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絡文學的興盛繁榮越來越受到理論界的重視,從作家作品評論到文藝理論批評,從學科發展史到跨專業比較與研究,相關學術成果逐漸增加,可謂欣欣向榮。其中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那就是“網絡文學”一詞的翻譯問題,所用英文譯名竟有六七種之多,有“internet literature”、“cyber literature”、“online literature”、“net literature”、“network literature”、“digital literature”……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從目前已出版的網絡文學研究著作實例來看:馬季的《網絡文學透視與備忘》英文名是“The Inspective Memo of Online Literature”,而其《讀屏時代的寫作:網絡文學十年史》則叫做“Network Literature”,出現了前后矛盾;陳定家的《文之舞——網絡文學與互文性研究》英文名是“Dance of Texts: A Study of Net Literature and Intertextuality”,劉克敵的《網絡文學新論》英文名是“A New Outlook on Net Literature”,統一在“net literature”上;歐陽友權主編的新媒體文學叢書中,禹建湘的《網絡文學產業論》英文名是“Industry of Network Literature”,曾繁亭的《網絡寫手論》英文名是“Writers of Network Literature”,統一在“network literature”上……由此可見,中文里簡單的一個“網絡文學”,在使用英文提及時如此眾說紛紜。
就此狀況,荷蘭漢學家、前倫敦孔子學院院長Michel Hockx以及其他幾位歐美大學教師認為:從字面意義上說,這幾種翻譯都沒有問題。由此,譯名混用也就情有可原。
雖然從語言角度說得通,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并不是一個單純的語言問題,其中包含著“怎樣看待網絡文學”的觀念博弈。詞語之間有微妙的差別,不同譯名顯示出對網絡文學的不同認識,也會造成對“網絡文學”理解的偏差。從目前專著、文章對以上不同詞語組合的使用來看:“Internet Literature”偏重網絡媒介上的文學,與“Printed literature”對應,是從媒介形態對照出發的,看重文學本身在不同媒介上的延續和差異。網絡文學誕生之初,論者十分關注“網絡文學與傳統(紙面、印刷)文學的關系、異同、影響和挑戰”等問題,在這類討論中,使用“Internet Literature”較為恰當。“Cyber Literature”偏重虛擬世界的建構,強調虛擬網絡世界中文化與現實的不同,從社會文化整體著眼,將網絡文學看作網絡文化中的一個部分。因此,討論網絡文化、網絡空間、虛擬身份等時常用“cyber”。“Digital Literature”指向很明顯,它注重數碼技術,強調的是電子文本的特異性,指使用多媒體、超鏈接等網絡技術的文本。這一詞語從媒介技術著眼,當前的產業化網絡通俗小說不能用此稱謂。“online literature”指“在線文學”,涉及創作和閱讀的在線實時互動,網絡接龍等屬于此類。嚴格說,這類作品因其開放的在線特征,應當是變動不居的。那些離開互聯網出版印刷的固定文本不能用這個詞。“Net literature”雖然從字面上完全對應“網絡”“文學”,卻依然與當前所說的“網絡文學”有區別,使用這種翻譯一般將網絡文學作為傳統(印刷)文學研究的客體,與其說是研究網絡文學,不如說更注重文學的網絡性。相比之下,使用最多的是“Network literature”,尤其是在當前網絡文學由文學網站極力推動、發展而成為新興產業的趨勢下,這一譯名不僅被若干研究論著采用,更因其“Network”將中文里多意的“網絡”一詞嚴格限定為“計算機網絡”、指代對象明確而受到眾網站青睞。許多文學網站的宣傳、評獎等活動都使用了這種說法,它強調了網站的地位,使之不僅扮演媒介、載體的角色,突出了其作為組織者、策劃人、推動者、概念引導者的作用。然而,這種說法卻沖淡了文化層面的含義。
翻譯其實是一個“正名”的問題。在早期網絡文學初興之時,曾有“網路文學”、“數位詩”、“.com文學”、“BBS文學”等命名。在逐漸認可“網絡文學”之后,圍繞這一名詞又有了如何劃定范圍的定義之爭,焦點在于“網絡書庫里的數字化的印刷作品能不能叫做網絡文學”、“是否必須首發網絡”、“是否必須在線創作并運用網絡技術手法”等問題。那時,人們還沒有看到更多的文本和內容,就提前對其未來展開了臆想,以印刷文化下因襲而來的文學想象去揣度網絡文學,甚而探討其根源和特性。
作為一種新的文學現象,網絡文學尚處于發展之中,其內涵、形態、技術變化與發展趨勢都難以定論,相關概念也應當靈活多變,對不同術語的選擇、使用和討論正反映出這一領域內思想的活躍交鋒。按理說,只要沒有語法、拼寫錯誤,各位作者均可抒發自己的主張。但考慮到目前學界日漸重視國際影響力,與外國學者的交流逐漸增多,封面上的英文字母就不能僅僅是為美觀,還傳達著作者的學術主張。不恰當的譯名不僅誤導外國讀者,還可能與著作內容掣肘,導致立場、論述重點的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