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人民文學》外文版跨文化傳播的新視野論壇舉行

    http://www.tc13822.com 2015年12月25日07:47 來源:中國作家網 王 楊

    以更廣視野向世界推介中國文學

    《人民文學》外文版跨文化傳播的新視野論壇舉行

      近日,由人民文學雜志社和北京語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聯合舉辦的“表述中國:《人民文學》外文版跨文化傳播的新視野”論壇在京舉行。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閻晶明、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崔希亮在開幕式上致辭。

      閻晶明在致辭中說,表述中國是面向世界時所應具有的真正的內涵和姿態,中國的歷史現實和中國人的生活及心靈正成為世界的熱點和關注的焦點,這正 是中國文學所應承載的。互聯網時代,文學創作的空間更大了,在向世界推介中國文學時,應該具有更新的、更長遠的視野。開放的中國文學與開放的中國社會是同 步發展的,既堅持傳統、又面向世界的中國文學定能開辟出更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國與國之間增進了解、加強友誼的橋梁。在作家梁曉聲眼里,“文學如同游車,從這橋梁上通過,載著各自國家的風景明信片,此類明信片雖然也屬于印刷品,但是體現著手工制作的特征,其文化內涵的民間性不言而喻”。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為使中國文學更好地發揮“明信片”作用,中國作協做了大量工作。中國作協外聯部主任張濤介紹說,除組織作家代表團訪問和 中外作家交流外,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動中國作家作品的翻譯出版。中國作協定期舉辦漢學家文學翻譯研討會,為外國翻譯家提供與中國作家交流的平臺;同時, 推出《人民文學》雜志外文版,集中將更多中國文學面孔推向世界舞臺。

      上世紀80年代,一些中國作家和作品已經被翻譯成外文,為很多外國讀者所熟知,但人數并不多。《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認為,當時在中國作家群 中,這些作家是“比較絢爛地、快速地走出去的一種身影”;而今天的中國文學和中國作家“在慢慢地向世界走去,他們就像緩緩向前挪動的車群,雖然不快,但是 留下的痕跡可能更深”,“更能體現中國文學的真實”。這種“滲透式的前進”也可概括《人民文學》外文版的辦刊歷程。從2011年英文版試刊至今,《人民文 學》陸續推出了英、法、意、德等多個語種的外文版,并將繼續推出日、韓、阿拉伯等語種的版本。施戰軍希望《人民文學》外文版能夠使國外讀者了解中國文學的 豐富性、審美性以及它對于中國人心的寫照,把中國文學當成文學而非社會學來思考中國人和中國精神。

      “中國文學走出去”這一話題令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想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大量引進國外的文學和思想資源。她認為當時中國文學、文化之所以沒 有大規模介紹到世界,是因為世界上對于中國文學和文化沒有對等的欲望;如今,面對中國崛起的事實,在國家戰略層面討論中國文學走出去則成為切實可行的事 情。說到表述中國以及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戴錦華認為這首先意味著如何想象自我和認知自我的問題,然后才是如何表述。當我們經過幾百年艱辛歷史終于開 始參與乃至主導世界性事務時,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在表述中國這一點上,可能意味著中國向世界提供不一樣的價值。今天重新言說世界時,我們或許可以反轉世界 地圖,在世界歷史的進程當中以真正自信的態度再度理解中國、思考中國、認同中國,結構當代中國文化的版圖,重新打開中國當代文化的可能性。戴錦華同時提 醒,“我們有沒有在他人之鏡中找出真正的自我,自我之鑒能不能映照世界”。相對于中國崛起作為一個經濟事實,進而成為一個政治事實,我們在文化上事實上還 沒有拿出與中國崛起相對應的文化結構。

      在對話環節,魯迅文學院副院長邱華棟、《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坤、北京大學教授陸紹陽、清華大學教授史安斌、《人民文學》英文版編輯總監 Eric、中西文化項目顧問王競圍繞“當代文學跨文化傳播中的策略與效果”這一主題,從市場、傳播方式、全媒體形式以及實際操作的細節等方面發表了各自看 法。北京大學教授吳靖、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呂新雨、《人民文學》副主編寧小齡、李東華和作家代表徐則臣、馬小淘也就以文學表述中國時所應具備的視野等話題展 開討論。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