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應在借鑒吸納人類豐富經驗的同時,更多地關注中國經驗、中國傳統、中國現實,防止和克服“以洋為尊”“唯洋是從”;評論家要走出書齋,深入生活,面對中國當代變革中的新鮮經驗,自覺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從中國文學發展實際出發
●中國文學應當立足本土,更好地認識中國和表達中國;在世界文學格局中,中國文學應當保持主體性,不斷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展現中華審美風范是中國當代文學創作者的文化責任;中國文學應當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切實發揮精神引領和價值支撐的作用
●倡導圍繞重大的文學主題,展開評論和創作的互動交流,努力開創多種批評平臺,以更好地研究新形勢下如何團結作家,集聚文學評論力量,發揮文學評論對創作和閱讀的引導作用
去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明確了新形勢下文藝繁榮發展的方針原則、目標任務和時代要求,是指導我國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與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升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為了加強和改進文學評論工作,我們結合文學創作展開文學批評,從多方面作出努力,剛剛落下帷幕的中國文學博鰲論壇就是其中之一。
文學評論要介入文學現場
文學評論應在借鑒吸納人類豐富經驗的同時,更多地關注中國經驗、中國傳統、中國現實。在文學評論和文學創作中,要防止和克服“以洋為尊”“唯洋是從”的問題,因為這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對外來文學、外來文化的借鑒,要采取研究梳理、批判揚棄的態度,既不盲目排外,也不盲目崇外,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從而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當前,我國文學創作生產活躍,內容形式豐富,風格手法多樣,涌現了一大批群眾喜愛的優秀作品,呈現出百花競放、蓬勃發展的生動景象。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文學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在思想活躍、觀念碰撞、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鞏固思想文化陣地、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形勢更加嚴峻,文學領域還存在著唯市場化的問題、粗制濫造的問題,文學評論也存在著“缺席”“缺位”的現象。文學創作與文學評論如何面對社會變革下的文學環境、業態、格局和傳播方式的深刻變化,如何把握我國快速發展變化的社會生活,在世界視野下,如何從中國實際出發,增強文化自覺,尊重和把握文學創作發展特點與規律,藝術地呈現、書寫和表達這一時代深層的民族精神,是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深入思索和研究的課題。
文學評論在加強理論建構的同時,也要積極介入文學現場,充分發揮對文學創作的推動作用。文學評論包括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研究兩個方面。在重視基礎性文學理論研究的同時,應當高度重視文學批評。文學批評要的就是批評,不能都是表揚和吹捧,不能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不能用商業標準取代藝術標準。文學批評應該“及物”“中的”,褒優貶劣、激濁揚清,評論家也要走出書齋,深入生活,面對中國當代變革中的新鮮經驗,自覺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從中國文學發展實際出發,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在藝術質量和水平的評判上敢于實事求是,對各種不良文藝作品、現象、思潮敢于表明態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敢于表明立場,說真話、講道理,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
在世界視野下推進文學發展
對于如何在世界視野下推進中國文學發展、大力弘揚中國精神,批評家和作家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對我們應有啟發:
第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巨大的社會變革創造了豐富的中國經驗,也帶給中國文學取之不竭的創作礦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文學應當立足本土,更好地認識中國和表達中國。生活是創作的源泉,當下中國正面臨千年未遇之大變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社會的巨大進步、思想的空前活躍、文化的不斷創新,都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源。中國這片土地上的發展變革、人們的生活狀況、人們尋夢追夢的奮斗過程,理應成為并正在成為作家們關注和描寫的主要對象。與此同時,這種形象化、藝術化的認識、反映和表達,必須建立在中國作家和評論家對中國國情的深入了解和深刻把握之上,無論是創作還是評論,都不能脫離中國的國情,都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這樣的創作才能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這樣的評論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有理,這樣的文學才能常葆生機與活力。
第二,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世界文學格局中,中國文學應當堅持自己的個性和品格,保持自己的主體性,不斷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五千多年綿延不斷的文明。它既帶給了我們驕傲與自豪,讓我們充滿自信,也是我們今天生存發展之根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劇的今天,我們尤其要強調和重視本民族的文化之根、傳統之基,自覺樹立文學創作的本土意識,把中國文學的根深深扎進中華文化的豐沃土壤之中。
第三,中國作家的文學創作應當大力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積極回應和激活傳統資源。改革開放以來,文學界在創新上汲取了不少外來的文化經驗,許多作家的作品體現了外來文化經驗創造性的轉化。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在不同程度上仍存在著忽略和忽視對中華傳統美學精神、文化藝術資源的傳承延續與發展的問題。大家知道,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以及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這些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具有永不褪色的價值。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這些文化的“基因”與精神的“能量”,都需要我們作家、評論家去深入研究體會,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自覺地傳承和弘揚。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續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是中國當代文學創作者的一份神圣文化責任。
第四,文學在民族精神和文化認同的建設中具有旗幟性、支柱性、家園性、引領性,中國文學應當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切實發揮精神引領和價值支撐的作用。作為一個民族文化和文明核心組成部分的文學,理當自覺承擔起引領民族精神向前發展的光榮使命,用文學的光芒照亮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國精神是中國文學的靈魂。文學作品如果抽去了內在的精氣神,就會變成一堆文字的軀殼。只有軀殼而沒有靈魂的文學,是不可能打動讀者靈魂的。當代中國文學要在講好國家民族的宏大故事、講好百姓身邊的日常故事上下功夫,要通過精彩的故事、鮮活的語言、豐滿的形象,謳歌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通過藝術的表達而真正地引領風尚、滋養人心。
開創批評新平臺
我們倡導圍繞重大的文學主題,展開評論和創作的互動交流,說真話,講道理,形成作家和評論家“圍爐夜話”、促膝談心、推心置腹、坦誠相見的良好氣氛。一方面有力增強理論批評的現場性、有效性,另一方面開闊視野、激發靈感,推動文學發展順應時代變化,不斷開拓創新。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努力開創多種批評平臺,以更好地研究新形勢下如何團結作家,集聚文學評論力量,發揮文學評論對創作和閱讀的引導作用,改善文學生態,推動文學繁榮發展。首屆中國文學博鰲論壇開了個好頭, 我們將繼續辦好中國文學博鰲論壇,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針對文學領域傾向性、趨勢性、全局性的創作和理論批評問題展開深入研討,提出對策建議,引導創作,引領思潮,影響和引導社會閱讀鑒賞。
中國文學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眾多文藝門類中具有基礎地位。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如何向世界貢獻出代表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當代文學,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我想,首先要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在固本浚源的基礎上,積極借鑒汲取世界優秀文化成果,有了這樣的態度和胸懷,中國文學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輝煌的未來。
(作者為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