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網絡詩歌”的自由抒寫(趙金鐘)

    http://www.tc13822.com 2014年03月25日09:49 來源:中國文化報 趙金鐘

      進入21世紀以來,利用互聯網絡進行創作或發表詩歌作品的現象十分活躍。學術界或網絡界一般稱這類詩歌為“網絡詩歌”,也有人稱之為“網絡體詩歌”或“新媒體詩歌”。這是一種參與者眾、發展迅猛的詩歌門類。它的出現是詩歌傳播史上的一次深刻變革,“在改變了詩歌傳播方式的同時,也改變著詩人書寫與思維的方式,并直接與間接地改變著當代詩歌的形態。”它給詩壇帶來的沖擊力不啻為一次強力地震,令人目眩,甚至不知所措。

      詩歌是一種語言藝術,而網絡寫作這種臨屏書寫模式首先就給詩歌語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贊成也好,不贊成也好,語言在“網絡詩歌”寫作中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攪亂”了傳統媒體業已形成的語言傳統,并以狂奔的姿態與速度帶領詩歌語言滑向新的“領地”,并可能形成新的審美體系。對之進行總結、概括或定性判斷都還為時過早。我們唯一能做的,似乎是根據現有的資料和認知對其作感性的描述。

      網絡是一個自由的場域。它的虛擬性創造了一個“去中心”或“多中心”的意志和想象空間,讓寫作者自由地臨屏徜徉。所謂“去中心”“多中心”,就是“泛中心”,人人都是“中心”。網絡作為巨大而自由的言說空間,為詩人存放或呈現真實的心靈提供了廣闊無邊的平臺。這一寫作環境給予寫作者進行文字編碼的空前的“自主權”。所以,我們討論“網絡詩歌”不能忽視這一重要特征。“自由”是網絡詩歌的關鍵詞,是其生成的外在條件,也是其賴以生存的內在精神。“自由性”是網絡詩歌的靈魂,自然也是我們把捉其語言個性的鑰匙。從“自由性”出發,我們似乎可以對網絡詩歌語言的特性作如下概括:個性化、原生性、生活化。這是網絡詩歌的語言特征,是其為詩歌創作帶來的新元素。

      由此可知,“自由性”是網絡詩歌的重要詩學特征。這一特征來自于其以網絡和博客為主要活動場域的寫作環境。有論詩者指出:“詩歌,這個從來以彰顯人類自由精神引以自豪的文學樣式,在網絡的空間里又一次走到了時代的最前端。”新世紀以來,網絡尤其是博客業已成為詩歌書寫與傳播的重要媒介。網絡的虛擬性和寬松性,給詩歌的發表帶來了空前的便利,自由、開放的發表空間極大地激發了詩歌寫作者們的寫作欲望。金鈴子曾回憶道:“2005年8月6號的下午,我在百度里輸入兩個字‘詩歌’,出現了一個網站,中國詩歌網。我當時非常驚訝,還有這么多人在寫詩。仿佛一條即將干枯的河水,一下子來到了大海。”由此可以看出,網絡給金鈴子們帶來多么大的震撼與驚喜。它似一股強烈的光束激活了詩人沉睡的潛質,撞開了其詩歌創作的閘門。網絡(博客)無限大的空間(這是紙媒無法比擬的)和自由的書寫方式,極大地解放了詩歌生產與消費能力,在使詩歌創作數量成倍增長的同時,也給詩歌的寫作與批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體驗。

      網絡詩歌還帶來了詩歌的個性化。詩人們大膽地寫一己之私,一時之悟,一地之快;也寫眾生之苦,國家之幸,社會之雜。所以,不要一味地否定網絡詩歌的社會擔當。雖然它在這方面還遠不及平面媒體詩歌,但是詩歌里所流露或強調的現代人的生命投射則是不應該被忽視的。

      緣于此,我們似乎還有必要為網絡詩歌做些“正名”工作。在一般的認識里,網絡是一個大眾狂歡的“染缸”,參與者不斷地變換著身份在其中打轉、歡滾、撒潑。網絡詩人作為其中一群極為活躍的分子,身上自然也難脫“染缸”的污濁之氣。誠然,這種現象的確存在。但我們似乎也不能忽視這樣一個同樣存在的現實:這一撥兒人在“狂歡”時選擇了詩歌這一載體。接著的問題是:他們為何選擇這種載體?這一載體為他們的狂歡帶來了什么便利?人是一種“目的”動物,其一切活動皆有所求。所以,如果從“帶來了什么便利”來求解,便難以得其解。因為詩歌是一種“彎彎繞”藝術,拙于說理、辯論或謾罵,十分不利于網上做生意、說事理或談情說愛、打架吵嘴。從這一角度出發,它一無所用。那么,為什么還有人樂此不疲地以它為工具“歡滾”于詩壇呢?很顯然,只有一種可能能夠幫助我們進行解釋,即這些人身上還有著詩歌情結。正是這種“詩歌情結”潛在地規約著他們的言說取向與表達方式。這種“情結”使得他們選擇了詩人的身份認同,從而也即選擇了“精英”之路,雖然他們的現實處境使得他們不被統歸于“精英階層”,但“可以這么說,網絡詩人是文化精英群體中的民間人士和民間的文化精英組成的邊緣化群體”。而基于這一“客觀存在”所形成的另一客觀存在——他們的詩歌創作我們也不能視而不見。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