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出歷史文化名人的精氣神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舉辦第五次創作會
自2012年啟動至今,由中國作協主持的重大文化原創工程——《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出版工作進展順利:全套124卷中已有40部作品與廣大讀者見面,全部傳主均已有作者認領,90多人已向叢書編委會提交了創作大綱。為了更好推進叢書創作與出版,12月5日至6日,《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第五次創作會在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編委會主任何建明出席會議并講話。部分叢書編委會成員、專家學者同22位叢書作者與會進行了交流。
何建明說,召開此次創作會,一方面是為了探討解決在創作中遇到的困難,另一方面是加油和督促,讓大家增強緊迫感,按時按質完成書稿。在創作的過程中,一定要仔細研究傳主的時代背景和相關材料,力求走進傳主的內心世界,得出自己的新發現,寫出歷史名人的精氣神。這套叢書的定位是“文學傳記”,要在保證史實不出錯的前提下,敘述得精彩一些,讓作品充滿文學性。每一個創作者都要有責任意識,嚴把書稿質量關,讓整套叢書得到廣大專家學者和普通讀者的高度認可。
與會作者的創作進度不盡相同,他們在發言中分別介紹了自己的創作情況,著重就創作的準備、作品切入的角度、如何生動地塑造人物、虛構與想象的界限處理、寫作中遇到的難點等問題進行了交流,不僅談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困惑,還明確了寫作進度和交稿時間。鄭欣淼、陶文鵬、張陵、李炳銀、張水舟、黃賓堂等歷史和文學方面的叢書編委會專家逐一進行了點評,或指出問題,或提出建議,力求為作者們下一步的創作打磨提供有益的幫助和啟發。
當然,不同的作者在創作中面臨不同的問題。有人談到,傳主的相關資料太少,很難支撐一本傳記。他們能做的就是熟讀傳主的作品,從作品反推這個人物的經歷和精神世界。如果傳主寫的是紀實性作品,這種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但假如他寫的是小說或詩歌,那只能從作品中捕捉他的一些思想蹤跡了。在交流中,專家們談到,對于資料很少的傳主,可以采用“淡化生平線,突出作品線、思想線”的策略。在根據傳主的作品進行推演時,要講究合情合理,要在文中給出提示,讓讀者知道這只是你的一種猜測而非史實。
而有些作者則面臨相反的困境:傳主的相關資料太多,陷進去就不容易出來。甚至有些傳主之前已經有多本傳記,想要寫出具有超越性的傳記作品來,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沉潛。專家們談到,寫一個人的傳記,就要鮮活地寫出你眼中的這個人物。一定要抓住最要害的地方,抓住人物的主要方面,寫出這個人的精神風貌。因此,不一定按照從出生到死亡的順序,一件一件地把他的經歷列出來,而應抓住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的事件和細節,有所側重地去書寫。
還有一些作者,他們所面臨的困難更巨大。董仲舒、朱熹、王國維、郭沫若……在這些文化名人中,有的有著極其復雜的思想體系,有的則涉獵廣泛的知識領域。如果寫作者之前沒有對他們的系統研究,想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掌握這些內容,是非常困難的。專家們以徐遲寫《哥德巴赫猜想》為例談到,徐遲肯定弄不清楚那些數學難題,但他掌握了陳景潤的經歷和精神世界,寫出了鮮活的人物形象。所以,問題的關鍵還是,抓住這個人的精神世界來進行書寫。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見,陳景潤是數學家,數學問題畢竟和一個人的精神世界關系并不那么密切。但對于很多歷史文化名人來說,他們的知識、思想與他們的精神世界密切相關,不深入涉及,就無法較好地寫出這個人物形象。最后,有與會者提出了相對折中的處理辦法,對于這些歷史名人的思想體系、學術研究,可以借鑒目前學術界相對公允的評價進行論述,但需要加入一些生動的事件和細節來寫出這個人物的心靈世界。
“史求真實,文須出采”,與會者還探討了如何提升傳記作品的文學性問題。有與會者提出,既然是“文學傳記”,一定要有文學性,可以從最抓人的事件寫起,重點寫那些能表現人物性格的細節,不要寫過多考證式的內容。還有人提出,文學傳記要有一種詩意精神,這種詩意精神來源于寫作者與寫作對象之間的對話,因為他們互相走進彼此的內心,文字變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