為,網絡小說 的熱度是影視公司首當其沖的考慮,也就是時下流行的說法,IP熱度要高。IP熱度高了,自然會有大批的擁躉,加上創作團隊將故事以電視劇敘事的方式講述, 配合演員的表演,就算是距離原小說有較大的內容出入,也會借由IP的熱度積累人氣、激活該劇的話題性,網絡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做到這樣已經足夠。

      再有,與傳統影視劇產品相比,網絡小說改編影視劇帶有更加明顯的“互聯網基因”。這不僅體現在前期營銷方式上,還包括播出期間的口碑維護與后期的輿論影 響力。《何以笙簫默》品牌營銷的代理合潤傳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劇是首部衛視頻道電視劇T2O。T2O模式又被稱為“邊看邊買”,即觀眾在看電視的過程 中可以通過掃描APP二維碼而進入到電商頁面,購買該劇中出現過的服裝、飾品等。不僅聯合品牌方和制片方,也將觀眾聯系起來,將劇情中的品牌產品與電商平 臺進行對接,從而讓觀眾能從更多的渠道來接觸品牌,滿足各方需求實現共贏。隨著T2O模式被更多的影視劇和電視節目復制、實踐,各主體間的合作模式和利益 分配也將更為完善。

      此外,黎弘茜表示,不同的播出平臺也能左右公司考慮制作劇集的傾向。例如,湖南衛視播出的電視劇,比較年輕化,偏向偶像劇。相對來說,北京衛視就偏向生活劇和抗日劇。

      編劇也不能被原作品綁架:

      網絡作品改編應符合影視劇特點

      隨著改編劇熱潮的不斷升溫,一些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最明顯的表現為,觀眾對于劇情吐槽過多。觀眾袁映真表示,以前多數網絡改編的影視劇之前靠炒作噱 頭,現在靠明星的“顏值”,劇情根本不忍直視。編劇在改編過程中刪減太多原著中重要的情節,大家都圖個熱鬧,談不上有什么觀看收獲。還有一些古裝題材電視 劇,作者并沒有對歷史做出研究,陷入“瞎編亂造”的泥潭,也讓觀眾不滿。知名電影網站“時光網”資深用戶丁先生也談到,在中國影視圈里,一些粗制濫造的作 品因為“雷”字當頭反而得到了收視率和票房。有一種“越雷越開花”的奇怪現象。

      針對觀眾和網友意見,黎弘茜表示,網絡文學和影視劇天生 就有著許多共同點:情節發展、場景設置,甚至故事情節本身都很相似,這可能是起因很多網絡寫手在寫作過程中,會自覺地想要提高小說的戲劇化程度,而最快捷 方式就是借鑒當時比較流行的熱播影視劇,并從中得到靈感;此外,因為讀者處在互聯網的強刺激環境下,時刻都可能分心,導致網絡小說為吸引住讀者,其情節必 須密集緊湊、故事推進必須極快,幾乎幾章就得有一個分懸念,十幾章就得有一個小高潮,這樣的敘事特色與影視劇有著共同特點,與以連續劇方式推進劇情的敘事 結構在某種程度上有著類似。

      但是,在篩選可改編小說的過程中,除了編劇水平良莠不齊之外,也有大量的網絡小說并不適合做改編,有些小說 提供的改編基礎很低。“比如好幾百萬字的小說,其實幾萬字就能講清楚,在網絡上追文看的人習慣這樣,但要做影視劇改編,則會覺得小說很水;又如,網絡上大 量文章是寫手憑空想象出來的,將其改編成為大眾電視劇,可能稍顯困難,因為受眾群體不一樣,點擊率與收視率也會有著明顯不同。”

      自去年 8月網絡劇《匆匆那年》在搜狐視頻獨家播出以來,迅速晉升為豆瓣評分8.1的高分“神劇”,積累良好口碑。網劇版《匆匆那年》編劇團隊以“80后”、 “90后”年輕人組成,編劇之一潘越表示,改編劇的編劇很容易被原作綁架。改編屬于再創作,創作就要回歸原始的故事和人物中去。小說內容不一定符合戲劇規 律,但是要進行戲劇創作,要滿足觀眾需求,必須要照顧戲劇規律去做。比如面對原作中情感糾葛的橋段,小說中運用大量“我很傷心”“我很難過”之類描述情緒 心理的語句,說到底戲劇必須得有情節點撐著故事,在第一輪改編中,她曾經因為被小說“綁架”,在創作時走了一些彎路。她的反思是,一定丟掉原作中動人的描 述性語言,簡化場景心理描寫,反思自己寫的是哪個人物,研究他或她在這個情節應該發生什么事情。

      另一方面,比如小說中作者可以通過不同 手法寫十件事情,在讀者看來每一件都非常感人。如果編劇在看小說時受到感染,覺得一定要全部保留時,編劇就容易陷入原作“泥潭”之中。因為在戲劇上,這十 件事情可能只能起到一個作用,所以作為編劇一定要勇于放棄看起來很好,實際對于戲劇沒有影響的情節。

      那么,如何平衡網絡小說與改編之間 的“度”,也是一直困擾編劇改編的難題。潘越因為《匆匆那年》也經歷過“原著黨”的“抨擊”。由她主筆的第十集中主演之一“趙燁”因為打人被判入獄,這是 原作中完全沒有的橋段。當該集播出之后,官方微博的評論罵聲一片,B站彈幕版也引發網友大量吐槽。其實在改編之初,潘越及整個編劇團隊就想過會被罵,每次 開劇本會都會討論“到底要不要這么改”。因為編劇團隊考慮到小說維度過于狹窄,主要講述主演的愛情,如果想成為社會話題,加入這個情節會拓寬小說維度,提 升整個劇的氣質和深度,也加入了創作者的認識和思考。雖然被罵,但也收獲了“非原著黨”的好評,他們認為,這種改編讓“趙燁”這個人物也變得豐富和立體。 現在看來,潘越覺得這個情節的加入是成功的。這個事件也給年輕創作者帶來極大勇氣和鼓舞。

      業內人士表示,小說人物往往是讀者心中完美的 幻想,而被拍成電視劇,幻想往往與現實難以重合,觀眾因為對于情節的不滿意而引發吐槽是不可避免的。黎弘茜認為,從創作上來講,小說和戲劇的敘事形式本不 一樣,若想將改編做出與原著一樣的感覺,顯然是一種不太現實的奢求。“不需要追求一致性,只要是核心主題、故事精彩度、人物關系的戲劇性抓住了原著核心, 就是改編的成功。”黎弘茜說。

      也有編劇認為,在改編網絡小說的過程中,創作劇本時最需要用心雕琢人物和人物關系,尊重影視作品的創作規 律。精心提取出網絡小說里提供的人物形象,以及他們之間的戲劇性關系,加深對事件的刻畫,這樣就不會使最后呈現的影視劇作品與原著有本質上的差別,也就不 會引來小說粉絲的不理解。不過,從另外的角度上看,網上一些激烈的討論也會使播出中的電視劇更加火熱,提高收視。

      此外,記者觀察到,劇 本并不是編劇一個人的事,它更像是一件“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任務。改編劇的編劇身份往往多種多樣,編劇身份的突轉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借助團隊力量的補給 比單兵作戰要強很多。在網絡劇《匆匆那年》編劇潘越描述的工作狀態中,記者能夠清楚地感受創作團隊的明確分工和良性互動,這也給團隊合作帶來高效率。

      一窩蜂搶購搶拍難出精品:

      改編作品同質化競爭局面必須改觀

      在網絡小說作品改編熱潮中,值得一提的是電影版《何以笙簫默》兩個版本上演了分身大戰。目前,樂視影業出品的電影已經殺青,并將上映檔期定在了今年五一 黃金周,而光線影業也傳出了即將投入拍攝的消息;前幾年大熱的電視劇《步步驚心》,最近也曝光了同名電影首版的預告片;賀歲檔電影《匆匆那年》,此前已有 同名網絡劇播出;《盜墓筆記》《鬼吹燈》《華胥引》等同名電視劇及電影版本正在等待上線。這些影視市場的“寵兒”都是由熱門網絡小說改編而成,同一部作品 往往拍完電視劇再拍電影,且兩者相隔時間都不長,這也成為近期影視改編的一個特點。

      其實,由電視劇改成電影曾經有過很多不討好的例子,比如,不論古裝片《宮》的電影版,還是都市情感題材《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奮斗》的電影版,無論口碑還是票房影響力,都遠遠不及電視劇。

      因此也不難看出,盡管眾多網絡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但其中既叫好有叫座的作品相對較少,不少質疑聲音也隨之出現。有專家認為,這類作品并不如傳統 文學作品的藝術性和社會效益好,難出精品。近些年,某些改編劇制作方竭澤而漁,粗放式生產,網絡文學作品版權到手后,粗制濫造一番,只要賺夠了眼球,鼓起 了荷包,也就將觀眾的吐槽拋之腦后了。網絡文學作品改編的火爆還導致了一些非理性的事件,如有些網絡文學還沒有完成就已被影視公司搶購,等等。

      潘越作為年輕的編劇對此深有感受。她認為,這種“一窩蜂”搶購搶拍的現象慢慢會回歸理性,現在的情況是看到熱門小說就去投拍影視劇,這實際上是本末倒置 的,應該是研究影視劇市場需要什么樣類型作品,再去找素材,網絡小說只能作為素材庫之一。從市場的角度出發,認真研究影視劇投資規律,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網 絡小說市場和影視市場共同進步和繁榮,行業人士應該盡快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從題材上看,網絡文學改編劇也有由古裝劇向青春題材傾 斜的趨勢,青春題材包含了愛情、成長、友誼和夢想很多元素。而古裝劇只是一個“殼”,它嫁接的其他類型,比如《甄嬛傳》嫁接了職場類型,而《步步驚心》嫁 接了愛情類型。未來古裝劇可能會細分,比如古裝職場劇,古裝愛情劇,古裝青春劇。同時,很多網絡平臺也投拍了像《暗黑者》《靈魂擺渡》這樣懸疑題材,也是 一個改編劇類型新方向。

      專業人士分析,網絡小說改編電視劇的主要目標人群在“85后”到“95后”之間,因為這個年齡段人群的成長伴隨 了網絡和網絡文學的興起,網絡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作品也主要迎合這部分人的品位,他們喜歡什么就拍什么。隨著“85后”到“95后”人群的成長,他們開始關 注更多的問題,從關注愛情到關注社會,未來可能還會更多關注政治和經濟問題,改編劇類型也會隨之變化。隨著網絡播出平臺的興起,未來國內影視作品中也不排 除會有類似《紙牌屋》這樣劇集出現,但影視作品受到歡迎的前提一定是內容制作精良,能夠引起人們思考,能夠有一定的社會代表性,只有符合這些條件的影視 劇,才是具有前景的好作品。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