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網絡文學的力量迅速壯大。人們對它的認識還在深化。圍繞網絡文學的討論,往往會出現傳統文學作家和網絡寫手間的意見交鋒。
“網絡文學是中國傳統小說的當代表達。”
“不能用傳統的觀點看待網絡文學,不必從傳統文學里尋找網絡文學的合法性。應該把這些拋開,從網絡文學本身出發去認識。”
不久前的《文學報·新批評》第三屆論壇暨優秀評論獎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行。與會者圍繞“網絡文學是不是文學”的主題,坦言各自的看法。在這樣的交流與碰撞中,網絡文學的真正面目逐漸清晰起來。
網絡文學難逃傳統文學的“掌心”
“網絡小說和茶館評書的目的是一樣的。”網絡文學作家小橋老樹說。
據他觀察,一個網絡文學作家要想在海量的作品中引起注意,在開篇就要把讀者的眼光吸引住,追求先聲奪人。這和傳統的評書是一樣的,“傳統評書說到關鍵時刻,說書人總是拍下驚堂木,說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是為明天的內容留‘扣子’。留得越好,明天來聽的人就越多,講書人的經濟效益就越好。網絡文學作家每天要更新,關鍵時刻也要留好‘扣子’,才能吸引網友繼續關注。”
另外,網絡小說作家來自各行各業,大部分沒有受過文學寫作的訓練,所以他們的寫作具有直覺、本能的特點。“在傳統小說長時間的潛移默化下,傳統小說的魂魄已經成了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本能式的寫作最容易適應傳統集體無意識的寫法,所以大量的網絡小說直接繼承了傳統小說的套路。”小橋老樹說。
杭州師范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院長夏烈認為,古典資源的確是網絡文學的一個核心資源。比如,流行已久的“甄嬛體”,就大規模地借鑒了《紅樓夢》的語言風格;而網絡上部分仙俠、修真作品,大量化用了道家的內容。
小橋老樹也發現,當今網絡小說的分類大部分都能從傳統文學之中找到原型。比如,玄幻、奇幻類的源頭是《封神榜》《聊齋志異》,歷史類的源頭是《三國演義》,江湖類的源頭是《水滸傳》。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他總結道。
網絡文學應該有自己的評論體系
但是,一味地把網絡文學看成是傳統文學的當代表達,有可能遮蔽了網絡文學自身的特質。
“網絡文學研究有一個思維定式,總是會陷入傳統文學、大眾文學、商業文學上的圈子里,出不來。”西南大學文學院博士黎楊全說。
他發現,有不少的網絡文學批評者,并不熟悉網絡文學,得出的結論都比較宏觀,套話連篇,與網絡文學創作的實際情況存在很大的隔膜。
2013年9月24日,光明日報《文學評論》版刊發了黎楊全的文章《警惕網絡文學的“網游化”趨勢》。他寫道:“網絡文學發展到現在,一個比較明顯的趨勢是它越來越網絡游戲化了。各大讀書網站上不僅有專門以網絡游戲為內容的網游小說,其他的小說類型,如玄幻、仙俠、歷史、都市、競技等,也都成了一款款披著小說外衣的網絡游戲。網絡游戲的基本要素,如設定、升級、地圖、對決(PK)、裝備、副本、數據等,儼然成了網絡文學的創作套路。”這些內容,傳統文學很少觸及。
廣東省作協副主席、《網絡文學評論》主編楊克也認為,網絡文學的評論還沒有形成與網絡文學本身相適應的話語體系,還沒有形成新一代的網絡批評家隊伍,“現在討論網絡文學,大多是‘隔’的。不了解網絡文學,不了解網絡文學作家群體,斷然說好或者不好是不負責任的”。
如何有效地看待網絡文學
相對而言,網絡文學還屬于“新鮮事物”,對它進行全面而準確的認識尚需時日。與會者從各自角度進行了初步的“把脈”。
魯迅文學院副研究員王祥認為,快感與美感標準,應該是網絡文學批評的基礎性標準。能否為讀者提供強烈、鮮明的快感與美感體驗,讀者是否愿意代入主人公,是網絡文學作品成敗的關鍵,也是最為重要的接受反應效果評價。
網絡文學發展至今已經有十余年了。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副編審莊庸看來,網絡文學處在一個階段性的拐點上,“因為讀者需求和渠道變革的‘倒逼’,網絡作家們普遍遇到了創作的瓶頸。到底是更加商業化,還是更加文學化?在‘術’即寫作技能越來越嫻熟的同時,如何才能實現‘道’即思想體系的超越與蛻變?”
王祥說,強調快感與美感對于網絡文學批評的意義,并不會因此就淡化思想性、藝術性的要求,“網絡文學在作品建構快感獎賞模式的過程中,滲透著作者的內心尺度和世界觀”。
夏烈著重強調了“網絡文學”中的“網絡”二字。他說,這說明網絡文學是一種新媒介,是媒介革命的結果。所以應該更多地從網絡媒介的角度,而不是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待網絡文學的存在。
黎楊全認為,網絡文學的研究,應該充分利用網絡這個平臺。他建議設立一個網絡論壇,專家和學者可以通過這個論壇進行“現場”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