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網絡文學第三波:資本“淘金熱”(孟隋)

    http://www.tc13822.com 2014年09月15日10:59 來源:文學報  孟隋

      1

      近年來,網絡文學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期。在過去的兩三年里,除了較早經營網絡文學的盛大文學系列網站、中文在線以及門戶網站文學頻道之外,熟悉網絡文學產業的人都見證了各路大資本爭搶“肥肉”的歷程,好似一股淘金熱潮:不僅網絡三巨頭的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紛紛布局———百度收購了縱橫中文網、91熊貓看書,騰訊聯合起點創始人巨資打造“創世中文網”,阿里巴巴旗下推出“淘寶閱讀”。其他經營網絡的資本也不甘其后,360、小米、搜狗等機構開始借助“導航”來搭建自己的網絡文學運營平臺。此外,還有不知多少知名、不知名的大小公司同時在推廣自己的手機閱讀App,甚至人民網以及新華社旗下的新華傳媒都通過收購股權的方式進軍網絡文學界。

      易觀智庫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網絡文學市場收入規模達46.3億元,較2012年環比大幅增長66.7%。預計到2015年,網絡文學整體市場規模將突破70億元。截至2013年年底,網絡文學活躍用戶達到4.3億人。網絡文學已成為增長最快的互聯網細分產業之一。”

      2

      值得注意的是,這股網絡文學淘金熱潮出現在2010年以后,這段時間正對應著移動互聯網的崛起。回顧網絡文學短短十幾年的歷史,不難發現,這應該是中文網絡文學熱潮的第三波。資本密集涌入標志著網絡文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中文網絡文學發展史可以明顯劃分為三個階段,而這三個階段正對應著不同的媒介形態。

      第一階段,也是最早的一批中文網絡文學,產生于世紀之交前后,那時是Web1.0時代。其代表作是痞子蔡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安妮寶貝的《告別薇安》、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今何在的《悟空傳》等。這些作品恰似傳統紙質文學向網絡文學的過渡形態,既具有傳統文學的某些審美特征,也具有網絡文學特有的強“代入感”、強“自戀”等特點。但Web1.0時代所具有的網絡特征還不是太強,用戶還不是特別有分量,網絡文學的作者還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精英色彩。

      第二階段對應著Web2.0時代。隨著博客、跟帖、評論功能的強化,互聯網用戶交互性大大提高,用戶體驗、用戶訂制被看作是經營網絡的標準。在這個階段,網絡文學最具標志性的事件是起點中文網的崛起,它創立和完善了如今網絡文學的基本商業模式———VIP 章節收費以及網站培養和打造作者的方法。從這個階段起,網絡文學開始依照商業化運作的邏輯,緊貼互聯網用戶體驗建構起了自身的敘事模式,網絡文學具備了區別于傳統紙質文學的明顯特征。

      第三階段,也就是如今資本密集涌入的移動互聯網階段,它的主要特點是用戶量群體的增多。借助便攜的手機移動終端,網絡文學的影響力大大增加,培養了大量的活躍用戶。據易觀智庫的數據,2010年網絡文學活躍用戶為1.5億人,到了2012年則變為3.6億人。也就是說,僅僅用了兩年時間,網絡文學的活躍用戶就暴漲了近2.5倍!

      3

      網絡文學第三階段發展的這兩年,正是移動互聯網爆發式增長的關鍵時期,是所謂的“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的年代。用戶肇始于網絡文學發展的第二個階段的文化習性,并無多少“質變”,但是僅僅是用戶量的龐大增長,就讓這些被培養出來的文化習性開始擴容———也就是說,從此之后,網絡文學表現出強有力的“跨界效應”。這些用戶的文化口味正在超越網絡文學局限,走向更大的影視平臺、游戲平臺,以及因此衍生的寄居于亞文化群體的相關產業。不用說像《步步驚心》《甄嬛傳》等直接改編自網絡文學的電視劇,包括其他很多并非改編自網絡文學的電視劇也明顯受到網絡文學的影響。比如某些抗戰神劇,只顧劇烈情節沖突和觀劇者的“爽”而不顧其他的方式,就跟網絡小說有異曲同工之處。

      數字游戲更加依賴網絡文學的資源來設定背景、人物、道具。對于這些東西,粉絲們是高度認可的。所以在今年上海舉辦的首個網絡文學游戲拍賣會上,一本小說可以帶來上百萬元乃至近千萬元的交易額;此外,有些亞文化群體利用網絡文學為母本制作廣播劇、古風音樂等等,拓展了網絡文學的形式,也擴大了其影響。從這些跨界效應都可以看出網絡文學巨大的用戶影響力。

      從網絡運營的角度看,占有如此眾多用戶必然會帶來商機,從而引發大資本的掘金熱潮。網絡文學的第三波相比第二波具有更多樣的形式,更廣泛的受眾群體,但是網絡文學“第三波”的潛力并沒有充分展露,甚至它還是太依賴于在第二波(Web2.0時代)中形成的某些固定模式,還沒有發展到量變引發質變的階段。

      4

      網絡文學讓資本巨頭動心的最大理由,可能既不是區區70億元的市面價值,也不是相關線下出版、影視游戲改編的間接利得,而是網絡文學本身蘊含的對于用戶的影響力和潛力。首先,網絡文學是能夠直接影響人的觀念意識的文化產品,因而其隱含的市場推廣價值難以估計; 其次,網絡文學活躍用戶達數億級別,略懂運營的人都知道網絡界的基本常識———“得用戶者得天下”,占有用戶的數量與網絡產業規模的做大是正相關的,用戶越多,你擁有的潛力就越大。

      資本的密集涌入帶來泡沫化的擔憂,不知多少投資者會在慘烈的競爭中折戟沉沙,但是從網絡文學產業本身看,這也許是一件好事———或許只有經歷一輪慘烈競爭,那些在Web2.0時代建立起來的千篇一律的趨于僵化的模式才會被打破,一個差異化、多元化的網絡文學新時代也許正在被發明和醞釀,因為只有充分的競爭,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群體的差異化經營才會出現,才會帶來獲利目的和途徑的多元化,而這必將解除固定模式對網絡文學的緊箍咒,激發其新的創造力。從資本的邏輯看,在巨大的利益的刺激下,創新精神才會加倍顯露出來。這也許正是資本密集涌入,對網絡文學自身的某種饋贈。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